第194章 李世民的态度!
作者:雅灵轩plus      更新:2025-11-07 09:43      字数:4035
  李五第一时间把书信送到立政殿。
  殿内李世民和长孙皇后聊着李承乾和李泰的事情。
  夫妻两个很有默契,李世民和李承乾聊,至于安抚李泰,长孙皇后更合适。
  现在算是皆大欢喜。
  李世民也知道了李泰去栲栳村,算是退出和李承乾的争斗了。
  看到李五送来的书信,李世民笑了笑,“丫头是不是有什么事情。”
  “陛下,臣也不知。”李五确实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张阿难把书信给李世民,打开信封看到书信的内容李世民皱起眉头。
  不是李丽质的字迹,而是李泰的。
  对自己几个孩子的字迹,李世民很熟悉。
  “陛下,何事?”看到李世民皱起眉头,长孙皇后连忙询问。
  “不是丫头的书信,是青雀的。”
  李世民不见李泰,没想到李泰用这种方式写信。
  这让李世民心里颇为不悦。
  李世民捏着信纸的手指微微一顿,带着几分不耐展开,目光扫过开头几行,眉头却渐渐舒展开来。
  待读到“贞观大典”四字及后续的编纂构想时,他眼底的不悦早已烟消云散,取而代之的是难以掩饰的惊讶与赞许,连呼吸都不自觉放轻了些。
  “陛下,青雀信中说些什么?”
  长孙皇后见他神色变幻,轻声问道。
  李世民没有立刻回答,反复摩挲着信纸,指尖划过“包罗万象、传承文脉”几字,语气带着几分难以置信的振奋:
  “皇后,你绝对想不到,青雀这孩子,竟想编纂一部前所未有的大类书!”
  他将信纸递给付皇后,声音里满是感慨:
  “上至经史子集、天文历法,下至农桑工艺、医卜星相,甚至民间传说、异域风土,无所不包!”
  “他说要把天下散佚的典籍都搜罗整理,编成一部‘贞观大典’,让后世学子治学有依,让大唐文脉代代相传!”
  长孙皇后仔细读着信,脸上渐渐露出欣慰的笑容:
  “这孩子,总算是找准了自己的路,这份心思,比在朝堂上争竞有意义多了。”
  “何止是有意义!”
  李世民站起身,在殿内踱了两步,眼底闪烁着对文治的热忱:
  “隋末战乱,多少古籍付之一炬,朕早就想整理天下藏书,只是一直没找到合适的牵头之人。”
  “青雀有编纂书籍的经验,又有这份治学的热忱,再加上萧然这孩子出的主意,此事定能成!”
  他想起之前对李泰的担忧,此刻只觉得豁然开朗:
  “朕本还怕他放不下储位的执念,没想到他竟能如此快地转变心思,一门心思扑在治学上。”
  “这‘贞观大典’若是能成,便是贞观朝的文化盛事,比任何政绩都更能彰显我大唐的气象!”
  “只是.”长孙皇后略带迟疑,“编纂如此巨著,耗费定然不菲,人力物力都是天文数字。”
  “钱算什么!”
  李世民大手一挥,语气坚定,“朕就是省吃俭用,也要支持此事!”
  “传朕旨意,即刻调拨内府银钱,作为《贞观大典》编纂的启动资金。”
  “令各地官府协助搜罗天下藏书,凡献书者,赏!”
  “再让虞世南、褚遂良等大儒,协助青雀组建编纂班子!”
  他看向长孙皇后,脸上满是欣慰:
  “青雀能有此志向,是他的福气,也是大唐的福气。”
  “朕之前还想着如何安抚他,现在看来,倒是朕多虑了。”
  “萧然这孩子,果然有大智慧,竟能点醒青雀,让他找到如此好的一条路!”
  李世民拿起纸笔,亲自写下批复,语气恳切而郑重:
  “青雀吾儿,览信甚慰。汝欲编纂《贞观大典》,传承文脉,功在千秋,朕全力支持!”
  “所需人财物力,尽可奏报,朕必一一应允。望汝潜心治学,不负初心,早日将此煌煌巨著呈于朕前,为我大唐争光!”
  写完后,他将信亲自交给李五:“即刻送往栲栳村,亲手交给青雀,告诉青雀,朕等着他的好消息!”
  “是,陛下!”李五连忙接过书信。
  李五领旨而去,殿内的氛围愈发轻快。
  长孙皇后看着李世民意气风发的模样,笑着说道:
  “这下好了,大郎稳坐储位,青雀潜心治学,兄弟和睦,文脉昌盛,这才是真正的贞观盛世啊。”
  李世民闻言,脸上的笑意更浓,转头对着长孙皇后感慨道:
  “皇后你说的是,萧然这孩子功不可没啊!”
  他抬手抚须,眼底满是对萧然的赞许:
  “朕当初见他能想出洗煤、会做炒栗子,柿子饼,只当他是个懂民生、有巧思的奇才。”
  “没想到,他不仅能安百姓之腹,还能谋大唐文脉之远!”
  “青雀能放下执念,潜心治学,全靠他点醒。”
  “这‘贞观大典’的旷世构想,也出自他的谋画。”
  “小小年纪,既有经世济民的实干,又有传承千年的远见,这般通透聪慧,实属难得!”
  李世民越说越满意,当即对张阿难吩咐道:
  “张阿难,你即刻带人去内府,取黄金百两、锦缎五十匹、上好宣纸千刀,再挑选宫中珍藏的孤本典籍二十卷,一并送往栲栳村萧然府上!”
  他顿了顿,补充道:“另外,传朕口谕:萧然献策编纂《贞观大典》,功在千秋,特赏良田百亩,赐‘文渊辅政’银牌一面,准其随时入宫议事!”
  张阿难躬身领旨:“臣遵旨!”
  李世民看着张阿难离去的背影,对长孙皇后笑道:
  “这孩子心思纯良,又有大才,朕就是要重重赏他,让天下人知道,为大唐办实事、献良策者,朕定不会亏待!”
  不多时,张阿难便带着浩浩荡荡的赏赐队伍出发,一路往栲栳村而去。
  金黄的圣旨、璀璨的金银、华美的锦缎,还有一箱箱珍贵的典籍,无不彰显着帝王对萧然的看重与恩宠。
  很快,李五返回栲栳村,把书信给了李泰。
  李五刚把书信递到李泰手中,他便迫不及待地撕开信封,指尖因激动微微发颤。
  目光扫过信纸,李世民那熟悉而郑重的字迹映入眼帘,每读一句,他的眼底便亮一分,眉宇间的急切渐渐化为难以抑制的狂喜。
  “阿爷.阿爷全力支持!”
  李泰猛地攥紧信纸,声音带着哽咽的激动,反复诵读着“所需人财物力,尽可奏报,朕必一一应允”,嘴角的笑意再也绷不住,灿烂得如同正午的阳光。
  他想起之前对经费、人力的顾虑,此刻尽数烟消云散,心中只剩下对未来的无限憧憬。
  阿爷不仅调拨内府银钱,还令各地官府搜罗藏书、派遣大儒协助,这份沉甸甸的支持,让他愈发坚定了编纂《贞观大典》的决心。
  “太好了!真是太好了!”
  李泰原地踱了两步,猛地转身,朝着萧然的房间大步跑去。
  他此刻满心都是欢喜,只想第一时间把这个好消息分享给那个点醒他、为他指明方向的人。
  “小郎君!小郎君!”
  李泰推开萧然的房门,语气急切又雀跃,手里的信纸还在微微晃动,“阿爷批复了!他全力支持我们编纂《贞观大典》!”
  对此萧然并不意外,情理之中的事情。
  李世民的贞观之治,需要如此一部巨著!
  隋末战乱让大量古籍焚毁散佚,文化传承几乎断裂。
  贞观朝虽国力渐盛,但“文治”仍显单薄,一部包罗万象的大典能系统整理天下典籍,让先贤智慧得以延续。
  为盛世注入文化灵魂,让“贞观”不仅是政治经济的繁荣,更是文化的昌盛。
  李世民一直以“明君”为目标,渴望超越前代帝王。
  编纂《贞观大典》这样的旷世巨著,既能体现他“兴文治、传文脉”的远见,又能向天下展示大唐的国力与气度。
  唯有盛世,才有能力完成如此浩大的文化工程,这正是李世民想要的“贞观气象”。
  大典收录的经史子集、农桑工艺等内容,能惠及各行各业的人,让百姓感受到王朝对“知识”和“民生”的重视。
  同时,文化的统一与传承能增强天下人对大唐的认同感,让贞观朝不仅有“硬实力”,更有“软实力”。
  一旦完成!
  这部大典将成为古代文化整理的典范,其“包罗万象”的编纂理念和体例,会影响后世数百年的类书编纂。
  贞观朝也将因这部书,成为文化传承的“黄金时代”,彻底摆脱隋末战乱带来的文化荒芜印象。
  当时周边国家纷纷派使者学习大唐文化,《贞观大典》的诞生会让大唐成为东亚文化中心。
  使者们带回的不仅是典籍内容,更是对“贞观盛世”的敬畏,让大唐的影响力从军事、经济延伸到文化领域,巩固天朝上国的地位。
  后世提及贞观之治,除了“房谋杜断”“魏征直谏”,更会想起《贞观大典》这部文化巨著。
  它让“贞观”不再是一个单纯的年号,而是“政治清明、经济繁荣、文化昌盛”的代名词,极大提升了贞观朝在历史上的地位,让其成为后世盛世的“模板”。
  萧然也看了一下李世民的书信内容。
  “应该栲栳村会来不少人。”萧然走出房间,找到张大郎。
  让他去村里找人盖房子。
  现在快入冬了,村里人稍微闲下来,有足够人手建房子。
  没多久,李世民给萧然的赏赐也到了。
  “今天这是什么情况?”李恪人麻了,东西实在太多。
  “这是阿爷给小郎君的,小郎君提议编纂贞观大典的赏赐.”
  虽然是给萧然的,但是李丽质比萧然还高兴。
  张大郎,程处默,秦怀道几人也暂时放下烧玻璃的活,跟着帮忙搬东西。
  张二丫和张锦禾几人又腾出来一个房间。
  萧然家里也需要扩建一下。
  随着人越来越多,得找人帮忙干活,不能让张二丫几人一直这样干。
  这个问题是萧然疏忽了。
  现在萧然也算是大户人家,府上找点长工不过分。
  傍晚,虞世南,孔颖达,褚亮几人也回到小院里面,没有到吃饭的时间,习惯了和李渊孙思邈闲聊。
  李泰兴冲冲地说起编纂《贞观大典》的事,以及李世民全力支持的批复。
  原本还在闲谈的几位大儒,瞬间停下话语,眼神里满是惊讶与振奋,脸上的笑意渐渐蔓延开来。
  虞世南捋了捋白的胡须,眼底闪烁着对典籍的敬畏与热忱,语气难掩激动:
  “《贞观大典》?包罗万象,整理天下散佚典籍?这真是千古盛事!”
  “隋末战乱,多少先贤智慧付之一炬,老夫每念及此,便痛心不已。”
  “如今朝廷鼎力支持,四郎牵头,这正是抢救文脉、传承经典的绝佳时机!”
  孔颖达作为经学大师,深知典籍散佚对学术传承的打击,他连连点头,语气坚定:
  “善哉!善哉!经史子集乃华夏之根,农桑工艺系民生之本,若能将这些知识系统整理,不仅能让学子治学有依,更能让后世子孙知晓先贤智慧。”
  “此事功在千秋,老夫愿尽毕生所学,助力大典编纂!”
  几个大儒很支持,李泰把几人请到另一本,商量大典的事情。
  就剩下李渊,萧皇后和孙思邈几人。
  “这小子,不错不错!”李渊也是打心底为大唐高兴。
  “以后青雀有的忙了。”萧皇后端起茶杯喝了一口。
  孙思邈看了看萧然的方向,佩服的还是萧然。
  之前的孙思邈是想继续云游四海的,现在真的走不开了。
  还有很多事情可以做,这里的事情很有意义。
  萧然也是有趣的人。
  孙思邈也不知道,自己会在这里待多久。
  院子里面饭菜香味弥漫,差不多到了吃饭的时间了。
  小公主带着几个小公主到处跑,喊其他人吃饭。
  高阳小公主融入的很好,来了之后完全就不想回去了。
  觉得这里比皇宫好玩。
  饭后几个老人喜欢喝一杯茶,萧然和李丽质也坐在院子里面。
  李丽质拉着萧然的手,“小郎君,多谢!”
  萧然帮了大忙,不仅仅是大唐,还有李世民一家。
  “五娘,说这个见外了!”(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