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92章 电视机厂的隐患
作者:抽的是徽商      更新:2025-07-01 09:29      字数:2070
  何雨柱这话肯定是强词夺理。
  但他有一句话是没说错的,电视机厂的底蕴不足。
  实际上,后世对这个时候的技术岗的认知也是不足。
  很多人可能以为像是那些高级工,到了退休年龄,就真的退休了。
  其实完全不是。
  八级工可以手搓“大鸡蛋”,六七级工,那也不是吃干饭的。
  像这些人退休后,要么“返聘”回本厂,要么就是被其他厂借用。
  这上面骚操作很多,因为按照上面宣传,是鼓励新老交替,鼓励年轻人勇于承担责任。
  鼓励老师傅给新工人让出工作岗位。
  但实际上,有些老师傅的个人经验,那是年轻人无法替代的。
  所以各种办法就出来了。
  比如说只给荣誉的“顾问”,还有借用啥的。
  表面上,此类返聘回去的老师傅,是一分钱不拿。
  但人家要是有个把子女或者徒弟在厂里,那些人得到的好处会很多。
  反而直接返聘的不多,因为程序太麻烦。
  不管人家用什么办法,至少你厂里得有老师傅才行。
  像电视机厂才成立几年啊,这上面的底蕴真的不够。
  下面的各个分厂,以前的那些老师傅,人家又没享受过电视机厂的荣光,自然不鸟何雨柱。
  “····你要不把场面铺这么大,随随便便,拉几个老师傅,开个把培训班还是可以的。”老艾对着何雨柱又是一顿喷,喷完之后,还是提出了自己的意见。
  何雨柱无奈的摇头说道:“没办法,您老也不想这个厂子过几年就黄了。
  咱们要不在自己手里,把电视机厂用工的规矩给定下来。
  以后这个上面,肯定是会出问题的。
  我们为啥在厂里请不到老师傅?
  为啥要请您出马?
  从这些事当中,您还没看出点什么?
  下面的工人,对咱们意见很大。
  都觉得咱们定的规矩太严了。
  越是有经验的老师傅,对咱们的意见越是大。
  所以····”何雨柱说到这儿,耸了耸肩,没再继续往下说。
  说到这个,老艾同志也有点迷茫。
  电视机厂,要是想着保持电视机品质“零”故障率。
  那必然各种规矩定的就是相当死。
  反而是年轻人好管理,越是老工人,不说倚老卖老。
  在那些人嘴里,常说的一句话就是~我的眼睛就是尺。
  这是独属于老工人的自信。
  但事实上,在工业流水线上,再好的眼神,也是抵不过游标卡尺的准确度。
  更关键的是,越是那些技术娴熟,业务精通的老师傅,反而越是不会说这种话。
  说这个话的人,一般都属于半葫芦咣当的类型。
  这样的人,每个厂子都有,每个厂子也不多,但这种人的危害,却是相当巨大。
  对自己的要求,是将就。
  对自己的认知,是相当优秀。
  对厂里定的规矩,那是牢骚满腹,各种小手段,并且会影响身边一大批人。
  ……
  别的不说,这种人教出来的徒弟,百分百就是不合格。
  因为这些人的教学理念就是错误的。
  他们自己对技术的精益求精,都没有敬畏之心。
  指望他们的徒弟能有?
  这也是何雨柱跟老牛同志商量后,坚持要开设这个技校的原因。
  他不指望电视机厂,在目前国外对咱们还是有排挤,国内基础产业又都很薄弱的情况下,能凭借某一个发明创新,就一鸣惊人,对同行摧枯拉朽,一下子成为行业明星。
  他只想着让电视机厂存活的更久一些。
  所以培养一批有素质,有认知,有追求,肯学习,能适应各种“标准”“规矩.纪律”迭加的新一代青工,就是他能想到的办法。
  去掉漂亮话,就是能适应以后的市场竞争机制。
  只要活下去,那么哪怕这两年不会有啥亮点,但等到改开后,只要给电视机厂安排一个好的领头羊。
  那么有一大批高素质工人的电视机厂,一飞冲天,也不是不可能的事。
  “……现在有部份工人,大多都是三四十岁的中级工,
  对咱们的质检人员,就好像对杀父仇人一样。
  咱们厂,外贸出口百分之五的次品率红线,他们认为不重要。
  明明要五道程序完成的某个工件,就有那种大聪明想着精简到两道或者三道。
  你要说他们精简工序,是想着多完成生产任务,我也认了。
  屁,他们就是想着原本八个小时做完的工作,能四个小时,或者更早做完。
  然后他们找人吹牛,或者找地方偷懒睡觉。
  这种情况,咱们的质检员发现过好几例。
  长此以往,一粒老鼠屎带坏一缸酱是肯定的,
  真要等到哪天,咱们产品因为质量问题给别人打败了,
  大家都发不出工资。
  这种人又会第一个跳出来,说领导无能,说领导把厂子搞成了这个样子。……”何雨柱说到这些,也是牢骚不断。
  关键他发现了问题,却是没法过多的进行干预。
  在目前来说,他们质检部,只有发现问题,对分厂领导提出整改意见的权力。
  他们手里没有处罚权。
  所以对集体企业的一些惯病,他们也是很无力。
  现在的质检部,就像个弹簧一样。
  下面某个分厂提供的零件次品率多了,他们就把该批次零件全部退回去。
  有个两三次,就由老艾或者老牛约分厂领导谈话。
  如果再不整改,就是全厂工人脱产学习。
  然后那个分厂好一段时间,过上了几个月或者半年,那类问题又出现了。
  换供应商,以前行,现在不行了。
  因为在市府某些大聪明的安排下,以前那些供应零配件的小厂,全部变成了电视机厂的分厂。
  这个上面,何雨柱提出反对意见都不行。
  追求“规模大,部门全”的万人大厂,一直就是某些人的执念。
  但这也让何雨柱一手建立的竞争机制,面临着崩溃的危险。
  现在是因为电视机厂正处于发展上升期,所以可以掩盖很多问题。
  但以后就说不准了。
  也不用等到改开后,外商进来抢市场。
  说不定等沪上那家电视机厂成长后,就会给四九城这边一个当头棒喝。
  何雨柱可不想做那个挨棍子的脑袋。
  所以他必须想着改变。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