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44章 吏部传说之其五
作者:肥鸟先行      更新:2025-10-30 02:14      字数:4032
  第444章 吏部传说之其五
  果不其然,这次会推名单送到皇帝面前,隆庆皇帝几乎是瞬间就圈了诸大绶的名字。
  苏泽暗道系统果然发力了。
  苏泽将御批的结果拿回内阁,高拱、张居正和赵贞吉三位阁老确认过御批后,高拱对着苏泽说道:
  “苏检正,请中书门下五房拟诏吧。”
  苏泽疑惑的抬起头看向高拱。
  拟诏不是中书科的事情吗?怎么轮到我们中书门下五房了?
  张居正和赵贞吉此时也都装作没发现问题的样子,安稳的在自己的座位上处理公务。
  苏泽明白了高拱的意思,立刻说道:
  “下官遵命。”
  草拟圣旨这种事情,对于翰林出身的苏泽来说不是什么难事,苏泽按照记忆中入阁的圣旨,很快就写出了一篇华丽的文书。
  接下来他又亲自送到司礼监,请皇帝过目之后,由司礼监掌印冯保加盖玉玺,这份圣旨就正式生效了。
  苏泽又带着圣旨回到内阁,高拱又让中书门下五房会同行人司,前往诸大绶家中宣旨。
  ——
  吏部。
  行人司里行行人刘秉踏入吏部,就感觉到了不一样的气息,整个吏部的空气都要凝结了。
  吏部如此低气压的原因,刘秉这个行人里行自然明白。
  行人司是个品级不高的衙门。
  行人司设司正,正七品,左、右行人为左、右司副,从七品,都由进士担任。
  行人司掌传旨、册封等事。凡颁行诏敕、册封宗室、抚谕四方、征聘贤才,及赏赐、慰问、赈济、军务、祭祀,则遣其行人出使。
  行人司虽然是一个小部门,但是要经常在各衙门之间穿梭,所以行人司是京师中仅次于通政司的消息灵通部门。
  刘秉知道吏部气氛如此沉重的原因。
  吏部尚书杨思忠两次会推阁臣落选,想必心情肯定很差。
  会推从吏部文选司主持,改为了中书门下五房主持,关键这一次中书门下五房主持的会推一次就通过了,百官都称赞中书门下五房办事妥帖。
  这下子更是让吏部文选司颜面扫地。
  刘秉想到这里,忍不住要轻哼起来。
  他和张元忭是同科进士。
  因为张元忭的奏疏,朝廷更改了观政制度,所以刘秉入仕不到一年,还在行人司观政。
  所以他的职位是行人司里行,也就是见习期行人。
  他尤其记得,自己刚中进士的时候,在文选司分配观政时的场景。
  因为科举第次落后,刘秉排了很久的队,最后才去了行人司这个小衙门。
  当时吏部文选司官吏的倨傲态度让他很不舒服。
  如今文选司吃了瘪,和刘秉一样的官员不少,大家对吏部的怨气也不是一天两天了。
  没办法,这天底下的读书人是越来越多了,可朝廷对新设官职十分的慎重,一年致仕退休的官员又没这么多,现在就算是进士也要候缺,举人更是只能授偏远地区的教谕了。
  无论是谁坐在文选司这个位置上,都不能让大家满意。
  刘秉先分到的鸿胪寺,然后又被分配到行人司,这都是不太重要的衙门。
  刘秉今日来吏部,是来传皇帝圣旨的。
  现在已经十二月了,皇帝例行下达旨意慰问六部九卿衙门,勉励大家再接再厉准备过年。
  行人司的大部分工作都是如此的乏味和无聊,真正有价值的圣旨,也轮不到刘秉这个行人里行去送。
  没想到刘秉还是遇到了一个熟人。
  “持正兄?”
  刘秉抬头一看,原来是自己的同年赵鹏正。
  赵鹏正,字伯翔,和刘秉同年进士,但是他是二甲进士,刚开始观政在礼部。
  前阵子轮转到了吏部,正是春风得意的时候。
  吏部是六部之首,赵鹏正能在吏部观政,如果能留在吏部,那就是仅次于庶吉士们的第二个好去向了。
  也因为在吏部观政,所以赵鹏正每次同年聚会的时候都张口闭口吏部,等同年们问到真正重要的事情的时候,赵鹏正又是一副“我知道但是我不能说”的表情,惹得同年生厌。
  但他又在吏部观政,万一真的留在吏部,日后大家的前程还要依靠他,所以同年们也不敢得罪赵鹏正,只能忍着恶心听他吹牛。
  刘秉也是非常厌恶赵鹏正的,但是他也不敢得罪赵鹏正。
  “伯翔兄,我圣旨在身,还是等我宣读完圣旨再聊吧。”
  “自然自然!持正兄皇命在身,等宣旨后一定要好好聊聊。”
  刘秉松了口气,他决定宣旨完毕就立刻跑路,绝对不给赵鹏正装逼的机会。
  这种慰问性质的圣旨也就是走个流程,刘秉照着圣旨宣读,吏部尚书杨思忠听旨后谢恩就结束了。
  刘秉身后的吏员又将皇帝赏赐的木炭、茶叶留下来,接着就准备跑路。
  可没想到刘秉还没来及离开,就被赵鹏正拦了下来。
  刘秉被赵鹏正拉着来到了他的公房。
  偌大的公房中,只有赵鹏正一个人,刘秉好是羡慕。
  赵鹏正装作不在意的说道:
  “我被分到了稽勋清吏司来观政,持正兄知道吗?稽勋清吏司是掌管‘官吏们的功勋等级、名册、丧事、赡养’的要害部门,我在这里可是受益匪浅,这里工作一个月,比通政司观政三个月的收获都要多!”
  刘秉心中鄙视,大家都入官场快半年了,谁不知道各部衙门的含权量啊?
  稽勋清吏司是吏部诸司最靠后的,就是个打杂的部门。
  但是刘秉又黯然,都是打杂,稽勋清吏司好歹是在吏部打杂,自己在行人司打杂,待遇还是不一样。
  赵鹏正说道:
  “原本是我和段员外郎在一个公房办公的,但是前阵子段员外郎高升去了安东都护府,所以这公房就剩下我一个人。”
  刘秉又是一阵羡慕。
  观政的部门出缺,这是所有观政进士都梦寐以求的事情。
  出缺就代表部门缺人,那只要表现良好,就可以顺其自然的留下来。
  但是看到赵鹏正得意的脸,刘秉更是恶心。
  这时候刘秉转念一动,想起了有关吏部的传说。
  他装作不懂的问道:
  “伯翔兄,既然来吏部,怎么感觉吏部的气氛有些不对劲啊。”
  赵鹏正听到刘秉发问,心中也是鄙夷。
  朝廷大事都不关注,连朝堂的大动态都不知道,也活该被分配到行人司观政!
  赵鹏正正准备好为人师一下,帮着刘秉“科普”一下吏部气氛凝重的原因,他也想到了什么,于是站起来,打开公房的窗户好好看了一下。
  确定没有人之后,赵鹏正这才关上窗户,对着刘秉说道:
  “持正兄,你不知道最近会推阁臣的事情吗?”
  刘秉还是装作不知道的样子,赵鹏正这才将会推的事情说了一遍。
  接着赵鹏正说道:
  “杨尚书这次未能入阁,吏部上下都紧张着呢,不敢多说一句话惹怒杨尚书。”
  他又忍不住卖弄道:“我观政第一天见过杨尚书,杨尚书还叮嘱我好好在吏部观政学习,明明杨尚书是个温润君子,也不知道为何吏部的人都这么紧张,大概是吏部的官员都要谨言慎行吧,毕竟我们是六部之首。”
  刘秉已经忍不住要翻白眼了,这时候都能卖弄一下,你就是在吏部观政,也用“我们”?
  刘秉也不愿意继续多待,他对着赵鹏正说道:
  “伯翔兄,我还有几个衙门去传旨,就先行告退了。”
  赵鹏正也道:
  “持正兄公务繁忙,还是快去忙吧!”
  “公务繁忙”四个字还被赵鹏正加了重音,听得刘秉更是恨得牙痒痒的。
  两人从公房出来,赵鹏正似乎看到了一个黑影,他揉了揉眼睛,确定没有看到人。
  想起前辈的告诫,他有些后怕。
  但是他很快又安慰自己,“我也不算是背后中伤杨尚书,只不过将事实说了一遍,应该没事吧?”
  ——
  吏部尚书杨思忠很烦。
  他已经上了三次会推名单了,但是三次都落选了。
  增补阁臣这种事情可遇不可求,他也不知道自己在任上能不能等到第三次机会了。
  但自己的失败已经让人郁闷了,对手的成功更是糟心。
  老对手通政使李一元主动退出,还推举了诸大绶入阁,皇帝竟然准了!
  这说明什么?
  说明李一元的消息比自己灵通,比自己更知道皇帝的心意,主动推选让诸大绶上了。
  政治上,李一元这种主动退让,是加分项。
  这样懂事贴心的官员,说不定下一次皇帝就让他入阁了。
  杨思忠的烦心事还不止这一点。
  诸大绶上任教育和保生医疗专务大臣后,立刻亲自来吏部拜见了自己。
  诸阁老上来第一件事,就是杨思忠在中书门下五房会推上的施政纲领演说。
  诸阁老请求杨思忠主持教师职级的考核工作!
  杀人诛心!
  可杨思忠没办法拒绝,这本来就是自己做的施政纲领,甚至预案都已经做好了。
  如今诸阁老亲自来吏部“请”自己帮忙,如果不帮忙那就是“不顾大局”了。
  况且这本就是吏部职能。
  还能怎么办?杨思忠只能满脸堆笑的接下来,表示自己一定会好好推动教师改革的问题。
  杨思忠这才发现,自己是小觑了诸大绶。
  这位新任阁臣不仅仅拜访了自己,还拜访了鸿胪寺卿王世贞。
  诸大绶诚恳的请求王世贞这个当世文学大家,主持编纂统一的小学教材。
  听说诸大绶一番吹捧治下,王世贞飘飘然的答应下来,甚至保证在一年内就编成初稿!
  文坛宗师的脑子果然简单,被诸大绶一顿忽悠,就乖乖的听话了。
  杨思忠一想到这里,更是觉得诸大绶手段了得。
  这手以柔克刚用的太厉害了,这两件事就能帮他坐稳专务大臣的位置。
  自己怎么以前没发现诸大绶手段这么厉害?
  也难怪皇帝要钦点他入阁。
  还有中书门下五房。
  这次会推如此成功,让中书门下五房坐稳了,拿走了会推的权力。
  苏泽曾经是李一元的下属,也曾经是诸大绶的下属,这次李一元主动退出,会不会是苏泽推动的?
  坊间都说,有一个名为“苏党”的秘密组织。
  杨思忠越想越是可能。
  杨思忠心情烦躁。
  这一切都是“苏党”在背后操纵吗?
  李一元也加入了苏党?
  如果这样,那下一次入阁怎么办?
  杨思忠离开自己的公房,开始在吏部内闲逛起来。
  每次心情烦闷的时候,杨思忠都喜欢在吏部内闲逛,通过这种方式也能了解到吏部内的情况。
  ——
  次日,赵鹏正踏入吏部,他刚刚来到公房中,就听到吏员通知,文选郎张四维要见他。
  赵鹏正心中咯噔了一下,涌起了不祥预感。
  他来到文选郎张四维的公房前。
  张四维的心情也很不好。
  中书门下五房组织的会推大获成功,文选司就此失去了会推的权力。
  吏部尚书杨思忠入阁失败,整个吏部上下气氛都十分紧张。
  张四维不理解,赵鹏正这个连吏部正式官员都不是的人,到底是怎么得罪了杨尚书。
  不过张四维也不在意这些细节,他看向赵鹏正,堆起笑容说道:
  “段员外郎,赵郎知道吧?”
  赵鹏正看到张四维和善,连忙应道:
  “下官知道。”
  张四维说道:
  “段公如今身居安东都护府司马,前阵子写信来吏部,抱怨手下缺乏干才。”
  “再怎么说,段司马也是我们吏部出去的,杨尚书考虑再三,决定派你去辽东。”
  “啊!?”
  赵鹏正涌起求生欲,他连忙说道:
  “张选郎,卑职还没结束观政啊!”
  张四维笑着说道:
  “能提前结束观政,早日授职,这是天大的好事啊!而且安东都护府级别不低,过几年立功就能回京了。”
  “我。”
  张四维冷下脸说道:
  “赵郎难道要违背杨尚书的命令?”
  赵鹏正垂下头,他不过是新科进士,又如何能违抗吏部尚书的任命。
  送走了赵鹏正,张四维起身去拜访行人司主司。
  行人里行刘秉也接到了命令,兰州肃王府的老肃王去世,朝廷命令他前往兰州册封新任肃王。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