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289章
作者:拉姆雷克撒      更新:2025-10-24 13:59      字数:4171
  第2289章
  说白了,就是格尔下手没轻没重。
  他自己都不確定,自己真的衝上去到底会不会弄死別人……更別提他手上还有黑死剑。这玩意可是不折不扣的凶器,哪怕它自己呆著,格尔都怕它伤人,更何况用它来砍人。
  所以为了保证自己唯一的朋友未来的处境不要太差,格尔没有衝上去。
  “希芙!!!”
  一个巨大的吼声,压过战场的廝杀声传了进来。
  那声音是如此的巨大,以至於正在致力於解锁彩虹桥封锁的希芙都被嚇了一跳。
  是沃斯塔格。
  在小团体之中,沃斯塔格的地位非常特殊。首先,他严格来说,並不算团伙中的一员。
  毕竟沃斯塔格的年纪比他们大得多。
  是他们父母一辈的人,沃斯塔格在战场上活跃的时候,还没他们呢!
  之所以后来一直和他们混在一起,理由也很简单,那就是隨著这群人年纪增大,他们的破坏力也跟著变强了,为了防止他们总搞出一些破事,奥丁就下令让沃斯塔格看著他们。当然,他也没想到,沃斯塔格很多时候还会跟著他们一起胡闹。
  別看沃斯塔格年纪一大把了,可实际上却人老心不老,他是一个非常非常可爱的人,他挺喜欢和年轻人待在一块的。
  毕竟和他同年的人,要么已经成家立业,然后变成了大家长,开始朝著成熟稳重的方向狂奔而去。
  別以为阿斯加德美丽的像天堂,就真的是天堂,每个人都可以无忧无虑。
  很多阿斯加德的年轻人,都对老一辈的顽固和守旧感到不爽,对他们的油腻和市侩感到反感,並且在心中暗暗下定决心,自己以后绝对不会变成他们这种人……
  我们其实也差不多。
  曾几何时,我们对自己討厌的人、討厌的事嗤之以鼻,並且还信誓旦旦的说,我肯定不会活成这个样子、我肯定不会去做这样的事。然而,事实却是相当的残酷,我们渐渐地变成了曾经討厌的样子。会每天奔波在两点一线,拿著微薄的薪水,扛著房贷,为每天的柴米油盐发愁。也会对领导点头哈腰、对客户卑躬屈膝,为提高业绩绞尽脑汁。然后还不停地反思自己为什么会变成这个样子,但是却又不得不继续前行。这个世界很奇妙,有些事情发生的总是莫名其妙。我们想活著自己想要的样子,或者活成別人希望的样子,但是却莫名其妙的活成了自己討厌的样子。
  人这一生总是在不断成长的。起初我们並没有太过明確的道德观念,伴隨著年龄的增长,我们会逐渐形成相对完善的三观,並对自己身边的人和事进行相应的评价。我们总是认为年龄越大的人越成熟,却没有意识到心智带给人们的影响。美国的一位心理学家认为,並不是所有人的认知能力都是在不断增长的。有一部分人会在逐渐长大的过程中,渐渐丟掉当初那个美好的自己。
  如果你发现自己身上出现了这两大跡象,就证明你正在活成自己討厌的样子。
  第一,强迫自己去適应环境。
  眾所周知,人类身上有著相当强烈的社会属性,没有哪个人能够孤立於社会和集体独立存在。融入到集体中的感觉能够为我们带来安慰,当一个人在日常生活中遭受了某些无法承受的挫折时,他们也会试著到一个集体环境中去保护自己。不过个人与集体之间的关係並不是长期和谐的,在和身边的同学家人朋友相处的过程中,我们也需要注意一定的人际交往礼仪。有时候我们会发现,自己所拥有的人生观念和价值观念,与集体所认可的理念之间存在著较大的差异。这对我们是一个不小的考验。不少人都需要在短时间內儘快作出决定,选择从此放弃与集体的关係,坚守个人原则,或是放下內心的底线,强迫自己继续融入到集体当中。不同性格或是不同人生追求的人,在面对这个问题时往往会做出不同的决定。
  可无论我们最终做出的选择是什么,只要我们经歷了类似的抉择,我们的性格与心態总要受到此类事件的影响。在事情发生后的很长一段时间里,我们仍然会不断怀疑並拷问自己当初所做出的决定是否是正確的,倘若那时我们选择了另一个方向,一切会不会有所不同。並且在考虑这个问题的过程中,我们所拥有的性格与思想观念也会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当前环境或所处群体的影响,呈现出一定的从眾心理。
  比如在初高中时期,学校的老师或家长都十分在意孩子的学习状態。与我们在一起相处的同学们,將学习当做人生的重要事件来看待,在整个班级中都形成了良好且紧张的学习氛围。即便是那些对学习不太感兴趣的同学,在处於这个环境时也会出现一定的危机感,用更加积极的面貌去对待学业。进入大学后,学习更多依靠个人主观意愿,老师们也不会再像之前那样步步紧逼,每天定时检查作业。缺乏了环境的督促与引导后,一部分自律能力相对较差的学生就会迅速陷入到迷茫当中,逐渐丧失对学习的兴趣,並逐渐沉浸在网络娱乐里。这就像那句老话所说的那样,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既然我们无法保证自己能够像莲那样出淤泥而不染,就更应该主动逃离不思进取的环境,督促自己更加认真的发展。倘若你能够意识到身边人所存在的不足,却又心甘情愿的强迫自己融入其中,要不了多久,你就会活成自己最不喜欢的样子。
  第二就是陷入习得性无助。
  人这一生就像过山车一样,既有高峰又有低谷。在成长发展的过程中,遇到事业或生活不顺心的事情,本就是人生常態。我们应该用更加客观的心態去看待人生的变化,时刻保持对生活与未来的热爱。有一部分人总是缺乏对自己的信心,因为生活中的一点点失败就彻底丧失动力,不愿意提起兴趣去尝试新的挑战。这些长时间心情低落的人,显然是受到了习得性无助的影响,心甘情愿与失败相伴,不再有令人敬佩的上进心。更可怕的是,大部分有类似倾向的人都很难意识到这一点。
  习得性无助是一种心理学概念,定义为个体在反覆遭遇无法控制或避免的不良情景后,形成了一种消极的认知態度,认为自己无法通过自身的努力改变不良的情况或结果。此时,即使环境发生变化,情况可被改变,受试者也往往会持续保持无助的行为模式。也就是说,习得性无助在理论上认为,个体的行为並不总是由其所处环境的目前状態决定,而是过去经验的影响结果。
  习得性无助就像是一个难以被察觉的深渊,一点点让我们自己走进墮落的人生中。这就要求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要培养自己积极进取的心態,学会认可自己,培养自信心。同时年轻人们也要儘量调整自己的自我认知,意识到伴隨著年龄的增长,自己终究有一天要进入到社会中独立打拼。
  有一部分人陷入习得性无助的深渊中,就是因为他们没能清醒地意识到自己需要承担的责任和即將面对的困境。当今社会的年轻人普遍拥有更多自主求学的机会,那些课程压力並不算太过沉重的大学生们,自由自在的在校园中生活享受,根本没有意识到独立在社会上生存,需要自己付出多大的心血。走出校园后的他们很难在短时间內调整好自己的心態,在参加工作的时候,也会遇到一些自己並不擅长的事情。在这个过程中,那些能力相对平庸的人很容易因此受到打击,进而產生对人生发展的迷茫。
  总之,就是我们所说的油腻了!
  阿斯加德人也一样,他们虽然物资充沛,但不代表他们就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他们依然是血肉生命,依然要面对生活的琐事。
  依然要面对一个最真实的问题。
  那就是接受自己的平庸。
  这些人被我们统称为中年人,他们失去了激情,失去了衝劲,追求稳定,追求不改变!
  但沃斯塔格是个神人。
  他不喜欢那种平淡的生活,他喜欢年轻人的莽撞和奇思妙想,甚至乐於自己也成为其中一员!
  所以他很喜欢跟著托尔他们胡闹。
  哪怕这种胡闹並不会给沃斯塔格带来任何好处……这就是中年人和年轻人之间最大的区別。
  中年人喜欢计较得失。
  比如做一件事,我会失去什么,得到什么。
  但年轻人不一样。他们追求的並不是得失,而是有趣!
  沃斯塔格喜欢这个!
  他不想像自己的同伴一样,变成毫无生趣的行尸走肉。(虽然在地球人看来,阿斯加德的中年人也足够奔放了,但在阿斯加德人看来,他们已经失去了往日的活力)
  当然,沃斯塔格也不是单纯的跟著他们胡闹。
  这也是要说的第二点。
  那就是沃斯塔格是个合格的老师。
  他总是在胡闹之中,把他的经验和知识教给他们。
  这可比单纯的教训和课堂,要有用的多的多!
  兴趣对学习和成长的驱动作用是巨大的。当我们对某件事物產生兴趣时,就如同內心被点燃了一团火,驱使我们主动去探索、去学习。这种主动学习的状態与被动接受知识截然不同。以阅读为例,若对文学作品充满兴趣,我们会迫不及待地翻开书页,沉浸在跌宕起伏的情节中,主动去品味文字的魅力,感受作者传递的情感与思想。在这个过程中,我们不仅能轻鬆记住书中的內容,还会不自觉地思考、分析,从而提升自己的阅读理解和文学鑑赏能力。而对於不感兴趣的內容,即便费大量时间强迫自己学习,也可能收效甚微,甚至產生牴触情绪。纵观歷史与现实,许多取得卓越成就的人,都是在兴趣的指引下走向成功的。物理学家爱因斯坦从小就对自然现象充满好奇,5岁时,父亲送给他一个罗盘,那始终指向南北的磁针,让他对科学的奥秘產生了浓厚兴趣。这份兴趣伴隨他一生,促使他不断探索,最终提出相对论,改变了人类对宇宙的认知。再看当代,“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年轻时看到人们饱受粮食短缺之苦,便对农业產生了强烈兴趣。他怀揣著“让所有人远离飢饿”的梦想,一头扎进稻田,歷经无数次失败,终於成功培育出杂交水稻,为解决全球粮食问题做出了巨大贡献。这些伟人的经歷告诉我们,兴趣能够为我们指明方向,给予我们坚持下去的力量,让我们在各自的领域不断突破,创造奇蹟。
  追隨兴趣不仅能带来专业上的成就,还能丰富我们的精神世界,提升生活的幸福感。当我们投入到自己感兴趣的活动中时,往往会进入一种“心流”状態:注意力高度集中,时间仿佛在不知不觉中流逝,內心充满愉悦和满足感。比如,热爱绘画的人,在调色、勾勒线条的过程中,能够忘却烦恼,將內心的情感通过画笔抒发出来;钟情於音乐的人,在演奏或聆听乐曲时,能沉浸在美妙的旋律中,获得心灵的慰藉与滋养。兴趣就像生活中的调味剂,让我们在忙碌的学习和工作之余,找到一片属於自己的精神乐土,享受纯粹的快乐。
  然而,在现实生活中,许多人却不敢大胆追隨自己的兴趣。一方面,社会和家庭的压力让他们不得不放弃內心的热爱。家长可能更希望孩子选择热门专业、稳定职业,认为这样才能有好的发展前途;社会的主流观念也常常將成功与高收入、高地位划等號,使得人们在选择兴趣方向时顾虑重重。另一方面,有些人对自己的兴趣缺乏信心,担心无法將兴趣转化为实际的能力或职业,害怕在追求兴趣的道路上遭遇失败。但事实上,这些担忧往往是多余的。只要我们敢於迈出第一步,坚定地追隨兴趣,就有可能將兴趣发展成特长,甚至是终身的事业。
  所以沃斯塔格在小团体之中一直拥有相当高的地位。
  不管是希芙,还是托尔都发自內心的尊敬沃斯塔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