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2章 大人,您很缺钱?
作者:傲骨铁心      更新:2025-10-08 12:10      字数:3073
  第191章 大人,您很缺钱?
  抚台大人一年法定工资是155两,另给禄米155斛。
  一斛为五斗,一斗米约十五斤,也就是说另外再拿一万多斤米。
  两样加一起工资大概不到300两。
  不过工资和福利看著虽低,但巡抚每年养廉银有12000两,此外加上三节两寿、红白喜事、冰敬炭敬什么的,一任巡抚下来起码也有几十万收入。
  所以,八千两怎么可能让抚台大人跟被送了温暖似的呢?
  答案在於抚台大人实际很穷。
  没办法,外面欠的债太多。
  不是欠別人的,是欠老太爷的。
  抚台大人很倒霉。
  任浙江巡抚时清查府县亏空有八十八万两欠银,米七十四万石有奇,朝廷规定下属亏空过多上司有连带偿还责任,结果抚台大人就背上了將近五十万两的债务。
  这笔债明面上是老太爷给宽免的,实际是抚台大人跟內务府借高利贷还上的。
  过两年老太爷南巡,两浙盐商捐输六十万两用於修海堤,这笔钱老太爷一个子没拿全给抚台大人用於搞工程,只是两三年下来工程连动工炮都没放过。
  问题是钱没了。
  这帐自然算在抚台大人头上,谁让他不严格落实財政预算制度的,而且对工程相关人员监督不利。
  加上前番借的高利贷,这就欠上百万两了。
  老太爷倒也心软,让抚台大人分期偿还,怕他还不上又给调到山西当巡抚,再给迁阿克苏办事大臣,后移叶尔羌参赞大臣。
  为啥给安排在西北任职三年,那地方不是穷么?
  原因很简单,当时西北正用兵,后勤这一块有油水,而且皮毛生意也能挣大钱。
  老太爷心跟明镜似的。
  与其油水被不差自个钱的官给贪了,不如给欠自个钱的,反正最后还是得回到朕手里。
  这叫经济的辩证法。
  几任官做下来,抚台大人收入还行,就是还差了三十多万两,没办法,老太爷只好把他又调回富裕的浙江。
  不然,这债何时能还上?
  这回还好,靠著京中及时通报消息,抚台大人及时借钱借米填仓解决上任留下的亏空问题,老太爷一听浙江经济工作做的很好,各项指標都位列全国第一,一高兴便给抚台大人调到江苏任巡抚,同时署两江总督。
  江苏比浙江还富。
  老太爷的意思大概是:“喏,朕给你的油水越来越多,你自个看著办吧,不能老拖欠朕啊,朕八十的人了,总得有个体己养老钱不是?你福崧总不能等朕死了才还朕的钱吧?”
  从非国家角度出发看老太爷的话,真就是个好领导。
  好是好,问题是抚台大人当初在浙江是紧急跟民间高利贷借的钱,这钱利滚利可嚇人著,因此別看抚台大人如今位高权重威风八面,实际却是仍欠了多达七十余万两白银的巨额债务。
  还不能不还,因为浙江那帮放贷的背后是京里两位帽子王。
  这年头没个硬后台,谁敢借钱给巡抚?
  知县能破家,知府能灭门,这巡抚能干什么?
  能给你全族扣个谋反帽子!
  往阴谋论里想,当年说不定就是那两位帽子王提前给抚台大人透露的消息,时间紧任务重,逼的抚台大人不得不从二位王爷开办的钱庄借高利贷“填坑”。
  所以,八千两的春节贺礼对於抚台大人而言,真就是一笔能让他芳心为之一盪的数目。
  年关年关!
  百姓不好过,当官的更难过。
  抚台大人为啥不等漕帮的事解决再回去,非要明天就急著回苏州,不就是因为浙江老板来要债了么。
  这节眼骨多一个铜板它都是好的。
  奉上八千两节礼的赵安如愿见到了抚台大人。
  出手能跟两淮盐政阿財神有的一拼,八千两拿出来时眼都没眨一下。
  因为对赵安而言这都是小钱,没见他上回直接送了八万两给和中堂么。
  巡抚大人怎么也值八千两的。
  那自己没钱怎么办?
  这个问题赵安没想过。
  不需要想,事实明摆著:是老太爷家银行倒闭了,还是他赵委员胆变小了?
  尚书侍郎他不及胆子大啊。
  再说钱这东西本就是王八蛋,但要是给到王八蛋手里,那就负负得正不是王八蛋了。
  赵安清醒的很,福崧虽然是阿桂的人,然而不管是阿桂还是福崧,那都是手握实权的大佬,不是他这个小小包衣委员现在能得罪得起的。
  没见阿桂活著时始终都压和珅一头,一直是位列第一的首席军机大臣么。
  而福崧还是个现管,江苏地面上的真正话事人,赵安明年想在全省推广借读的事得指著人家给他开绿灯呢。
  要不然巡抚一个红头“文件”下来,地方官们有几个敢不听的!
  借读本质是將一个地方的有钱家长集中起来“圈钱”的意思。
  如果地方官不配合,抵制借读,不允许辖区学生外出学习,家长们再有钱他赵安也没办法把人集合起来“圈”著宰。
  如果不能在明年上半年把这件事圆满执行完毕,他在和珅那里的印象和价值必定会隨之下降。
  要是被和珅判断为只能做小事,不能做大事,那官场赵安铁定混不下去。
  因此,对福崧这个现管,赵安必须百分百服务到位。
  不是当两面人,而是要在夹缝中求生存。
  “下官江苏督学委员赵有禄参见抚台大人!”
  入屋,赵安“叭叭”甩袖毕恭毕敬行礼,磕的很標准。
  別说,有了“包衣奴才”的荣誉称號,赵安隱隱还真有了那么点奴才风范。
  “免礼,来人,给赵委员看座。”
  抚台大人比起被调到京里坐冷板凳的胡老宗师强的不是一丁半点,不仅笑著让赵委员起身,还好心让人给赵委员搬了只椅子。
  八千两给的不冤。
  “多谢抚台大人!”
  赵安以微动作起身,后小心翼翼落座,仍是半边屁股沾著,以示对抚台大人的绝对尊敬,儘量將自己脑门贴的“和党”標籤藏一点起来。
  正寻思抚台大人会如何开场,自己又如何接话时,却见抚台大人盯著自己打量又打量,然后一脸好奇问道:“赵委员很有钱吗?”
  “.”
  这个问题弄的赵安颇为尷尬,因为真不好回答。
  说没钱,你送个春节贺礼就是八千两,钱哪来的?
  说有钱,万一抚台大人跟他借钱怎么办?
  而且,这钱又是哪来的。
  有钱没钱,都不好说。
  只能心照不宣。
  电瓶大人您收下,千万別问怎么来的,要不然大家都麻烦。
  抚台大人那边则是自顾自的“啊”了一声,轻笑一声:“对,赵委员在扬州府学搞借读是挣了不少钱,唉,还是你们学官好啊,想到什么挣钱的只要不违背朝廷大政方针都能去做,且钱挣的还光明正大,任谁挑不出来理.
  不像本抚要做什么事,藩台衙门看著,臬司衙门看著,朝廷的御史也看著,上上下下都盯著,搞的本抚想挣点钱都无从下手”
  就跟打开话匣子似的,抚台大人一会哭穷,一会说工作难,一会说监督严,一会又说朝廷给的任务太重..
  赵安听著听著觉得不对劲,这哪里是个从二品巡抚对七品学官该说的话,听著怎么像是村里人年三十跑到打工回来的村民家探听外面钱好不好挣的架势。
  越听越像,忍不住就想摸一包平日捨不得抽的中华散一根给抚台大人。
  “借读一事本抚原先是和你商量能否归藩库收取,但现在你入了內务府公中籍,本抚也不是不明事理之人,”
  抚台大人这会说到正事了,言外之意他不会在借读一事上为难赵委员,这就是互相给面子了。
  虽然和珅让他无法从抚台成为制台,但他不可能因为这事跟魁伦一样瞧“赵有禄”不顺眼。
  皇上的態度摆在那呢,作为江苏官场的第一人,他福崧可不能犯这糊涂。
  別看眼下皇上没拿魁伦怎么样,可和珅是什么人?
  你魁伦当眾说打的就是和珅的狗,和珅能饶得过你?
  抚台大人可不想跟魁伦一样被皇上身边第一宠臣盯上,更不想给阿中堂惹麻烦,中堂大人年纪也大了,很多事情已经有心无力。
  说句难听点的,哪天阿中堂不在,这大清朝不就和珅这个“二皇帝”说了算么,现在跟和珅把梁子结死了,將来连缓和余地都没有。
  犯不著。
  就说眼前这个包衣赵有禄,与他这抚台大人其实也没有任何利益衝突,加上这次八千两节礼,算下来他这个抚台大人已经拿了人两万五千两。
  伸手不打送礼人,开口不骂送礼人,抚台大人这点人情事故还是懂的,要不然也不会把官做的这么大。
  现在还说些什么呢?
  抚台大人也没什么想说的,自己的意思对方当是明白,往后井水不犯河水便是。
  未想,那谦卑坐著的赵有禄却將腰往前倾了倾,认真看著抚台大人弱弱问道:“大人是不是很缺钱?若是缺钱的话,下官或许能帮大人想想办法.多了没有,给大人弄个上百万两怕是不成问题的。”
  噯?!
  这话说的。
  抚台大人怎么站起来了?
  不受控制的站起来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