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7章 截胡
作者:三十六楼看风景      更新:2025-04-08 01:14      字数:2048
  第377章 截胡
  登记造册的关军得了自家千夫长的示意,马上就开始催促起来:
  “想分户的,赶紧来登记,分完户头,就让人领着你们去看地。先分的就能先挑位置”
  哎哟哟。
  地就是农人的命。
  为了争夺优先选择权,三万人差点没为谁先来挤破脑袋。
  分户。
  只要儿子成亲的,统统被分了家。
  没成亲的,今晚就找媒婆说媒去!
  甚至还有那些个上了五十岁的老头子,都恨不得和自家老婆子单独分一个户头出来。
  最后还是被登记的关军给劝住了。
  “划给你的地可不能荒着,弃耕一年地税翻倍!奉劝各位一定要量力而行!一个四五口人的户头,种二十亩地真不算轻松的。”
  移民们纷纷摆手:
  “咱都有种地经验的!种旱地麦子嘛,也就垦荒和收麦的季节比较费劳力,平时真的不算多累。在有耕马的助力下,二十亩地真不算多。”
  好吧。
  你们要觉得二十亩地容易种,还能给咱军户的囤田帮帮工。
  别的卫所春耕进行得如何不知道。
  反正瓜州卫划出去的面积,比所有卫所都要广。
  瓜州卫千夫长心里暗自得意:反正熊总兵又没给出明确指令,让新来的移民在各个卫所平均分配。
  这些移民可都是自愿留在瓜州卫的!
  他还让人找了第一代移民,让这些人现身说法。
  萌新的移民们真到了这些人的头上。
  人家就回答了:
  “你问关西九卫哪个卫所最好?自然是咱们瓜州卫了!我们来得早,把这些卫所的情况摸得清清楚楚。
  想要我详细说说哪里好?
  你就看,瓜州卫离和平关有多近?一旦胡人有个什么风吹草动,咱就是撤离都比其它卫所的人跑得快。
  而且,哈密卫和火州卫的本地人多,那些畏兀尔人和咱汉人可不是同一条心的,他们说话咱都听不懂。
  你们再看看周围。
  咱瓜州卫满街的商铺,真是卖啥的都有!去年年底来了好些个大商家,他们能从关内不断的运商品回来,甚至还有人打算和番商们做买卖”
  是啊。
  瓜州卫是西出和平关的第一个卫所,地理位置来说也是关西九卫里最安全的。
  论规模,和关内中等规模的州府差不多。
  于是。
  除了黄御医全家,三万移民,全都自愿留在了瓜州卫。
  等到其他卫所的千夫长们听到,新移民全被瓜州卫截胡的消息,春耕都已经进行到后半段了。
  三万人都换成了瓜州卫户籍了,还能怎么办?!
  只能见天的骂瓜州卫千夫长鸡贼。
  还有人动起了小心思,派了自家卫所的关军三两天跑一趟瓜州卫采买。
  买东西是假。
  留在那儿等着新移民是真。
  抢人嘛。
  用什么样的手段都不为过。
  去年被强制分配到卫所的几万移民都嫌人多,负担重。
  现在呢。
  甘将军买回来的粮食加上苜蓿菜,就是再来一二十万人,熬到夏天都没问题。
  盛夏之后的关西,能吃的可就多了。
  各种瓜啊果的,能顶一半的饭。
  再然后。
  卫所的守将们,就告状到了熊总兵这里来。
  告状不是目的。
  目的是,问总兵大人要多多的移民。
  种完麦子就没活儿了吗?
  移民和军属们都还住地窝子里呢。
  要人,多多益善。
  一天收一封信,看得熊总兵一个头两个大。
  麻烦不会消失。
  麻烦可以转移。
  人家也向他的上级西北王求助了。
  信里就问:
  “关内还有没有难民往西北方向逃难呀?能不能派人去关内帮着宣扬宣扬?”
  宣扬啥?
  “宣扬咱关西就是个来了都不想走的好地方。”
  怎么个好法?
  “胡姬貌美,美酒畅饮,还有那吃不完的牛羊和胡饼!”
  赵牧云看完熊总兵的信,直嗦牙子。
  这个老熊真是人心不足。
  关西如今有五十几万人在他辖下,这还不够他折腾的么?
  赵牧云不想一辈子都窝在西北边陲。
  积累实力顶多也就三五年时间。
  要是现在就把关内所有逃难的百姓,都弄到西北来,那今后他总不能在边城称帝吧?
  关西九卫那地界儿本就地广人稀,动辄一户就能分上几十亩地,田税又极低。
  不用服役,没有纷繁的赋税,更没有难民们老家的那些个世家大地主欺压。
  一旦他们适应了关西的生活,谁还乐意回老家?
  长此以往,关内的田地岂不是也要荒废了么?
  被动的接收难民和主动挖墙脚,就不是一回事。
  赵牧云与王府的属官们就着这个议题商议了许久,最后一致认为不方便干预。
  他们不干预,奈何朝廷乐意上送分题。
  去年商都的净军们靠着收刮各大寺庙,把皇宫里所有的仓库都给堆满了。
  今年呢。
  不好意思。
  数千家庙宇中的十几万和尚们,都还俗了。
  本就是为了避难才出家的,朝廷对寺庙都下得了手,那他们真是避无可避了。
  和尚们跑光了。
  只留下那些上了年纪没有体力的老和尚。
  那寺田谁种?
  谁爱种,谁种!
  总有些信佛的人会给添点香火钱。
  老和尚指着这些都能过。
  看你们这些阉党,今年还怎么收刮!
  朝廷对寺庙里的这些庙田和香火钱是怎么谋划的,太后娘娘且顾不上。
  去年那场蛤蟆瘟,加大了汤药的剂量才把小皇帝的命给救了回来。
  也就是保住了命。
  小皇帝的脾胃是彻底败坏了。
  喝母乳,也三天两头就有拉肚子的症状。
  一岁多了。
  御医都说能吃点米糊糊或者蛋羹。
  不行。
  吃不了一点。
  几口下肚,都能增重腹泻的病情。
  本以为熬过了冬天,天气暖和后,小皇帝的身体就会好起来。
  好不了半点。
  小皇帝那脆皮的身体,不过是被乳母抱着出去晒了会太阳,吹了下冷风。
  当晚就腹泻高热,一泻千里。
  小小的身体打起了摆子来。
  太后娘娘一怒,小皇帝的乳母被诛了九族。
  结果呢。
  御医们说,汤药是不能再灌了。
  让乳母喝吧。
  药乳效果慢一些,但对小皇帝的脾胃要好一点。
  被诛九族的乳母,历历在目。
  小皇帝的备用乳母们,瑟瑟发抖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