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1章 种桑
作者:三十六楼看风景      更新:2025-04-08 01:14      字数:1533
  第371章 种桑
  甘明兰这一休假就休了整整两个月。
  时间,不知不觉就到了夏历三月初。
  那架由左文康复刻出来的,据说提机中最复杂、最奇特的大楼提木织机。
  在数百个半桶水木匠的手搓下,终于完成了最后的组装。
  它的机身长近六米,高四米,宽一米四,总经一万一千根丝线。
  别看它的外形是一个庞然大物,实际操作起来仅需一个拽工和一个织手。
  甘明兰围着这个织机转了好几圈,来不及表扬左文康这个管事的能干,只问了一句:
  “会织云锦的拽工和织手,从哪里能找来?”
  左管事建议:“桑树苗都还没有种植,离收蚕茧最少还有四个月,可以派人去吴越寻一寻。”
  说是吴越,指的还是江南。
  那是邶国云锦的发源地。
  甘明兰有些担忧:
  “江南豪商和世家多,反而没听说有什么流民势力,当地的农桑皆很发达,照理,农人和工匠的日子都要好过。织匠们难道会放着好日子不过,移民来关西?”
  西域和江南,无论如何都没有可比性。
  左管事还是比较乐观的:
  “与江南相关的事,可以向西北王打听看看。或许看在他的面子上,能重金请来人呢。”
  “那就试试看吧.”
  此时的江南,已是春暖开。
  本该是给桑田施肥的季节,田间地头忙活的桑农却寥寥无几。
  世家散了。
  丝绸商人们也跑光了。
  桑农们谁还有心思养蚕?
  哪怕是去年秋收之后,一匹上等的丝绸都换不来一石米!
  养蚕,还要缴蚕茧税的。
  甘露川三月初都没有感受到明显的春意。
  夜晚的气温徘徊在零度左右。
  两个暖房里插阡的桑树,不仅长出了无数的根系,嫩枝条上的桑叶也已经长到了巴掌大小。
  嫩黄一片。
  看着别提有多喜人了。
  朱管事终于忍不住问:“家主,暖房里的桑树苗什么时候才能移植呀?”
  “现在就能!”
  “可夜里还在烧炕呢,桑树苗那么新嫩,会不会移栽出去就给冻死了?”
  那不能!
  有她在这个种植大能在,冻土里都能开出来。
  于是乎。
  春寒中,甘露川就开始了植树活动预热。
  两个暖房一共插阡了五百万株桑树苗。
  甘明兰打算把这些桑树苗,全都种在巴里坤盆地西北处的低山丘陵地带。
  巴里坤盆地是一个长条状断陷盆地。
  三面环山,环境封闭,底部平坦。
  它由巴里坤山(南山)、北雪山(北山)和小夹山(西山)所包围。
  其中,南山最高,北雪山次之,西山最低。
  西边的小夹山,就成为了水汽和冷空气入侵的天然缺口。
  之所以挑了这片低矮的丘陵上,甘明兰期盼这些桑树成林后,能将这个缺口挡一挡。
  冬天的甘露川,实在是太冷啦。
  但要在丘陵上植树,要比在沙漠上植物工程量大得多。
  得了指示的朱管事,却丝毫不慌张。
  转脸就在亲兵军属中宣传:
  “栽一株桑树苗就有一文钱,全家老少出工,一天挣上一两银子绝对没问题。当天种,当天结算工钱。”
  妇孺们积极响应:“为家主做事,不拿工钱咱都乐意干。”
  当然,要是有得工钱拿,干得就更带劲儿。
  妇人们虽然在雪地靴这桩买卖上挣了不少银子,但家底比起先锋营那些先富裕起来的军户们,还是差距甚远。
  先富裕起来的先锋营军属们疯狂摆手:
  “瞎说,我们也想来挣这一份工钱,以前过了多少年的苦日子?如今可不敢拿着家里男人的战利品,坐吃山空。”
  亲兵军属们疑惑:
  “哪里就坐吃山空了,年后不都有军饷领了么?听说你们先锋营还拿的是最高额度的!”
  说到军饷这事,先锋营队员们的家属是真有一肚子话想说:
  “是啊,关西九卫最高的!甘将军这个统领先锋营的正四品将军,月俸是五两银。而昂家大儿,每月只有区区八百文!”
  “这就八百文,咱也不敢嫌少呀!要不是有哈密新城正在开采的石炭支撑,就连这八百文都没有得发。过去十几年朝廷没给发过一文钱军饷的日子,咱可没有忘。”
  “所以植树这活儿昂们都乐意干,昂手脚麻利得很,干上四五天就能挣到昂男人一个月的军饷啦!”
  “.”
  朱管事:“好好好!愿意干,都干去吧。”
  还真把整个大营里的妇人和孩子们,都给发动了起来。
  要问男人们都在干啥?
  赶在春耕前,和稀泥、制砖坯。
  地窝子再好,能好得过砖瓦房?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