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25章 龙翻身,国运衰!
作者:三十六楼看风景      更新:2025-04-08 01:13      字数:2020
  第325章 龙翻身,国运衰!
  抄了一座名刹,仅收获的粮食就比得上一个州府的官仓。
  更别提那些数额不菲的香火钱。
  这如何能让净军首领,停下继续抄寺庙的步伐。
  那些想要逃粮税的刁民们,只要把粮食往大山里一藏,包袱一卷就可以躲在外面几个月不回家。
  但寺庙却搬不走,庙里的和尚也跑不了。
  净军们索性就专挑大大小小的寺庙下手。
  对那些上缴香火钱和粮食态度积极的,多少还会给对方留下点口粮度日。
  那种和臭石头一般,拒绝上供也不惧生死的僧侣,碰到净军手里的火器,也都没能有个好下场。
  这帮阉人说开枪就开枪,半点不含糊。
  在一个,有数千武僧拱卫,且供奉大唐高僧舍利子的名寺中。
  对方武僧的身手很是不凡,三两下还把净军的火器给缴获了不少。
  气急败坏的净军首领,直接给主持和尚下了最后的通牒:
  如果不拿出多少量的粮食和香火钱来,他们就要一把火烧了寺里的这千年建筑。
  一万净军,一人往寺庙里丢一把火是个什么场景?
  主持和尚还真不敢赌!
  最终只能做出了退让。
  上供吧!
  啃下了硬骨头,周围其它寺庙再无阻挡。
  就在净军首领这种无底线的骚操作中,数以万石的米面和数量庞大的香火钱陆续往商都运了回去。
  经手的这些阉人,更是赚了个盆满钵满。
  你问皇城是个什么态度呢?
  自然是举双手赞成的!
  都要饿死皇帝和太后了,谁会在意这些粮食和香油钱的出处呢?
  摄政王在朝堂上更是口出狂言:
  “佛祖要是怪罪,就怪本王好了!本王这个阉人不下地狱,谁下地狱?”
  文武百官,谁敢劝谏?
  不让抄寺庙,摄政王就要让净军抄他们家!
  两相对比,那还是让这些阉人去祸害寺庙吧。
  反正,佛祖慈悲!
  什么样的恶人,只要放下屠刀都能渡!
  不想。
  就在第十八家寺庙遭到净军洗劫时。
  商都以东三百里的皇陵,当天夜里就发生了震感颇强的地震。
  邶太祖的地宫陷入了万丈深渊的地缝中。
  奇也奇在这里。
  皇陵如此大的地震,却没有波及到周围的州县。
  离得近的。
  最多也就是房屋裂开了口子。
  没有无辜百姓因此而伤亡的。
  没过几日,就有一首由某高僧圆寂前编写的童谣,传遍了商都附近的几个州府。
  童谣是这么唱的:
  皇城高,民心低,赋税重重如山积。
  金銮殿上笑声朗,田间地头泪涟涟。
  庙宇静,香火寒,佛光难照苦难间。
  僧侣乞食街头巷,皇恩浩荡何处寻?
  龙翻身,国运衰,风雨飘摇何时休?
  童谣声声传四海,只盼天明照九州.
  听听,听听。
  龙翻身,国运衰!
  这就是说,邶国的国运到头了!
  满京城,真的没有大臣听见这种童谣吗?
  听见了,又能怎样?
  宫里如今正经主子就三人。
  太后娘娘、小皇帝和摄政王。
  老皇帝的数百嫔妃们去家庙的去家庙,家里托关系了大价钱的,差不多也都“死遁”了。
  有了净军送回来的钱财和粮食,皇宫里裁员后剩下的这一千多人,日子还真是比任何时候都要滋润。
  地龙翻身?
  不是没有百姓伤亡吗?
  邶太祖的地宫被埋进深渊里,不是更好?
  省的有那盗墓的打里面陪葬品的主意!
  没有不开眼的官员会在这个当口,让一个不到一岁的小皇帝为地龙翻身下罪己诏。
  总之,内城的达官显贵照样歌舞升平。
  外城的百姓们却是处于人心惶惶中。
  童谣的内容,大家都入了心。
  不少百姓四下里议论开来:
  “龙翻身,国运衰!看来老天爷是在给我们示警,不然,为啥龙翻身只单单祸害了皇陵呢?”
  “哪有千年不换的朝代,两百多年的国运也不算短的了!就是不知道接下来,又要落到谁家头上。”
  “我才不管金銮殿上那一把椅子谁坐,如今家里这日子是真过不下去了!卖细粮的粮铺关门数月,菜市场上粗粮也没得卖,每日就那么一点荤腥也轮不到咱!更可气的是,脑袋大的倭瓜都敢卖一钱银子一个!”
  “谁说不是啊?我家已经连着吃了半个月的倭瓜粥和蘸酱茄子胡瓜了。那些粮铺到底甚么时候才会开门啊?”
  “没指望!听说粮差们下乡半个多月,都没能征回粮税来。”
  “不能够吧?几天前,城外可是有一百多辆马车往内城拉东西,看那车辙的深度,就是粮食无疑。”
  “呵呵,没听那首童谣前半段是怎么唱的吗?那帮阉人,都逼着人家高僧街头乞食了!丧心病狂啊,居然连寺庙里的香火钱和粮食都敢搜刮!”
  “别说,你还别说!会不会就是那帮子阉人对佛祖不敬,才降下龙翻身把太祖皇陵给埋了的惩罚来?”
  “有道理,人在做,天在看!”
  “那以后,谁来管我们的死活啊?”
  “管不了!至少明年秋收前没指望。”
  “为啥啊?”
  “我家有大舅的侄子的表叔就是粮差,听他传回的消息,说下面村子十个有五六是空的!人都不在,谁种田?今年秋,能收到粮食的田地估计都不到四成!”
  “嘶!”
  四成田地种出来的粮食,还有得卖吗?
  即使有卖的。
  万贯家财在这样的物价中,又够生活几个月?
  “听说,边军把北方的鞑靼和西北的胡人全都打得溃不成军了。想活命的,趁现在各地还未发生大规模的战乱赶紧走吧。”
  “金先生,您的意思是,年前还得乱?”
  “皇城根下的老百姓都要饿死了,其它州府难道比这里的日子更好过?听我的,带上所有的家财去北方,可以去西北,也可以去幽州”
  金先生是邻居街坊中,学问最高的人。
  他的话,一传十,十传百。
  知道他品性的人都深信不疑。
  于是。
  继家徒四壁的难民逃荒后,就连商都外城那些小有家产的百姓,都陆续开启了新的移民潮.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