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3章 军令
作者:三十六楼看风景      更新:2025-04-08 01:12      字数:2036
  第173章 军令
  她们在来找甘明兰之前,一心只想要逃离红帐。
  但却不知,离了这儿还能去哪儿。
  先不说能不能顺利离开边城。
  没有路引,她们都走不到金州关。
  还都是当娘的人,孩子是她们最大的软肋。
  边城对流放犯实施的是连坐制。
  一人跑路,全院子十几号人都要遭殃。
  此路行不通。
  三人来之前打听到,佘氏等人从海津镇回来后,还跟着军医们们继续在学本事。
  她们这种没有半分经验的成为医护队一员,在没学到医护本领之前。
  大概、也许、应该,不用上战场的吧?!
  都说边城之外的鞑靼,一般都是在秋收后才会扰关的。
  这个季节能有什么给他们抢的?
  初春至深秋,还有大半年!
  要是在红帐里,她们多半三个月都活不过。
  所以,哪怕甘明兰摆事实讲道理,将医护队的前途说得满地荆棘。
  三人最后仍旧坚持要加入,一再保证:“会认真向军医老大夫学医护本领,绝不给你丢脸,也绝对不后悔!”
  只是,计划赶不上变化。
  就在关大德刚嫁完大闺女的次日。
  通往边城的官道上就响起了急促的马蹄声。
  那是从商都发来的八百里加急调兵令!
  两个月前。
  朝廷在各地征军饷,并在府兵中抽调了三十万主力军,再加上从民间征来的二十万民兵,用来对付流民军。
  谁知道,声势浩大的五十万大军,在对上几个布政司有组织、有规模的流民军时,被对方杀得节节败退。
  十战九败!
  还给流民军贡献了一大波的兵器和军备物资。
  数日前,就有几股流民起义军快要逼近商都了。
  邶文帝不想成为邶国建国两百多年来,第一个被流民拉下皇位的皇帝。
  他给兵部下了死令。
  要是在三个月之内不能将国内几股大势力贼匪杀尽,他就要让商都所有的官员给他陪葬。
  事关自己的项上人头,五大都督府与兵部都停止了内耗。
  坐下来一商量。
  国库要军饷没军饷,要大军没大军。
  商都的这些兵力还得守着皇城安危呢。
  决计不能用来剿贼。
  兵部某个大佬一拍脑袋:
  “我朝兵马九边重镇占了一大半,谁还能强得过他们呢!”
  也有人表示:内忧和外患相比,外患的威胁更大!若是调动了边关大军,鞑靼打进来该如何?
  但更多的武将认为:内忧再不解决都要改朝换代了,那些外患现在不提也罢。
  况且,九边重镇都建在了险关要塞之上,数百年来都没有被攻破过几回!
  少数服从多数。
  由边军出马镇压流民的方案刚提交上去,邶文帝半点磕巴都没有打,痛快应允了。
  他心里还暗喜:
  边军十多年来都是自给自足的,不用耗费国库或从百姓那里征军饷,实在是最佳人选。
  于是,就有了那么数道军令从商都发出。
  军部命令,九边重镇中的五镇,按各自的军户人数,抽调精兵镇压附近的流民。
  不提各个总兵,接到兵部的军令是如何的愤怒。
  皇权尚在,他们却是不敢抗旨的。
  边城和离边城最近的榆林卫,接到的目标任务,是消灭将西京城作为据点的那一支百万破军!
  破军也不是半年前的破军了。
  他们将西京城的氏族和商户们牢牢掌握在手里。
  并将关中平原的大面积土地,强行分配给了家里有破军的农民。
  一人入破军,家里就能分五亩肥田。
  破军首领还承诺:不征税,不纳粮!
  整个三秦布政司有大半的农户,家里都有儿子加入了这个组织。
  分完了地,眼下春耕也结束了。
  只要破军能坚持到秋天,地里的粮食收割下来就完完全全属于农户们。
  出发前收到关中平原传回来的消息,赵牧云的眉头皱得能夹死他那个糟心的庶子!
  大胡子亲兵不解的问:“侯爷,关中平原的农民分到了田,难道不是好事么?”
  赵牧云踹了他一脚:
  “咱拿下西京城破军后,官员们又该如何治理?朝廷若要从这些农民手里收回土地,农民们肯定会与朝廷抗战到底的!”
  大胡子摊开双手:
  “那就不收他们的土地呗!种地的只会关心全家老小能不能吃饱肚子,哪会管天家姓甚名谁!”
  赵牧云听了亲兵这话,若有所思。
  不过,当下容不得他们想太多。
  据可靠的情报得知,破军在与南河府义军的抢地盘过程中,还隐隐有了联手合作的趋势。
  若等到全国最强的两支流民合二为一,后果不堪设想。
  以他们的发展速度,哪怕朝廷不下令剿贼,迟早也会与之对上。
  还不如趁他们现在还没扭成一股绳,各个击破。
  道理都懂。
  自带干粮的干活,没有哪个总兵会高兴。
  况且,现在的粮食来之不易!
  士兵们在战时的消耗量可比平日高得多。
  五大卫所被抽走了两万五千骑兵和三万五千步兵。
  加上榆林卫的四万人,赵牧云亲率十万大军浩浩荡荡往西京城而去。
  走在大军之前的还有数万运粮民兵(主要由退役的老兵组成)、火头军、军医和医护队全员。
  医护队的队长甘明兰却被留在了边城。
  赵总兵:留下一个单兵作战能力最强的悍将在后方,有备无患,以防万一。
  对鞑靼,他是一刻也不敢放松警惕的。
  破军这等杂牌组织,出动十万边军还是很有把握的。
  昨日才加入医护队的三个堂嫂哭唧唧:作为新队员,不是应该先学抬担架,学缝伤口、包扎之类的么?
  军医大夫:现学现用的效果最佳!没看见佘氏等人一场战争下来,伤口缝合、熬药和包扎都学会了么?
  再经过他们小半个月的重点训练,这些医护队的队员都能独自作业了。
  也因为佘氏等人表现出色,甘明兰提出再增加新队员的时候,上至田参将下至军医老大夫,都没有意见。
  战场上多几个帮手,就能多救些边军的性命!
  前脚才刚送走了大军。
  后脚,甘父和甘明寿就赶着六十头湖盐县滩羊回了边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