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91章 危机
作者:键盘战斗家      更新:2025-10-13 14:10      字数:4157
  第391章 危机
  大同山区多。
  耕地需要平地,大量的人口需要大量的耕地,大量的耕地需要大量的平地,所以被大山割成稀碎,东一块大点的平地,西一块小点的平地,聚集了一处又一处的乡村。
  山里人迹罕至,强盗出没,于是大山里一块块的平原,在豪强乡绅的组织下修建民堡。
  不光抵御胡人,也防备强盗,同时民堡大门一关,官吏也进不来。
  “山道难行。”
  看着身后气喘吁吁的薛宝钗,王信主动停下脚步,笑呵呵的等着她。
  随行的除了节度府的张云承、汤平、薛蝌几人,还有薛家商号的杜松,然后是薛宝钗,以及百余名亲兵。
  张云承和汤平等人对薛宝钗非常有好感,哪怕对方是个二九年华,还未出阁的女子,但是她不光有节帅的支持,更是薛家大房商号的掌舵人。
  节帅府在大同的改革,乃至于未来的布局,离不开薛家,准确的说是离不开商号的支持。
  遍观目前与节度府合作的商号,有哪家比得上薛家。
  实力、江南影响力、信任等等,薛家都是翘楚,而薛家的态度更是没的说,可谓是全力以赴支持节帅府,薛宝钗来到大同时日不长,已经获得节帅府不少人的认可。
  王信也是故意如此。
  薛宝钗是非常不错的合作伙伴,可惜是个女子,但已经到了这一步,那么自己必然要支持她。
  以后抛头露面的事少不了。
  这种事在江南还算能勉强接受,原时空里著名的旅行家徐霞客,他家里是大地主,产业都是其寡母打理,他这个独子不一心功名,而是励志游览天下,离不开其寡母的支持。
  北方的环境是无法容忍的,在很多人眼里是“离经叛道”的行为。
  所以薛宝钗背后需要一个强势人物的支持。
  自己的身份最合适。
  “小时候我最羡慕的是堂妹。”薛宝钗脸色微红,手里捏着丝巾擦了擦额头,来到王信身边笑道:“原以为一辈子都做不到。”
  “薛家二小姐的确不同别人。”
  薛岩前些年经常带薛宝琴来大同,薛宝琴还去过关外,跟在王信身边有一段时日,大家都还记得这个印象中的小女孩,张云承跟着说道。
  薛宝钗向张云承微微屈膝,张云承满脸笑容。
  薛家在大同的生意,特别是粮菜行等,与节度府的关联十分紧密,而薛家的配合与发挥的作用,更是为张云承减轻了大量的负担。
  曾直负责整个节度府,而张云承负责具体的事,从这方面来说,张云承比曾直都要喜欢薛家商号。
  “前人栽树后人乘凉。”
  王信没有再继续走下去,而是停留在这一处视野开拓的半山坡,指了指下方的大好河山,忍不住感慨起来。
  “前明太祖皇帝时期,耗费巨大人力物力修建的驿道成为了大同的主要道路,前人栽树后人乘凉,前明太祖皇帝为大周留下了丰厚的底蕴啊。”
  北方在大元的治理下都快成为无人区了。
  那些千里古都,历史名城,一个一个都化为了灰烬。
  “这样的山区,县城人口能有一成已经不错了,在内地必然是穷困的下府,实际上大同县城的人口至少有三四成那么高啊。”
  薛宝钗掩嘴而笑。
  “哪有这么高的楼。”汤平反驳道。
  王信笑道:“这个比例在江南都算不错了,不过江南县城这么多人口,因为是商业,当兵的极少。而大同相反,当兵的多,本来就是穷困地区,还要养活占比巨大的军士人口,这就是大多数九边军镇的现状,每年朝廷从南方采购粮食和折银,然后运往边地发出去。”
  张云承仔细听着,思考其中的意义,节帅如此郑重其事,必然有深意。
  “这就是朝廷做的实事,继承前明的余荫。朱元璋做的很是好多事都是对的,哪怕其中有些“能力不足”,采取的错误方式,但方向的确是对的。比如把南方的人口、财力、物力往北边调动,补充北方的人口,充实九边的根基等等。”
  “我们如今要做的事情呢,也是如此,保住人口,否则人口都没有,一切都是虚妄的,对于老百姓们而言,他们现在要求的是活命,那我们要做的就是帮他们活命。”
  “正所谓战无不胜,保家卫国,如何战无不胜呢?保家卫国是根基,家在国前面,而家又是一户户的百姓,士兵们来自于百姓,为了家而战,这就是最大的道理,有了这个基石,我们军队才能做到战无不胜。”
  道理的确没错。
  至于效果如何?大同军的表现就在这里。
  “节帅说的极对,目前缩衣节食,生产自救,军士们又要在关外消灭对百姓们穷凶极恶,杀人如麻的匪盗们,又要维操练,还要生产自救,怨言虽然不少,但是节度府上下都在解释为什么如此,军队最后意见并不大。”
  “光解释没用。”王信摇了摇头,说道:“公道自在人心,把节度府的收入与开支公示出来。”
  “啊?”
  张云承愣住了。
  汤平和薛宝钗等人也满脸惊讶。
  王信说的话大家听得明白,可是其中的意思就不能明白了。
  “我们去年的收支与开支,今年的分配,明年的计划等等,都用在什么地方,比如军费怎么的,粮食收了多少,用到了哪些地方,抚恤银开支了多少,节度府人员费用多少等等,只要自己问心无愧,那就大大方方的给外面人去看,这就是底气十足。”
  王信笑呵呵道。
  敢不敢公示出来,无非自己有没有问心无愧,问心有愧的肯定是不敢公布的。
  大同节度府做到了今日的地步,开弓就没有回头箭,虽然自己有把握朝廷顾不上自己,但是该准备的还是要准备,总不能指望运气。
  比人口,比军队数量,比粮食.
  无论哪一样大同都是垫底的。
  垫底不怕。
  大同节度府有一样强大的,那就是公正公开公道。
  张云承眼睛一亮。
  自己怎么没有想到这么好的方法,的确啊,说一千道一万,不如让别人亲眼看到。
  “让人们看看,大同是怎么样的一个大同。”王信毫不怀疑的说道,“只要大同做得好,符合人心,我把话放在这里,就是朝廷日后要对付大同,大同要是能守得住,你们信不信,哪怕是朝廷里的大佬,也会把家族和财富送到大同来,更不提民间的百姓,他们会自发的用手推车来支持大同。”
  薛宝钗不可思议的看向眼前的男人。
  如此魄力与自信,实在是令人难以想象。
  节度府真有这么好吗?
  好像也不是。
  但是有的确比衙门好许多倍,薛宝钗心里一动,这些时日的担心突然消失了大半,王信从军以来从没有失败过,他一定比自己看的更远更清楚。
  张云承满是兴奋,仿佛看到了什么似的。
  汤平傻笑。
  这回再有士兵们抱怨,他都骂回去,腰杆硬气的很。
  “宝钗。”王信下意识叫道,“许多事情做了就不好半途而废,否则损失会更大,你既然来了,说明你心里已经有主意,那么我今日向你承诺,薛家大房的商号,节度府只认你一人,任何权势上对你的麻烦,节度府都为你撑腰。”
  薛蝌听到王信叫自己堂姐的闺名,猛然抬起头,愣了半天,在听到节帅的承诺后,薛蝌心里不禁暗叹,父亲这回错失了许多东西。
  这叫什么?
  贪小利而忘义,做大事而惜身。
  明明二房与节帅合作的更早,合作的更深,如今有了节帅的承诺,大房商号的地位,只要自己不出错,那么未来必然有重要的位置。
  薛宝钗认真的点了点头。
  机会有多么重要,薛宝钗如何不知呢。
  如果是探春的话,有这样的机会,她拼了命的也会抓住吧,所以自己来之前,许多事情也想到了,薛宝钗清脆的声音保证道:“薛家商号一定遵纪守法,不做欺负老百姓的事。”
  “那就好。”
  王信高兴的笑了。
  做官就好好做官,经商就好好经商,可不知道为何,总是最后变成了以欺负百姓为主。
  所以大明律。
  虽然很多不足,日后也会改善,但是谁也不能特殊,天子犯法与庶民同罪。
  薛宝钗能有这样的认知,那么自己就敢更放手的支持她,否则要是认知错误的人,很容易在未来闹僵,犹如自己与周家。
  周家是传统的商人和大户,曾经双方合作的不错,各取所需,可周家属性里还是封建传统的一套。
  如果是封建旧官员的话,比如大同知府韩彬,看在周家的地位和人情往来上,欺负百姓的事算个什么,大手一挥就抹平了,但是王信不会同意。
  错了就是错了。
  错了就得受罚。
  只爬了一会的山,大家也没有体力多爬。
  关外的羊进关了。
  虽然改善了下生活,但是总体上肚子里没有油水,该谈的不该谈的都谈完了,带着薛宝钗在大同露面也已经足够表明态度,王信回去了节度府。
  过了两日。
  朔州守备经济送来南边山西的军情。
  宁武关加派了五千兵马,算上原来的守兵,已经有近万人,而作为大同南边门户的朔州,城里兵力才一个小营,四百五十余人。
  时间过得飞快。
  周文去了山西已经年余,没想到给了大同一个惊喜。
  “他想要干嘛?”
  看着舆图皱起眉头,汤平不满道。
  大同虽然有五万五千兵力,但是分散的太开。
  从后套到前套,从前套到大宁,又有前套到小黄河一带,大同在关外跑马圈地,看起来掌握了巨大无比的地盘,实际上产出还不如一个扬州府。
  但是维持这么大的地盘,光维护关外的稳定就不容易,更不提时不时有小部的胡人偷袭。
  加上如今的局势,各地官府可以对灾民不管不问,但是节帅府不行,因为节帅府的口号喊了出来,拉拢了人心,也必须要去做,否则就是空话。
  口号喊得再响,如果是空话,百姓们又不傻,自然没人信。
  而节帅府的口号不是假的,所以才能做到如今上令下行,这是有因必有果的实际问题。
  “会不会是朝廷要对我们下手了?”曾直担忧起来,“山西一动,宣府也会动,做足了准备,然后要求节帅归京述职。”
  “还有一年啊。”张云承反驳道。
  “随便找个理由,而朝廷的旨意到了大同,节帅就没有余地了。”
  众人沉默。
  各商行雇佣的军士有一万数千人,关外一边维持治安,一边消灭匪患,同时在关外自产自救的军队数量又有两万,关内只有两万军队。
  四州七县分派兵力,还有接下来从民间大户里要粮,这些个民堡可不好对付,实际上比城里的粮商难多了。
  但是这个时候和朝廷翻脸?
  先不提人心恐慌,朝廷大义之下,能不能维持住军心,以大同现在的模式能坚持多久?
  “那就只能打出去。”
  汤平想了想,“到了这一步,困守大同肯定是不行的,必须主动打出去,否则就是死路。”
  众人没有怀疑。
  但是正要这么做吗?众人看向王信。
  王信沉思。
  周文此举背后是何意?真的是朝廷的安排吗。
  虽然到了这一步,真要是翻脸,王信也不惧,可王信并不想,因为这是最坏的一步,大同积蓄不足,此时发起内战,带来的破坏远大于治理。
  如果避无可避最好缓上一二年,至少等大同能自给自足,甚至有了多余的积蓄,可以赈灾灾民们了,然后在把大同的做法推广出去。
  如此这般才能让天下付出最小的代价。
  关外产出虽然有限,但是以空间换产量,还是能做到有积蓄的。
  自己刚迈开了步子,朝廷就动手,难道张吉甫不管别的了?只盯着自己,还是不需要自己的支持了,王信皱起眉头,此事应该不简单。
  “先派一小营过去。”王信决定等等看。
  那也才九百人。
  对面宁武关可是近万人。
  “派甲等营吧。”汤平提议,朔州的守兵是乙等营。
  “还要多盯着城里,特别是周家,他们一定会得知消息,要防着他们里应外合。”周家的长子死了,周员外突然变得安静,曾直不信此人能放下。
  虽然是他儿子杀人无数,犯了杀头的罪,但这种人家怎么会讲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