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7章 权力真的会让人着迷啊
作者:鼠猫狗鸽      更新:2025-06-10 08:14      字数:10201
  第257章 权力真的会让人着迷啊
  省试比发解试更加严格。
  监考之人不得去看考生的试卷。
  同样他们这些宰相再没有上述保密工作做完全时,也看不见举子们的试卷。
  吕夷简却是不想与王曾争论此事。
  谁不想要进步啊?
  当年真宗皇帝把他的姓名写在屏风上,传言要拜相。
  可惜真宗没坚持到提拔吕夷简哪一步,直接崩了。
  待到仁宗继位,他才正式拜相。
  只不过先前以王钦若为主,王钦若在南京养病,说不准什么时候就挂了/
  如今又以王曾为主来主持工作。
  人言吕夷简为刘太后心腹,可吕夷简觉得自己并不是刘太后的心腹。
  他只是想要进步!
  想要自己这个宰相来主持大宋朝廷的全面工作罢了。
  王曾能做到今天主持工作这一步,那也是当时无人敢站出来,唯独他硬怼权相丁渭。
  维护大宋正统不落入权臣之手,才使得百官臣服,太后信任。
  而那个时候吕夷简并没有一同站出来。
  待到没有危险了,吕夷简才想要当文臣第一人。
  省试是最为重要的一步,为国取材。
  宰相们也都抽出时间来关注。
  “我看了看今日的考试内容,那孙奭与冯元出的题目都挺难的。”
  此二人是当世大儒,又被王曾青睐去给天子讲学。
  尤其是孙奭更是三朝老臣。
  他年轻时追随老师学习,夫子突然死了。
  然后他接手了夫子留下的几百名来求学的学子,自己继续给这群同窗教学。
  针对同窗的各种问题孙奭都能详细回答,随后年纪稍大便自己开办私学。
  待到孙奭九经及第后,又在国子监讲学,赵匡义悄悄去听讲。
  随即孙奭得到了宋太宗的的高度评价和赞赏。
  北宋一百六十年里能九经及第之人,也不过是二十三个人。
  可以说孙奭是一个能教又能考的。
  他出的题能简单得了?
  王曾不可置否。
  若是出题过于简单,到时候通过省试的人越多,在殿试当中需要被罢黜的人就越多。
  不如在省试这一步拦截住大批量的人。
  大宋如今的官员太多了,根本就安排不过来。
  以往在基层三年左右就可以调任,如今哪有那么多官职给你去当啊?
  尤其是陛下还想要扩招。
  进士科都安排不过来,再加上数量更多的诸科官员,那更是八九百人的规模。
  “难就难吧,大宋英才何其多也,总会有人考出来的。”
  如今科举考试内卷十分严重。
  王曾连中三元,吕夷简也是进士出身,都明白考中进士有多么不容易。
  可是朝廷不需要那么多的官员。
  但是大宋针对官员的厚待,促使许多人想要鲤鱼跃龙门,从而上岸吃上皇家饭。
  吕夷简见转移了话题,也就没有了交谈的欲望。
  王曾也没多说什么,而是把宋绶的名字给勾上。
  如今政坛稳定,对于前朝的定论也该有所记录,宋绶这群文采极好之人,要被调入京师来编修《真宗实录》。
  时间眨眼而过。
  天圣五年的春闱。
  第二场考试是诗赋。
  因为许多举子有了前一日的经验,今天倒是不会那么紧张了。
  反正得到的消息,便是大家都很难。
  那就放心许多了。
  若是只有我一个人觉得难,那还考个屁啊?
  宋代学子的考试并不与明清一样,蜗居在狭小的号舍当中。
  大家都是坐在廊屋里的。
  全都是柱子支撑,四周没有墙壁或者木板隔开的简易房子。
  如此主司以及其余监考也能第一时间发现有学子想要作弊的心思。
  宋煊坐在自己的位置上。
  依旧是沉稳磨墨,做好考试准备。
  举牌子的吏员走了过来,牌子上的试题要求写一首吹律听军声诗。
  宋煊眉头微挑。
  出自《周礼·春官》:
  “太师执同律以听军声,而诏吉凶。“
  古人认为,通过音律可预判战事胜负。
  如师旷听楚军声知必败。
  这出题人倒是有意思。
  宋煊把要求抄写在草稿上,倒是也不着急构思。
  像这种考试嘛,总是要揣摩一二出题人的心思。
  宋煊有些摸不准是想要看歌功颂德的版本,还是激进派的版本。
  不过按照昨天考试题目的刁钻程度,宋煊也不打算写什么歌功颂德。
  他只是在猜测,是要针对大辽收复燕云十六州的无奈呐喊呢,还是针对西北即将要发生战事的担忧呢?
  毕竟出题人都是要经过宰相勾选的。
  一旦确认身份,出题人便被“关起来了”,出的题目也不会上报给官家,太后,避免出现流通。
  也就是在殿试的时候,考官会选择性的让官家出题。
  昨天那些题目,也就是这个出题人认为刘太后不懂其中的道理,故而颇为大胆。
  那今日这题依照其一脉相承的风格,理应也是大胆的。
  宋煊不着急写,是想要瞧瞧那首赋的要求是什么。
  二者结合来看,兴许会有更多的收获。
  倒是没有让宋煊等待太久。
  “宣室受厘赋以及灵乌赋任选其一,以乾坤交泰,圣德日新为韵!”
  前一个典故是出自贾谊见汉文帝。
  汉文帝在祭祀后坐在宣室,因感于鬼神之事,召见贾谊并询问鬼神的本原。
  贾谊详细解释了鬼神的存在和作用,汉文帝听得入迷,甚至移动座席靠近贾谊。
  听完之后,汉文帝感叹自己许久未见贾谊,自认为不如贾谊的学识和见解。
  更是不问苍生问鬼神的出处!
  但是结合目前的大宋朝政,宋煊并不觉得是在说天子不问苍生问鬼神之事。
  宋煊记录下这个题目。
  他觉得命题意图:借汉文帝故事,暗示“太后当归政于皇帝“。
  毕竟当今陛下也没有什么喜好鬼神之说,他连想要贾谊这样的臣子,都得不到。
  更不用说与一些人秉烛夜聊了,就算聊到天明,大宋政策做主也不是皇帝。
  宋煊心中默默思考,会不会是天子当众宣布命令后,传到了出题人的耳中。
  他感慨于官家已经长大,暗示刘太后还政的事?
  尤其是东京城皇宫紫宸殿西柚宣室阁,是真宗湾年并重处理政务的地方,更是有影射意味。
  至于灵乌赋,不用想,便是歌颂太后为灵乌报喜。
  这两种选择是在从根本上找为自己站队的人?
  宋煊不知道谁是出题人,但是能够出题的兴许是能够与皇帝经常交流的那种大儒。
  所以?
  宋煊抬起头来,扫视了一下前面的人,不仅有监考之人。
  同样考场内还有其余打杂之人。
  举人在贡院中所需砚水、点心和饭食之类,可以由巡廊军卒供应或货卖。
  宋煊依旧还在思索当中,他会想起昨日夹带纸条的举子被推出去。
  如此场合,总会有人脑子缺根弦,心怀侥幸。
  今日的诗赋很难抄袭,贵在创新,非聪明博学之士难成佳篇。
  宋煊稍微迟疑了一会,便直接本着激进派的法子写。
  若是写歌功颂德的,很难出彩。
  反正是奔着会元来了,不拼一把如何能行?
  《吹律听河西军声》,宋煊直接以安西军为主。
  苦守西域四十二年的唐骏全军覆没后,下一次汉人军队出现的时候,已然是千年之后。
  至于诗赋更是写的阴阳,如今天圣五年,刘太后垂帘听政数载,宋仁宗赵祯已经是十七岁,还未曾勤政。
  再加上这个题目还有韵脚陷阱,坤德代表太后。
  宋煊挥笔而写明着捧太后,暗里推皇帝。
  应试技巧被他运用的炉火纯青。
  至于坤德直接被宋煊代指为大地,而非太后。
  在一帮学子们抓耳挠腮,冥思苦想的时候,宋煊已经把诗赋全都写完,静等墨干了。
  坐在最前面的主司瞧着第一排的举子宋煊一蹴而就,顿感惊奇之色。
  昨日的应试他这里虽然能看见宋煊全都写完了,可也是细细思索了许久才下笔。
  今日的诗赋,可是一丁点都不简单。
  这个举子如何能这般迅速就写完了?
  主司按耐住自己想要去看宋煊试卷的心思,不去多想。
  省试都是统一进场出场的时间,全部落锁。
  宋煊想要早交卷都没得机会。
  于是在等到墨迹干涸后,宋煊直接把试卷整理好,只带时间一到就能把试卷投入箱子里。
  随即宋煊直接趴在桌子上开睡,打发时间。
  像宋煊这般特立独行的举子,当真是少数人。
  旁人自是面露不解,这题目太难,他直接放弃了?
  还是随便写一通,自暴自弃了?
  当然没有人相信宋煊面对诗赋这种难题后,会马上写完的。
  大多数人都愿意相信他们内心所想的事。
  张源也瞧见了宋煊的操作,轻笑一声,他明白眼前之人是以诗赋名动三京的宋十二。
  旁人在这场考试当中急的抓耳挠腮的,可是宋煊如何能被难住?
  旁人羡慕都羡慕不来的天赋。
  张源叹了口气,随即又埋头开始苦想,该怎么歌功颂德,却又不明显。
  文人的风骨,还是要有的!
  作为出题人的孙奭与冯元二人,静坐在屋内。
  一壶茶气慢慢升起。
  虽然日子有些烦闷,但总归就要到头了,只要过了今夜,明天的策论题目一公布,他们便自由了。
  “宗古,这次你出的题目也忒难了些吧。”冯元给他倒了杯热茶。
  孙奭只是点头致意,笑呵呵的道:
  “难点好啊,这样到了殿试的时候,官家才不会过于纠结。”
  冯元不可置否。
  旁人不清楚这些题的难度,冯元相信作为宰相的王曾等人是理解的。
  至于刘太后懂不懂的,不重要。
  没有人会告诉她真正的含义。
  读书人,许多时候面对外力的时候,都会自然而然的团结在一起。
  眼瞅着天子逐渐长大,再加上宠臣当道。
  众多臣子自是希望能够拨乱反正,让朝廷恢复到原本的轨道上来。
  更是要以刻苦考试挑选出志同道合的后辈来。
  孙奭端起茶杯轻轻抿了一口没言语。
  身为皇帝的赵祯也不知道今日的题目考什么。
  还是考试开始后,皇城司的人前来抄录,随即让人给送回皇宫去。
  赵祯拿到纸条后,展开仔细瞧了瞧。
  他又回想起孙夫子给自己讲课的时候,自己一旦走神,孙夫子就不再讲解,直到自己回过神来。
  最终赵祯没有说些什么,只是轻轻的叹了口气。
  朕确实是长大了!
  肩膀上也可以担起更多的担子来,可惜母后她一丁点都不愿意放权。
  作为孙奭最为用心教授的学生,赵祯拿到今日诗赋的题目,便明白他的深意。
  只是夺权?
  赵祯的心中又没有狠辣到那个份上,只能选择一步一步的试探。
  他最终把纸团揉了揉,让自己的心腹宦官把纸条烧了。
  赵祯又想到宋煊,不知道十二哥的选择会是什么?
  待到交卷时间,宋煊是第一个投箱子的,顺便站在门口等待兵丁打开贡院的大门。
  此时贡院外面也是有不少看热闹的闲汉,来询问宋煊考的如何,题目叫什么之类的。
  许多人都是靠着贩卖消息来赚取银钱。
  宋煊只是说挺难的,至于题目没记清楚,问后面的人。
  他快速的通过围观的人群,过去找王珪的驴车。
  省试为了防止学子之间相互作弊,许多同府之人的举子,即使不认识,也会分别放置在别的考场里。
  就是为了以防万一,相互配合。
  “十二哥,考完了。”
  王珪见宋煊第一个出来,自是满心欢喜。
  他知道,诗赋这场考试,根本就难不成宋煊。
  “嗯。”
  宋煊伸了个懒腰笑道:“明日再坚持坚持,就算完事。”
  这其实与参加高考并没有什么区别,考着考着时间就过去了。
  王珪瞧着宋煊在那里蹦蹦跳跳的松筋骨,一整天都要坐在那里,也是够憋屈的。
  “睡了挺长时间,脑瓜子都有些发蒙,我怀疑今夜该精神了。”
  “哈哈哈,不愧是你。”
  王珪也觉得依照宋煊的本事,几乎很快就能写完。
  剩下的就是十二哥所谓的垃圾时间了。
  不能左摇右看,只能选择睡觉这种活动来打发时间了。
  包拯脸上神色有些凝重,但是依旧一步一个脚印的走了过来。
  大家只是打招呼,十分默契的没有询问考的如何。
  “哎。”吕乐简一蹦一跳的过来,十分八卦的道:
  “方才排队的时候,你们听说了吗?”
  “听说什么?”宋煊搭了句呛,他还挺爱听八卦的。
  “有一个学子不会做诗赋,直接胡写一通,睡了好长时间呢。”
  “哪像我啊,构思了三个时辰,这才下笔的。”
  吕乐简笑嘻嘻的分享着自己排队出门听到的八卦。
  “哪个场的?”
  宋煊没想到此番考试,竟然会有如此强敌。
  “甲午场的(第三十一场)。”
  “巧了么这不是?”宋煊指了指自己道:
  “我也是甲午场的。”
  吕乐简一下子就不乐了!
  这场考试赋。
  对于宋煊而言过于简单,他定然是一蹴而就就写完了,然后闲的无聊闷头睡觉。
  旁人不了解,自己还能不了解吗?
  宋煊拍了拍吕乐简的肩膀:
  “一首构思三个时辰,啧啧啧,小老弟你知道池中十朵莲,我采一朵莲,你采九朵莲的事吗?”
  吕乐简眉头微挑:
  “十二哥儿,你这话听起来像是让我占便宜,可我觉得不是那意思呢!”
  “菜就多练。”
  包拯当然听过宋煊说这话,他自己早就知道了。
  “哈?”
  “包黑子,你太坏了!”
  吕乐简当即叫起了包拯的绰号。
  包拯则是无所谓的道:“菜就多练!”
  至少他在构思诗赋的时候,并没有像吕乐简那般构思那么长的时间。
  王保听不懂,但是听到王珪给他解释,登时眼睛一亮。
  原来这就是读书的好处啊!
  他只听说过读书人骂人不会说脏字,今日总算是见识到了。
  包黑子早就习惯了,但是吕乐简确实是被菜就多练搞红温了。
  吕乐简最喜欢开别人玩笑,可是别人开他玩笑,还是有点端着玩不起。
  毕竟是宰相的儿子嘛,吕家又是一个大家族。
  于是吕乐简气冲冲的说不与包黑子一个驴车回去。
  包拯哈哈笑了两声,转身就上了宋煊的驴车。
  王泰听完了过程后,笑嘻嘻的主动下车,跟韩琦换了过来,他必须得好好给吕乐简上一课。
  三个时辰才构思出来,真是够菜的!
  等回了家门口后,吕乐简整个人都有些颓废。
  看样子这帮人答的诗赋都没难住,就他自己难住了。
  幸亏如今不是以诗赋作为取士的主要依据,要不然吕乐简都不用参加明天的策论考试了。
  直接被淘汰了!
  省试的竞争越发激烈。
  虽说不是百里取一,可能来参加省试的人实力都差不了的。
  焦明依旧是早早的就把饭菜做好了,等着他们回来吃。
  “对了,十二哥,你觉得明日的策论会考什么方面的?”
  听到张方平的提问,宋煊稍微思考了一会:
  “有关政治的前面已经考了,策论嘛,我个人的想法要么就是经济、伦理方面,要么就是军事方面占比较大。”
  押题这种事。
  从古至今都是一件很常见的事。
  张方平轻微颔首:“我是觉得经济方面较大。”
  这种事谁能说的准呢?
  反正就是目前这个情况,就算猜到了大概的方向,但是具体的细节方面也需要调整。
  “你们说会不会有关水利方面的呢?”
  包拯端着碗,一本正经的道:
  “前几年朝廷下令沟通各处运河,环绕着东京的几条水系,都做了梳理,虽说大部分完工了,但是黄河依旧不好治理。”
  宋煊点点头:“大概也是一个方向。”
  “但是咱们在发解试的时候考过这道题啊!”
  张方平记得这道题,当时是晏殊就是出了这道策论,但是并不是以策论取士的。
  “地方上的发解试,与省试又不是一个出题人,他们全都是结合实事来出的,有些相同那也是正常。”
  宋煊解释了一遭,反正也没什么太大的可能。
  吕乐简却是连忙开口道:“若是真的考这道题那就好了,咱们可都做过。”
  “反正闲来无事,不如找找有关黄河的资料。”
  范详最为激动,他是喜欢押题的:
  “上次晏知府考的是运河,如今东京城距离黄河如此之近,若是考水利,定然会考黄河有关的。”
  “押一个题,不如押两个题。”韩琦也是看过邸报的:
  “如今朝廷与西北回鹘是有过买卖,万一出的是西北边境的策论,也未尝不可?”
  宋煊放下手中的碗筷,把老仆人叫来,想问他有没有关于黄河一些修缮的资料以及在西北的回鹘资料,在东京城可以买来吗?
  老仆人想了想:“请十二哥儿给老朽半个时辰,我去问问。”
  “多谢,若是问不到也无所谓,大家只是突发奇想要押题玩耍罢了。”
  宋煊笑了笑。
  根据曹利用的跟自己说的一些有关朝廷上的近况,他觉得考有关与西夏关系的面大。
  老仆人自是点点头,退了出去。
  宋煊也不着急,又叫侍女帮他把洗澡水给准备好了。
  他一会要泡一会澡,时间是来的急的。
  曹利用听说是宋煊等人押题,明日最为重要的策论,当即吩咐人手在一个时辰内立即去搜罗。
  他直接去工部借阅有关黄河的一些数据。
  像宋煊他们这样的押题的学子并不在少数,而且许多人都热衷于这种游戏。
  从前两天开始,东京城就有不少闲的人卖“押题”这种玩意。
  买的人也不再少数。
  宋煊在泡澡的时候,其实他对于西夏、回鹘的想法,是以夷制夷,表现好的给他们发大宋的国籍,是有一定的可行性。
  他心中早就有了草稿!
  至于修缮黄河的题目,这个难度太大了。
  毕竟几千年来。
  无数人想要驯服这条母亲河。
  但是母亲河不听你这个儿子的话,只是一味的突然肘击你这个好儿子!
  让你知道她的存在,不容小觑。
  宋煊努力回忆着那些历代的修缮黄河的手段。
  诸如元代的贾鲁,为了纪念他,以他的名字命名了贾鲁河,流过郑州,但是也迸发出了莫道石人一只眼,搅动黄河天下反的事。
  明代的刘大夏,传闻烧毁了郑和下西洋的等等资料,但是在治理黄河上也是做过贡献,修筑堤坝,阻挡黄河北流,使得河水南下入淮。
  其中潘季驯三次治理黄河都取得不小的成效,但是就是给死去的张居正的家人求情,被明神宗怪罪,直接削籍为民。
  直到黄河再次肘击大明,明神宗才启用潘季驯,但是因为缺钱,在第四次治理黄河没什么建树,反倒因为洪水决口淹了大明祖陵,被再次弹劾。
  清代的时候,黄河在顺治的时候大概十五次大决口,康熙初期十五年间,决堤次数足有六十七次,之后康熙决心派遣靳辅主持进行修缮黄河。
  但是此时的北宋黄河水道,同南宋与元、明清故道都是不一样的。
  宋仁宗后期庆历八年,黄河就决口改道了。
  宋煊擦了擦长长的头发,又包裹头发好一会,这才听到仆人来汇报。
  说是找到了一些资料,先送过来让十二哥儿看看,其余的还在整理当中。
  “好,我这就来了。”
  宋煊穿好衣服,走出门,去了书房。
  张方平等人已经坐在那里开始看资料了。
  “直娘贼。”
  吕乐简只当是宋煊搭上了大宋第一宠臣枢密使张耆的线,连工部存的册子都能借过来观看。
  至于有关西北战事的资料,曹利用都用不着别人,他这个枢密使都能做主。
  “十二哥儿哎,十二哥儿,你要是不考状元,真他娘的浪费如此助力啊!”
  吕乐简抓起一本册子看了起来。
  宋煊倒是也不以为意,只觉得自家老丈人是真的给力。
  现在他突然理解了宋慈他老丈人是官居一品的礼部尚书,多次利用职权为宋慈提供支持。
  要是没有这个老岳父撑腰,他早就死了不知道多少次。
  朝中无人莫做官,朝中有人好做事,可不是白说的!
  韩琦等人也是又惊又喜。
  他们在东京城可以说是两眼一抹黑,就算一时兴起,想要去找押题的资料,可是整个东京城也找不到的。
  宋煊倒是没有那么大感悟。
  他内心深处只是觉得权力,当真是让人有些着迷!
  这个念头一闪而过,宋煊就开始看有关黄河的资料了。
  众人分散看了许久,直到夜深了,这才各自休息。
  昨夜过的很是充实,没有胡思乱想,而是完全把脑子用起来了。
  今天一早,宋煊吃饭的时候,便对让老仆把官府的资料先还回去,总归是要注意些影响的。
  待到考完试,自己再去致谢。
  有这些人在,宋煊也没有露底。
  老仆人只是笑着希望十二哥儿能过高中,大家就不算是白忙活。
  待到几个人排队的时候,听着闲聊。
  针对宋煊昨天睡觉的事,倒不全是嘲讽的。
  甚至有人觉得只要把策论考好了,诗赋随便写写也不会拉下太多的排名。
  就如同以前一样,诗赋写的好,你才能进入第二轮,后面的考试不至于太差,便能通过。
  各自前往各自的考场。
  宋煊坐在椅子上,开始磨墨,思考者在如何在西北关系策论上写的更加出彩。
  但是当举着牌子的吏员出现的时候。
  宋煊有些发蒙。
  西北太远了!
  唯有东京城近在咫尺,才会越发引人关注。
  因为此番省试的考题,当真是有关黄河治理的。
  宋煊想到了包拯,不是说脸黑运气不够好吗?
  如何他就猜中了!
  包拯更是意外之喜,他缓了好一会,才遏制住狂喜,几乎要坐不住了。
  真的押中题了!
  张方平等人也是内心狂喜不止,自是开始狠狠的构思起来。
  机会难得!
  宋煊起手就写了一个东京黄河水利修缮策。
  “古人言:水利之在天下,犹人之血气然,一息之不通,则四体非复为有矣。”
  “吾观东京形胜,黄河悬于头顶,汴渠穿于腹心,自景德四年(1007年)黄河决澶州,二十年来堤防日颓。”
  “今若再遇大汛,则汴梁百万生灵,恐为鱼鳖!谨陈一策,以固根本。”
  “吾回想起王景奉诏对汴渠和黄河的综合治理,依靠数十万人的力量。
  一方面修筑从濮阳城南到渤海千乘的千余里黄河大堤。
  另一方面又整治了汴渠渠道,新建了汴渠水门。
  不但使黄河决溢灾害得到平息,而且充分利用了黄河、汴渠的水力水利资源。
  王景治理后的黄河河道,大约穿过东郡、济阴郡北部,经济北平原,最后由千乘入海,如今已经八百多年未曾发生大规模变道。”
  “但是待到大宋建立,决口不断,短时期、短距离的分流河道不少,如此一来,若是再不加以治理,将来定会在某一次发生决口,而再次发生黄河改道,祸害千里。”
  “吾又听闻有臣子李垂想要主动改动黄河河道,致使其去淹没辽国,吾私以为此举甚是可笑。”
  “自古以来,河南地处平原,而燕云十六州多山地,仅有平原距离黄河河道甚远。”
  “水往低处流,若是黄河被人为或者自然改道,必定会淹没河南之地,而不会冲着河北之地淹没,此举乃事异想天开,万万不可。”
  “治理黄河只能因势利导,绝不能轻易破坏黄河自有的河道,否则它会自己找出一条新道来,绝不会按照你的想法去走的。”
  曹利用给宋煊找的资料书。
  李垂他在《导河形胜书》中认为如若让黄河的流向发生改变,让下游原本流入河南等境改为流入河北境地。
  这样一来,就会让统领河北地区的辽国遭受黄河的折磨了。
  而原本就和辽国有战争的宋朝就可以顺利的取得胜利了。
  关键是此种想法极为荒唐。
  但是大宋这帮宰相们确实觉得十分可行,而且屡次研究,被记录在工部的一些册子当中。
  再加上李垂自己个在政治上是一根筋,他不会随着其他人一样趋炎附势的去附和宰相,有着自己的独特想法。
  故而天子以及诸位宰相也愿意因为李垂的人品,去相信他这个“黄河改道”的治理方案是正确的。
  后续的文彦博就坚持李垂这个想法。
  那个时候李垂早死了,然后文彦博主持在开封东北的六河塔去分流黄河,导致六河塔大堤刚完工几个时辰,就发生了溃堤。
  附近河北的许多两天都瞬间化为沼泽,当地居民死伤无数。
  王安石也干过修缮黄河的是,妄图用耙子来疏通黄河下堆积的淤泥和泥沙,为此专门弄了一个机构。
  但是此番黄河在王安石的治理下,比文彦博那次更加严重。
  不仅是溃堤,淹没了大约三千万亩良田,使得非常繁荣的淮河地区瞬间就变成了死城。
  在宋初,无论是经济,政治,全都是稳步上升的。
  但是黄河常年下来一丁点都不给大宋面子,自然灾害无数,并且发生的时间也毫无预兆。
  这样一来对以黄河中上游为核心发展的宋朝带来了极大的隐患。
  所以是想要维护国家利益做出的改变黄河的举措。
  使得首都东京不再饱受水患。
  但是这群从科举考试当中走出来的“精英士大夫”们,下意识的忽略了黄河的肘击能力。
  天真的以为,简单的凭借人的力量,就可以巧夺天工的摆平这条容易发脾气的母亲河。
  就如同千百年前的王景治河那样!
  最为关键是若是能驯服黄河,就能让百姓不用再去过流离失所的日子,民心还在,大宋不会过早的灭亡。
  宋煊先是驳斥了李垂天真的想法,然后才开始说自己的策略。
  “《禹贡》载导河积石,至于龙门,非唯疏浚,实有束水之意——吾观黄河水势,当仿禹窄堤激流,宽堤容洪之法。”
  禹贡根本就没有说过这句话,宋煊就是为了有更大的证明行,假托的。
  反正许多官员在如何治理黄河这件事,都是两眼一抹黑。
  “此乃以河治河,以水攻沙”的治河方策。”
  “黄流最浊,以斗计之,沙居其六,若至伏秋,则水居其二矣。以二升之水载八斗之沙,非极迅溜,必致停滞。”
  “水分则势缓,势缓则沙停,沙停则河饱,尺寸之水皆有沙面,止见其高。水合则势猛,势猛则沙刷,沙刷则河深,寻丈之水皆有河底,止见其卑。”
  “筑堤束水,以水攻沙,水不奔溢于两旁,则必直刷乎河底。一定之理,必然之势,此合之所以愈于分也。”
  “因地制宜的建造堤坝,切不可一刀切。”
  宋煊又开始举例。
  若是用传统的堵决之法,大概每年需要五十万贯,每年需要服役之人十万往上,但是堤坝的寿命在三年左右。
  若是用此法,每年便能节省出二十万贯,需要服役之人也可以减半。
  至于服役之人,也无需着急从各地调,只需等待流民前往东京讨生活,编成河工营,可活民、固堤两得。
  如今大宋商人越发活跃,可以让商人承包堤岸植树,十年后柳木归其所有,如此可以省官费而民获利,更不允许百姓私自砍伐。
  若行此策,十年内可复黄河清盛世。
  若仍岁修岁溃,吾恐他日契丹闻汛而动,直捣汴梁!
  就算是澶渊之盟签订了,辽国也是以黄河为借口,发生过想要南侵的动作。
  宋煊洋洋洒洒的写完了。
  幸亏昨天做了些功课,要不然有些数据,以及论证当真是不好搞。
  甲午场的主司,不得不注意宋煊。
  因为这个学子昨日那诗赋随便答答也就罢了,怎么今日如此庞大的题目,他也能写的如此迅速?
  这个监考官明白,许多人对于如何治理黄河,根本就是一头雾水。
  尤其是这帮举子,尽管朝廷在前几年就兴修河道,可是有几个人会关注这种事的。
  无从下手,才是最为常见的动作。
  主司瞧了满场的考生,唯有眼前的这个举子。
  自从看见题目后,便是开始在草稿纸上写写画画,然后没用太长的时间,就一口气把策论给写完了!
  他不知道宋煊是真的会写,还是跟先前一样自暴自弃的随便写写。
  主司不能去看,搞得他心里痒痒的。
  但这便是规矩。
  谁都不能破坏。
  冯元与孙奭两个人已经从小黑屋当中出来了。
  不可避免的在各个考场巡视。
  总体而言,今日这道治理黄河的难题,让许多学子都无从下手。
  着实是让他们满意的。
  若是能找出一两个真的有想法的学子,那便是为国取材,当真是赚到了。
  直到巡视到了甲午场,他们二人发现宋煊已经写完了试卷,并且在等墨迹干,一时间有些诧异。
  但是又不能走过去看试卷的内容,只得继续巡逻。
  待到终于巡逻一圈后,孙奭才开口道:
  “你觉得甲午场那个写完的学子,他当真不是胡乱写的吗?”
  “我不清楚。”
  冯元即使心中也十分好奇,但是他们二人都是当世大儒,绝不能做出那种有违规矩的事情来。
  孙奭叹了口气:“我是真的想要看一看的。”
  试卷上写着宋煊的姓名以及籍贯,这是绝不能被提前得知的。
  否则糊名就形同虚设了。
  “再等等,用不了几天,等他们抄完再说。”
  前两场考试用不着太费心。
  今日这场考试,看考生们的情绪,大抵也用不着过于费心!
  确实如同两位出题者想的那样。
  许多举子再看到这道题目的时候,心里就已经开始骂娘了。
  谁会关注黄河什么时候淹没东京啊?
  有这种可能吗?
  尤其是南方的举子,对于黄河的了解更是知之甚少。
  就算南方水系及多,经常梅雨季节,或者下雨,也不至于发大洪水啊!
  至于长江流域气候温和湿润,树木茂盛,植被自我修复能力强,水土流失也不严重。
  从唐朝起,长江渐渐出现一些洪灾,但是规模都不大,知道清朝同治年间,才爆发了历史上的第一次大洪灾。
  所以这些举子都不理解黄河的事。
  这便是让他们无从下笔了。
  除了宋煊等人押中题,其余应天府的学子也是能写一写的,毕竟治理运河那也是河啊!
  晏知府对于他们可太好了。
  属于是相同的题型,发解试考一次,省试还考一次。
  孙奭悠悠的叹了口气:
  “我总是觉得李垂的法子有些不对劲,但是又想不出来如何反驳,希望今日能有人会更加的“异想天开”驳斥李垂。”
  冯元却是笑道:“别多想,我觉得李垂的法子百利而无一害啊!”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