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35章 狐仙是全人类的!!!
作者:腰子少放盐      更新:2025-06-23 08:42      字数:4093
  第435章 狐仙是全人类的!!!
  另外一边,
  张国强端着饭盒,眼睛慈祥地扫着几个正低头吃饭的学生。
  “吃肉!!别老夹菜吃。”
  “吃菜哪有劲。多吃点肉。”
  “……”
  张国强夹了一筷子排骨直接扔进一个薄脸皮女生的碗里。
  “谢谢张师傅~”女生端着碗,怯怯的道了一声谢。
  张国强却突然有点出神。
  一瞅见这些孩子,张国强就想起自己儿子张盼盼。
  盼盼在家还有他媳妇照顾,饭点有人做,冷了有人热。
  可眼前这些孩子,离家千里,干起活来一门心思扎进去,饭也顾不上吃。
  一瞧见他们,他心里的慈爱和疼惜之情,就不受控制地往外涌。
  总想着让他们多吃几口才好。
  一顿饭吃得热气腾腾。
  等大家放下筷子,张国强和左琢便动手,把“转接台”按着刚才说的办法搭好,又帮忙把百分表固定稳。
  果然,这次表一架上就贴得牢牢的,数值清清楚楚。
  “哎——这就对了嘛。”林启明满意地一拍手。
  可是这边百分表刚处理完,断裂口描图那组又出了故障。
  两个女生一人拿着卷尺,一人拿着描图纸,试图按教材上的方法把断裂处固定好,描出裂纹延展线。
  结果纸一贴上去就打滑,油渍糊成一团,描笔压上去时纹路全糊了,连裂口在哪都快分不清。
  “这可咋整!”
  两个女生急得团团转,额头都冒汗了。
  就在她们想办法的时候,左琢走了过来,看了一眼现场,眉头微微一挑。
  “这不是纸的问题,是你们油没吸干净。”
  “啊?”两个女生一怔。
  左琢也不多解释,直接从兜里掏出了一个小药瓶。
  拧开盖子,往裂纹口撒了一些粉末。
  “这粉叫‘渗透红’,查裂纹用的老法子,先撒粉,再吹干,裂口自己就现出来了。”
  左琢说话时手上的动作毫不含糊,红粉均匀地撒在裂口上,
  再轻轻一吹,粉末就渗进了细小缝隙,纹路像素描一样清晰显现。
  “哇……!”
  两个女生看呆了,忍不住“哇”了一声,
  “……这也太神了!”
  左琢被夸的脸有点红:“没啥神不神的,总干总接触,这年头干久了,办法自然就琢磨出来了。”
  两个女生看着他的眼神亮晶晶的。
  “小左师傅,我们遇见不会的地方,还可以请教你吗?”
  左琢半分犹豫都没有。
  “行啊,当然行,随时欢迎!”
  ……
  万事开头难。
  一群实验室的学生,猛不丁第一次来到车间现场进行数据调查,那真是各种水土不服,啥也不适应。
  但是但是但是!!!
  修理厂的师傅们,人是真的超级好。
  什么都知道,还什么都告诉他们!
  尤其是陆局,给他们烧水喝还给他们瓜子生吃。
  给他们都整的都不好意思了。
  晚上。
  林启明他们不好意思让修理厂破费,眼看孙红军准备开始做晚饭了,赶紧一个个收拾书包。
  好说歹说的才跟大家挥手告别,约定第二天还来。
  热情的将这些学生送出门,孙红军不死心:
  “陆局,我看他们一时半会儿是走不了了。”
  “他们总这么吃也不是一回事啊,要不然管他们要点伙食费?”
  陆局无奈的看了一眼孙红军。
  “你着啥急!放长线,钓大鱼。”
  “有主任在,咱们吃不了亏。”
  说着,陆局安慰道:
  “明天早上我跟你一起去买菜去,多买点肉回来,这一阵咱们就借他们的光,也跟着改善改善伙食!”
  ……
  在力学系的学生们高高兴兴坐车回学校的时候,
  张殿才却一脸阴沉,在校园里独自穿行。
  今天一大早,他拿着一摞报告和补充资料去研究所“做最后一次沟通”。
  可惜,这一趟,还是白跑了。
  研究所那边倒也没明着推。
  接待他的是个副所长。
  说的很客气,也愿意作为联合单位继续配合课题。
  但是最后的落脚点,却是“上级新下的工程项目任务比较重,资源调配优先得向‘主战任务’倾斜,样本部分可能还得贵校方面多担待。”
  “近期不太方便批量调件,我们这边人手也确实紧张。”
  张殿才没当场翻脸,只是低头翻了翻那张所谓的“样本移交安排单”。
  上头空空荡荡,只列了几个“建议性参考指标”,最关键的“报废连接件种类”和“历史载荷记录”通通留白。
  三个月前,他还在和研究所并肩开会谈试验参数。
  研究所那头说得掷地有声。
  “全程协同、重点扶持”。
  哪知道现在换了人,说变就变,连“军品废旧件”四个字都不愿写入流转文档。
  走出研究所办公楼时,张殿才手指都绷得直,几乎连皮包带都捏出印子来。
  三个月前他为了争这个项目,从校里一路跑到部里,带着学生拉样本、画模型、填资料。
  在研究所会议室里连续讲了四次方案,把一个原本边缘化的课题,硬是推成了联合重点。
  哪知道只是因为谈合作的人变了,事儿就发展成了这个样子!
  他不是年轻人了,不是不懂里面的弯弯绕绕。
  “资源倾斜”、“优先级靠后”、“人手紧张”……这些年,他听得太多了。
  一句话就能把人耗上半年。
  他原本还想再争一争,但此刻他忽然就不想争了。
  争回来又怎样???
  材料拿不到,试验调不动,成果还得署对方名字。
  辛辛苦苦搭进去几个月,到头来不过是“联合挂名”。
  技术是你的,数据你测的,成就却是别人的。
  上报文件里一排单位名字,北大排在第三行,贡献一句都不提。
  他深吸了一口气,眼神中闪过一丝不屈服的坚韧。
  这课题,是他张殿才咬牙硬推下来的。
  既然对方不愿配合,那以后,就北大自己来牵头!!
  他在台阶上顿了一下。
  这个项目他从无到有谈了一年,流程文件跑了半条命,软话好话说尽。
  结果最关键的一批样本,居然是一个修理厂的学生主动送上门的。
  想到陈露阳……
  张殿才目光一沉,大步向着实验室走了过去。
  此时的实验室里,林启明几位学生正围着桌子整理着当天的记录和样本分析数据。
  张殿才一推门,几个人齐刷刷地抬头。
  “张老师!”
  林启明最先反应过来,赶忙站起身。
  张殿才点点头,把手里的公文包放到桌上,在自己的椅子上坐了下来。
  “你们今天去修理厂,干的怎么样?”
  “特别顺利!!!”
  一说起修理厂,几个学生全都忍不住叽叽喳喳起来。
  又说样本种类全,老件多、啥都有。
  又说那里饭菜真的特别香,好吃好喝的全是肉,还有大排骨。
  又说老师傅人太好,啥都教,连测不准的数据都耐心帮着调整,要是没有师傅们的帮忙,他们今天什么都干不成。
  张殿才听着学生们一句一句的欢快语气,原本紧绷了一整天的神情慢慢松了下来,脸上的阴郁仿佛也淡了几分。
  “他们还挺热情。”
  “就是有点太热情了……我们要是再不走,说不定晚饭都得留下来一起吃。”
  屋里欢快笑了好几声,
  但随即,气氛悄然安静下来。
  张楠忍不住轻声问:“张老师……研究所那边,不行?”
  从刚开始,大家就发现张殿才的脸色不太好。
  张殿才抬起头,目光扫过屋里几个人,轻描淡写的道了句:
  “没戏了。”
  他说这三个字时很轻,却像一块石头扔进了水面,激起一圈圈涟漪。
  “人变了,调研停了,样本不给批,话说得滴水不漏。”
  他笑了一下,笑意却没上眼睛:
  “他们倒是会用词。”
  林启明忧心忡忡:“老师,那我们还和他们合作吗?”
  张殿才看了他一眼,没有正面回答,只是拿起桌上的一张螺栓裂纹分析草图,翻看了几秒,又递给张楠。
  “从今天开始,我们把工作重心调回来。”
  他顿了顿,声音冷静而清晰,却透着一股分毫不让的硬气。
  “这项目,是我们课题组自己写的立项书,是你们采的数据,是你们一笔笔画的图。”
  “我们本来就有能力自己推进!”
  “合作不合作,是他们的态度。”
  “干不干成,是咱们自己的事请。”
  “现在起,以修理厂那边的样本为主,先把手上的任务推进起来。”
  “另外,”
  张殿才抬起眼,看向林启明。
  “联系一下材料实验室,申请热处理那边的空闲设备,我要做一批金属疲劳的对照件,先小批建模,锁定主要参数。”
  林启明点点头,正要去翻实验室排期记录,又听张殿才继续说道:
  “你们不是要交结题前的预实验报告吗?这批对照件,就拿来跑数据。”
  “数据做得清楚,模型就稳。哪怕不依靠他们,我们也能出成果。”
  林启明不放心:“老师,研究所那边,我们还要不要交底?”
  “框架不撤,合作还在,”张殿才沉思开口。
  “我们要的是实验推进、结果落地,而不是批示、不是汇报、也不是拍照挂名。”
  “从今天起,主导权,我们自己拿回来。”
  几个学生没再说话,但气氛明显变了。
  那种“配合别人干活”的疲态、“被牵着走”的压抑感,似乎一下子被打破了。
  代之而起的,是一种隐隐的兴奋与沉稳的紧张。
  张殿才看着他们,把手上的那支铅笔轻轻放在图纸边缘,语气缓和了几分:
  “只要东西是咱们自己做出来的,跑得比他们快、图画得比他们准、数据比他们清楚,最后写报告的时候他们也只能跟在后面贴名。”
  “接下来,我会跟系里报个备,把修理厂设成我们课题组的校外实验点。”
  “兵器所那边……我们依旧对接。”
  “但不再等他们放材料,不再求他们出图。该走的合作流程继续走。”
  “核心工作,我们自己扛!”
  他看了一眼墙上的钟,轻声道:
  “动起来吧,我们已经浪费太多时间了。”
  “不等了。”
  ……
  张殿才的速度很快。
  第二天一大早,
  他就拿着具体申请材料到了系里,说明了研究院和课题的情况,提出要把修理厂列为校外实验点。
  虽然系里对于工厂有效作业情况和学生安全问题提出了质疑。
  但是张殿才来之前就做了充分准备。
  不仅说明修理厂样本种类丰富,与研究的疲劳裂纹课题高度吻合。
  而且拿出了过去两周的外测报告,还有学生拍的现场图。
  一番努力之下,系里总算同意了张殿才的申请。
  就在张殿才签字走流程的时候,
  陈露阳正在宿舍里,津津有味的听着崔少杰他们讲周末讲座的内容。
  “那个中科院的,太厉害了,他是研究反应堆的!”
  “去年他在《科技导报》上发了一篇关于中子泄露的论文,那里面说啊,反应堆像个‘坐在钉子上的胖子’。”
  “你得保证它既不炸,也不泄,不然就全完了!”他边说边比划着,
  “而这个‘胖子’随时可能放屁,一屁就把整座山给熏了!”
  陈露阳“噗”地一下笑喷了:“你这比喻太毁形象了!”
  “真的!我看过那篇文章的摘要,他写得贼生动!”崔少杰信誓旦旦。
  “而且那张老师还说自己以前在西南山区搞过秘密实验,搞得连村民都以为那山里住着狐仙,晚上发蓝光,结果一查,是实验设备漏中子光了!”
  “西南山区还信狐仙呢?”
  陈露阳一边咬着苹果,一边发出灵魂疑问。
  “狐仙不是我们那块的特产吗?”
  郑哲严肃起来:“陈露阳同志,你怎么还搞上僵化了呢!”
  “那狐仙不仅是你们的,也是我们的,更是西南山区的!”
  陈露阳无奈的翻了一个白眼:“行行行,狐仙是全人类的。”
  “除了狐仙他还讲啥了??”
  “讲老些了!”孙乐根忍不住开口:“他那讲座主题叫《裂变边缘的秩序与混乱》。讲了怎么判断反应堆临界状态,什么‘一根棒子抽快了,能让控制室变火锅’……”
  “对对对对!!!”杜启鸣拍大腿。
  “火锅!!”
  “我当时就听懂火锅了,给我难受坏了。就想找个地方去吃火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