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40章 怀念太上皇
作者:木子蓝色      更新:2025-10-27 11:32      字数:3343
  第740章 怀念太上皇
  “冈州刺史冯士翙据新会而反。”
  崇贤殿中,皇帝站在那一架架书卷之间,忍不住叹气。
  岭南的叛乱还没有结束,反而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冈州就在珠江口,位于广州西南面,这里都反了,可知道局势已经到了什么激烈的地步了。
  李逸随侍皇帝身旁,手拿着一卷藏书翻看着,却不怎么在意。
  “冯士翙是冯暄之子,冯暄联合宁长真等叛乱,他儿子早晚会反,这也在进行预料之中的。
  广州都督刘兰成已上奏朝廷,他到任广州后,已经整训水陆兵马,加固城防,冯三官的叛乱他早有防备。
  事实上,冯三官是不得不反了,他再不动手,刘兰成就要拿下他了。现在仓促而反,也不过是垂死挣扎。
  冈州如今处于广州刘兰成、泷州陈龙树和高州冯盎包围之中,要不了多久,陛下便能听到刘兰成捷报了。”
  冯暄冯三官父子的叛乱,刘兰成都不需要太出力,只要表态支持冯盎父子出兵征讨这些叛乱便是。
  冯盎冯暄兄弟俩,可是争斗多年,现在冯盎自然不会错过这个机会。
  岭南这次叛乱,本质上就是冯宁陈三大家族的内讧,冯盎等选择借助朝廷之力来对付冯暄等,冯暄宁长真等则联合俚僚势力。
  朝廷根本用不着急,稳住广桂交三个核心要点就行了。
  稳坐钓鱼台。
  “岭南的事,得慢慢来,先加强桂广交三州控制,派官、驻军,一边发展海上贸易,
  扶持冯盎等打击对抗朝廷的冯暄等势力。”
  此消彼涨,朝廷在岭南可以不断渗透、壮大势力,以三个要点扩张,以点成线,以线带面。
  最终,整个岭南都要服王化,到时登记户籍、清量田亩,纳税服役,都是必然。
  说到底,
  岭南之地,尤其是如交趾,
  每当中原强盛之时,自然只能老实顺从,而一旦中原大乱时,往往就会趁乱割据一方,地方的那些豪强就趁乱而起了。
  “义安王有没有找你求情?”皇帝问。
  “肯定是有的,他家六郎娶的妻子是河南姬氏,是我妾侍之妹,义安王府那边,我跟六郎关系是较好的,他这两天几乎就蹲在我家了。”
  李逸也没隐瞒这事,
  “陛下,李义宗咎由自取,死有余辜。义安王也是大为后悔,他愿意带头配合清量田亩,缴纳义仓粟。
  而且还愿意向朝廷献田五千亩,粟万石!”
  “只求陛下能够让他们早日把李义宗的尸骨收殓安葬,也希望圣人能够网开一面,赦免李义宗的妻妾和年幼的儿女们。”
  五千亩地,万石粟。
  这本来是李孝常让儿子义余找李逸帮忙,承诺的好处。
  李逸建议献给朝廷,最重要的是让他们表态拥护限田令和义仓粮新政,尤其是带头清量田亩。
  把原来隐匿的田亩都交待出来,把庇护的隐户也交待。
  认错得认真,挨打要立正。
  义安王府唯有如此,才能过此劫。
  李世民冷笑一声,“当年义军南下,李孝常身为华阴令,主动献出永丰仓迎接义军,确实也是立了功劳,永丰仓的粮食很及时。
  太上皇也念及当年与李圆通的旧情谊,加上他这献永丰仓之功,后来特别赏赐他义安王之爵,还属籍宗正,待他可是不薄。
  说实话,
  李孝常除了当初献了这永丰仓,后来可还有立下过什么功劳吗?
  他原本也不过是个县令,在利州总管数年,不曾有过什么政绩,反而是多有不法。
  整日游猎,动则欺压勒索商人,甚至纵兵劫掠獠蛮卖为奴···”
  皇帝看了李逸两眼,“算了,那些事不提也罢,如今李义宗伏诛,李孝常也知错了,
  那朕便网开一面,也卖你无逸一个人情。”
  皇帝召来内侍,
  宣布把籍没为奴的李义宗的妻妾儿女,全部赐予李逸为奴。
  “那些抄没的田宅钱绢粮食奴隶牛马等,朕就不赐给你了,都充国用。”
  李义宗的妻妾儿女,皇帝赏赐给李逸为奴,其实就是让李逸得人情。从官奴婢转为私奴隶,那这些人就是李逸说了算。
  他到时放这些人自由,也是他的事。
  李孝常肯定得感谢李逸。
  “多谢陛下!”
  “用不着谢我,他李孝常旧日的那点功劳和情谊,也算是用尽了,以后老实本份些。
  他义安郡王之爵,朕这次还给他保留。
  可机会也只此一次了,若有再犯,就休怪国法无情了。”
  得了皇帝手令,
  李逸便随内侍去领人。
  李义宗妻妾成群,三十多岁,儿女却也已经生了一堆。
  他这一死,妻妾儿女都没为官奴婢,也是一下子从云端跌落地狱,虽仅仅三天时间,
  却已经尝尽苦头和绝望。
  当被领出来时,
  一个个眼中都是麻木。
  等看到李逸,又听到了皇帝旨意,赏赐给李逸为奴时,眼睛里总算是有了些反应。
  李义宗妻子也是出身于名门刘氏,祖上是匈奴刘渊之后。
  这个妇人还算坚强,虽然满头珠翠和身上的锦衣缎袍早不在,换成了粗布衣,
  可还是从皇帝旨意中,一下子就明白要脱离这苦难了。
  赶紧上前行礼,“奴婢拜见代王。”
  “嫂子不必如此客气,我先送嫂子和侄儿侄女们回义安王府,回头便写放免文书,到官府登记。”
  刘氏顿时落泪。
  一众在掖庭宫做了几天洒扫浆洗粗活,吃不饱睡不好的李义宗媵妾们,一个个喜极而泣。
  过去李义宗是郡公,后来降为县公,但也仍是县公之高爵,何况他还是义安王的嫡长子。
  平日生活锦衣玉食,奢侈的很。
  这三天,
  那真是让人绝望到想自尽,若不是缺少勇气,时间又还短,真就自尽了。
  安慰了哭哭啼啼的一堆女人们,
  李逸带着这群嫂子回义安王府。
  她们遭此劫难,吃了不少苦头,而且原本的衣服首饰、私房钱、嫁妆等被抄走后,自然不会再还回来。
  连身边用惯了的贴身婢女、仆妇,甚至是各自陪嫁的陪房奴仆,也都没发还。
  一路上,抱头痛哭。
  到了义安王府,
  李孝常已经得了李义余的通知,赶紧带着一家人出来相迎。
  嫡长子已经死了,
  尸首还七零八落的分悬长安诸门。
  可好歹孙儿孙女们回来了。
  “回来就好,回来就好。”李孝常抱着嫡长孙,看着孙子瘦了一圈,而且整个人还处于惊惧中,心疼无比。
  一群人重新回家。
  李孝常把李逸请到大厅,
  刘氏亲自为李逸煮茶。
  李逸要来纸笔,也是立马就开始写放免文书,把皇帝赏赐给他的这些嫂子、侄儿侄女,全都放免为良。
  文书写好,
  刘氏不由的又哭了。
  “请伯父收好,回头让人到衙门把手续办了。”
  李孝常点头接过,
  看着那放免文书,还有李逸送出的那些奴契,只觉得万分刺眼。
  堂堂郡王,
  嫡长子说杀就杀了,儿子的妻妾、儿女们还做了几天奴隶。
  耻辱啊,
  奇耻大辱,
  李孝常心里这股气很难咽下去。
  “伯父,我呢也劝你几句,伯父是功臣元勋,太原元谋功臣,又是属籍宗正的皇族。
  有些事得以身做则。
  这次大郎的事,也是撞到了刀口上。
  可是大郎行事,也不是一般两天了。若是早些能够稍加约束,也不至于闯下如此大祸。”
  李孝常叹气,心里却依然觉得虽然儿子有错,可皇帝也不能如此不念情义。
  “这次能把嫂子和侄儿侄女们接回家,我也是在陛下面前求了许久的。
  伯父切记要配合朝廷新政,做出好的表率,尽快把田亩如实上报,完成清量,并尽快把义仓粮如数上缴。”
  “还有,六郎先前说要拿五千亩地出来,让我帮忙。咱一家人,就不必那么见外了。
  但是,我向陛下求情的时候,以伯父的名义向朝廷献地五千亩、粮万石。
  这个事,可不能失信。”
  李孝常咬着牙道,“能把人接回来,伯父已经感激不尽了,这五千亩地和一万石粟,我马上就安排人进献朝廷。”
  李逸捧着茶杯,
  “我给伯父一点小建议,关中河南两地,尤其是长安、洛阳周边的良田,出让一点,也无需太多,拿出个万八千亩的,出售给那些授田不足的农民,或是售给伯父家那些无地的佃户。
  陛下推行新政,伯父这也算是带了个好头。”
  李孝常脸上阴晴不定,
  长安、洛阳周边的田地,那一亩能当的上宽乡十亩,还都是有价无市的好地。
  可他最后还是道,“好,那我就再拿出长安、洛阳周边五千亩地来出售。”
  “伯父切记,这地可不能左手出右手进啊,也不能卖给自家亲戚。贵族豪强们就算出的价高,也别卖。
  就卖给均田不足的平民,或是无地的佃户。”
  李义立在旁边有些听不下去了。
  刚献地五千亩粮万石,现在又要出让富贵的京畿五千亩地,还不能卖给贵族豪强大户。
  “卖给平民佃户,他们买的起吗?”
  李逸饮了口茶,不急不缓的道:“二郎啊,卖这五千亩地,不是为了赚钱,而是表明一个态度,表明义安王府坚决拥护陛下和朝廷的新政,
  要告诉天下人,大郎那事,只是醉酒后发泄私怨,绝不是有意对抗朝廷新政。
  至于说平民、佃户买不买的起,这不是关键。他们没钱,就把地分散点卖,一户卖个十亩八亩的。
  付不起现钱,可以写个借据慢慢偿还嘛。
  但有一点,可别搞成高利贷啊。”
  李孝常咬牙点头应下。
  这一次,他折了嫡长子,损失了七之一的家业。
  然后又还被迫献地五千亩粟万石给朝廷,现在又还被迫答应出售长安洛阳周边的五千亩良田。
  折了儿子又赔田!
  这刻,李孝常心中怨恨李世民的同时,不由的怀念起太上皇在位的时候,
  相比起当今皇帝,太上皇李渊那才是有情有义,豪爽大方。
  这次的事,若太上皇处置,绝不会这般残酷无情。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