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4章 志在必得
作者:七七家d猫猫      更新:2024-12-24 11:18      字数:2317
  第1144章 志在必得
  “时代周刊”,一百分!
  “华尔街日报”,一百分!
  “华盛顿邮报”,一百分!
  “名利场”,一百分!
  “芝加哥论坛报”,一百分!
  满分,满分,满分持续刷屏,好评浩浩荡荡地引爆市场。
  “芝加哥太阳报”,罗杰-艾伯特也毫不例外地送上赞誉。
  “如同大卫-里恩(david-lean)一样,电影在成就恢弘史诗的同时依旧没有丢掉人性微光,并且以一种伟大的方式重新提醒我们,一部伟大的动作电影不是简简单单的摧毁爆炸建筑,而是通过场景和画面的调度深深带来视听震撼,感受到灵魂深处的轰鸣。”
  一百分!
  全面好评,赞誉井喷。
  不是简简单单的好评而已,清一色的满分绝对壮观。
  难道——
  安森又成功了?
  不,罗素-克劳。
  上述狂热赞誉全部属于“怒海争锋”,迎来一片欢呼。
  继“美丽心灵”、“角斗士”之后,罗素领衔主演的电影迎来赞誉三连击,眼前的盛况丝毫不逊色于“角斗士”上映的景象,见证罗素演员事业的巅峰。
  难怪!
  难怪二十世纪福克斯如此信心满满,显然内部试映的好评如潮坚定他们的判断,对这部作品充满期待。
  他们瞄准票房,他们瞄准奥斯卡,他们准备横扫假期档,票房和奖项两手抓,并且两手都要硬。
  不要忘记了,“指环王”、“角斗士”这一类史诗类型电影正是最近两年最为炙手可热也最为备受瞩目的作品,“怒海争锋”对标的竞争对手不是“加勒比海盗”,而是票房全面横扫的奥斯卡最佳影片。
  果然!
  一登场,“怒海争锋”横扫好评。
  二十世纪福克斯:就算“蝴蝶效应”首映式的小招再新奇,那又怎么样,最后还是要拿实力说话。
  实力,确实是实力,罗杰-艾伯特居然直接拿大卫-里恩做标杆称赞彼得-威尔和罗素-克劳的此次合作——
  大卫-里恩,英国导演,“桂河大桥”、“阿拉伯的劳伦斯”、“日瓦戈医生”、“相见恨晚”等等传奇经典的导演,两座奥斯卡最佳导演小金人、金棕榈和金熊得主,被誉为有史以来最伟大的导演之一。
  毫无疑问,罗杰-艾伯特完全没有掩饰自己对“怒海争锋”的喜爱,一百分满分也不足以表达他的热情。
  而且,这依旧不是全部。
  四十二家媒体,三十四个好评、七个中评以及一个差评,压倒性的赞誉,最后媒体综评八十一分。
  所以,“八十一分”,这到底是什么水平?
  横向对比罗素-克劳自己的作品。
  “角斗士”,六十七分。
  “美丽心灵”,七十二分。
  一目了然!
  罗素在好莱坞闯荡出一片天,票房和奖项双丰收,并且还在持续上升,依靠“怒海争锋”的爆发瞄准更高目标,他已经准备好迎接事业的全新突破了。
  轰,轰轰轰。
  一片震撼!
  “怒海争锋”上映之前,二十世纪福克斯内部风声一片喜色,业内人士已经预见电影可能迎来爆发;但没有想到,居然如此爆发,绝对堪称今年颁奖季的头号种子,以摧枯拉朽的姿态横空出世。
  “蝴蝶效应”,危矣。
  在档期安排出来之后,业内人士就已经是一片惊呼声,为“蝴蝶效应”捏一把汗,不敢相信新线影业居然选择和“怒海争锋”正面对抗,情况不妙。首映日当天,“蝴蝶效应”好不容易通过安森的奇思妙想扳回一城。
  根据不完全统计,当天“怒海争锋”采访环节结束之后,至少有一百名记者离开中国剧院前往威尔榭剧院,甚至二十世纪福克斯也能够真实感受到记者的流失,以至于首映式结束之后引发诸多讨论。
  尽管二十世纪福克斯信心满满,尽管罗素志在必得,但依旧没有人能够小觑安森的强势崛起姿态。
  然而,这股“热潮”,仅仅持续了不到十二个小时。
  先是各大新闻媒体娱乐版头条,“怒海争锋”强势洗版,随后又是“怒海争锋”媒体综评喜讯连连。
  罗素-克劳,确实是志在必得!
  那么,“蝴蝶效应”呢?
  甚至媒体记者们都开始担忧起来,粗粗扫描一番“蝴蝶效应”的媒体综评——
  情况,不妙。
  媒体综评,各大媒体的影评先后顺序往往存在差别。
  简单举例,“怒海争锋”和“蝴蝶效应”首映式同时举行,罗杰-艾伯特分身乏术,他只能前往一个首映式,至于另外一部电影就只能等待电影公映之后再观看,然后再更新影评了。
  当然,“芝加哥太阳报”这样的媒体不可能只有一名影评人,他们依旧能够派遣另外一名影评人出马,和罗杰兵分两路,分别观看两部电影的首映,但第一时间更新的媒体综评就不是罗杰-艾伯特了。
  如果罗杰对另外一部电影感兴趣,他依旧可以等待电影公映、依旧可以在自己的专业影评网站发布评论,但这些评论都不会影响到媒体综评了。
  此次,情况略显特别——
  “芝加哥太阳报”并没有另外派遣影评人前往“蝴蝶效应”首映。
  原因非常简单,罗杰个人对“蝴蝶效应”感兴趣,他先观看“怒海争锋”,之后还是会观看“蝴蝶效应”。
  “芝加哥太阳报”就没有额外派遣影评人前往现场。
  如此一来,“蝴蝶效应”第一批媒体综评公布的时候,就没有“芝加哥太阳报”,罗杰还是优先选择了“怒海争锋”。
  正是因为如此,“蝴蝶效应”的第一批媒体综评只有二十三个。
  远远逊色于“怒海争锋”,几乎相差一半。
  这一个小小细节就能够看出来,两部电影在媒体之间的热度和重要程度,存在一个明显的差距。
  出师不利。
  这件事发生在正当红的安森身上,着实堪称罕见,只能说罗素-克劳的声势毫不示弱,再加上二十世纪福克斯的果断出手,最后成功压制住了安森——
  此时,媒体就有话说了:人们一直在讨论安森的市场号召力,现在看来,安森还是根基不稳略逊一筹。
  同时,二十三个媒体综评里,差评就涌现整整十个。
  十个!
  足足十个,强势刷屏,触目惊心!
  一片红色,不妙,不妙,情况真的不妙,哪怕不需要和“怒海争锋”比较,如此局面也令人担忧。
  “华尔街日报”,十分,“一段糟糕透顶的人生,一部糟糕透顶的电影。”
  “名利场”,二十分,“这就好像收到一盒惊喜情人节巧克力,居然是草味的。呕。”
  “洛杉矶时报”,二十分,“关于混沌理论不成熟的一次探索,对于每一次剧情转折的呈现、策划以及思考都如同中学生一般,青涩稚嫩,理所当然,却经不起推敲。”
  哦,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