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14章 兵发夷洲,江东来信
作者:鲸二歌      更新:2025-01-05 10:17      字数:3534
  第314章 兵发夷洲,江东来信
  在孔明的好奇之中,秦瑱又将其带到了一处成衣工坊。
  要说刘备军的成衣工坊,已经有了两年多的历史。
  自从秦瑱在淮南开建工坊之后,基本上各地只要开建工坊,都会以成衣坊为先。
  而秦瑱带诸葛亮来看的东西,便是新式铠甲。
  毕竟是要革新军械,他在研究新式横刀的基础上自然也在制造新的铠甲。
  在东汉之时,铠甲主要以扎甲为主分为木甲和铁甲。
  这种甲胄用甲片,以绳索皮条穿组,防御力较强。
  但这种铠甲极为沉重,一副铁叶扎甲,重达二十二斤,约莫四十四汉斤。
  于是秦瑱便在此基础上依照后世图样,设计了鱼鳞扎甲。
  相比三国时期流行顾上不顾下的扎甲,增加了腿裙。
  别小看这腿裙,要知道在战场上,防护越严密,受伤就越少!
  除此之外,还有将领专门穿戴的明光铠。
  因为在这个时代,将领大多身穿两当铠,即前后两面护及胸口后背。
  可这种铠没有专门的胸口防护,容易被暗箭所伤。
  而明光铠则不同,装有护心镜,直白的说,就是一块钢板!
  重量是增加了,但安全性也有了极大的上升。
  这两种甲,覆盖了一支精锐兵马所需要的全部装备。
  但诸葛亮的眼神,敏锐的注意到了一套新式盔甲。
  “敢问先生,此家又是为何军所制?”
  只见此甲浑身上下都是铁环穿制,每环与另四个环相套扣,形如网锁。
  除此之外,此甲极长,几乎覆盖了全身上下,只露了脸出来。
  光是看着外形,就能看出其极强的防御力!
  秦瑱见之,自是微微一笑,上前拿起一套盔甲道:
  “此甲专为我军海军所制,名为锁子甲!”
  海军,自是秦瑱需要大力发展的军种之一。
  因为海战在这个时代还处于萌芽时期,海船只作为商用,很少征战。
  可要想向外扩张,海军就不能不发展。
  除了战船需要革新,海军盔甲同样需要革新。
  针对他们海军需要去捉拿周边夷人的需求,秦瑱想起了西方的锁子甲。
  这种甲实际上防御力比不上鱼鳞甲等重甲。
  但重量却比普通扎甲更为轻便,全甲最多只重十三斤。
  却能比鱼鳞甲更好的防护身体薄弱之地。
  而现在周边异族低下的生产技术,压根对这种铠甲造不成威胁。
  所以他便将锁子甲钦定为海军专用装束。
  诸葛亮看完了一圈之后,不由暗道如此下去江东恐怕会成为他们最坚实的后勤基地!
  从粮食,再到军械制造,会逐渐成为产业!
  即便天下一统之后,这些产业也会继续发展壮大。
  直到让江东成为一个新的兵家必争之地!
  不过在看了一圈之后,他也意识到一个问题:
  “吾观现在于此所制工坊,工序都颇为繁杂,需要大量人手。”
  “如此发展下去,凭江东的生产力当如何供应彼等?”
  简单来说,他注意到秦瑱发展的这些都需要大量劳动力。
  且这些劳动力并不直接产生经济效益和剩余价值。
  依照秦瑱的生产力和劳动关系的理论,这些东西就算负资产。
  不想淮南发展的工坊,这些东西规模越大,消耗的资源也会越大!
  他们兵马是强了,可却会极大的影响经济发展。
  以往其他大州都难以供应的东西,江东怎么能支撑起来?
  须知江东生产力低下,不能支撑这庞大军工的体系。
  即便可以支撑,每年消耗的粮食,也会使得江东再难对外征战。
  这显然和秦瑱锐意扩张,继续征战的理念相悖。
  故而他很疑惑,秦瑱要通过什么办法来维持这些工坊。
  而秦瑱面对诸葛亮提出的问题,自然是一阵欣慰。
  能注意到这些东西,代表诸葛亮还是认真学了后世经济理论的。
  见其不解此事,他又带着诸葛亮来到了坊外,指着远方劳作的夷人道:
  “所以,我军才要不断地征战四方,捕获大量夷人奴隶。”
  这里,秦瑱又给诸葛亮引入了一个新的概念,剩余价值!
  诚然,江东的生产力低下,难以维持庞大生产体系。
  但这个难以维持,指的是凭江东现在的人口数量提供的剩余价值不够。
  只要他们拥有足够的免费劳动力,就能解决这个问题。
  须知,他们对汉民的征税是什一税,可对奴隶征税却是全收!
  只需要以少量粮食养活奴隶,就能保证生产。
  而随着他们生产大量军工物品,就有能力获取大量奴隶。
  这会形成一个正向循环,不断提高江东的产能。
  诸葛亮听闻此言,一时眉头紧皱,有些不忍道:
  “话虽如此,可先生此策未免太过苛刻。”
  “在隶民尚少之时,自然可以维持现状。”
  “但如果隶民数量太多,便容易聚众谋反!”
  相较于秦瑱来说他这人更为仁慈,只觉这种政策有点不太人道。
  但他一说出这话,秦瑱便负手而立,微微一笑道:
  “孔明有此意也,吾心甚慰,然则此事却非吾所虑也。”
  “当由尔等来为此寻求一个妥善处置办法。”
  “有道是堵不如疏,没有族类永为异族。”
  “彼等虽是夷人,可一代传下一代,早晚会成汉民。”
  “故需建立相应制度,使隶民也有上升通道!”
  “如此一代接着一代,我汉民便会越发多,夷人会越发少。”“直到民族融合之后,自会有后人解决此事!”
  他现在在干的事情,也就是后世有些公知所言的民族融合。
  只不过相较五胡乱华的被融合,他选择主动融合!
  但他个人精力有限,只能建立一套初步体系。
  至于后续怎么完善,那就是继任者的问题了。
  诸葛亮显然就是此道高手,这也是他准备给诸葛亮派发的任务。
  用最快的速度,弄出一个奴隶管理办法,用来接纳他们从各地俘虏的夷人。
  听着秦瑱之言,诸葛亮若有所思,缓缓点了点头。
  接下来几天,秦瑱又带诸葛亮参观了各地工坊。
  其中包括位于丹阳的水泥工坊,石城的钢铁工坊,吴郡南部的露天煤矿和造船厂。
  几乎用最快的速度,让诸葛亮接受了这些新事物。
  诸葛亮在认真思考之后,便算接过了秦瑱统筹工作。
  得了诸葛亮的助力,秦瑱身上的压力顿时消减大半。
  于是在建安四年十一月,秦瑱派遣时任水军都督的甘宁南下探寻夷洲的踪迹。
  关于夷洲的称谓,实则最早就是源于三国时期。
  事情本来是源于《秦皇本纪》,其上提到秦始皇派遣徐福入海求仙,徐福止于亶洲不还。
  也许是因为迫切的想要增强国力,孙权便令卫温、诸葛直率领甲士万人航海寻找亶洲。
  结果亶洲没找到,却找到夷洲,并且俘获了几千夷人返还。
  这也就是历史上第一次记载夷洲的具体情况。
  而秦瑱令甘宁南下,则比历史上整整早了三十年。
  得益于新式指南针与秦瑱画的沿海地图参照。
  在南下短短一个月之后,甘宁便找到了夷洲的具体位置。
  刚一抵达位置,甘宁便亲率三千甲士登岸,从岛上俘获七千夷余人归还。
  至建安五年正月,甘宁率军抵达了吴郡海港海市。
  至正月十七,夷人被押送至吴县城内,是时城内百姓驻足而观,驱赶不绝。
  吴郡士族见此,纷纷来到郡守府外意图购买。
  秦瑱大手一挥就分出了三千余精壮夷人售卖。
  一时所获超过三千万钱,狠狠的补贴了一笔江东财政。
  至于剩余夷人,则是被秦瑱安排用来开矿、挖渠等体力活。
  见到初期利益,略微犒赏兵马,秦瑱再度遣甘宁南下夷洲劫掠。
  而这一次,水军几乎全部出动,秦瑱还以八折优惠的价格,租用了大量商用海船。
  历时一个半月,当甘宁返航之时,船上多了整整两万夷人。
  如此之多的奴隶,顿时让江东士族欣喜若狂。
  光是吴郡士族,就出资了七千余万,购买了上万人。
  至于剩下的夷人,则是被秦瑱分给丹阳、会稽二郡消化。
  一连两次动军,自然也惊动了远在淮南的刘备。
  其人亲自给秦瑱发来了一封书信,询问夷洲何地也?
  秦瑱对此,引用了一段《临海水土志》的内容:
  “夷州在临海东南,去郡二千里。土地无雪霜,草木不死。”
  “四面是山,众山夷所居.土地富饶,既生五谷,又多鱼肉。”
  “夷民能做能作细布,亦作班文布,刻画其内。”
  刘备听得海外有此富饶之地,自是欣喜非常,只觉神往不已。
  直给秦瑱回信表示,若非河北战事紧急,他怎么也得出海看看。
  随后又嘱咐既然发现了这等重地,或许可以好好开发,成为他们粮食产地。
  秦瑱见得这等书信,索性拨调千余夷人俘虏北上。
  而秦瑱在南方开发夷洲之时,官渡之战也发展到了白热化阶段。
  在原本历程中,曹操与袁绍开战初期,是曹操抢先进攻。
  直到袁绍主力南下,方才撞到了铁板,开始不断后撤。
  在这条时间线上,曹操的战略远比历史上的官渡之战更为激进。
  由于背靠洛阳、弘农、河东三大粮食产地,曹操采取两线作战之势。
  一路以河东为进攻之态,让大将夏侯渊与于禁不断骚扰袁绍侧翼。
  一路则是依照官渡防线,阻止袁绍南下兵马,尽量拖延时间。
  袁绍对此则是以审配、袁尚等人坐镇魏郡。
  他主力大军不断进逼曹操战线,两家足足对峙三个多月。
  至于建安五年一月,袁绍派遣郭图、颜良、淳于琼包围白马。
  他自己率领主力大军抵冀州黎阳,将要渡河。
  面对如此态势,曹操依照荀攸之计,声东击西。
  先假意在黎阳抵御袁绍渡河兵马,随后主力兵马驰援白马。
  是役,袁绍大将颜良被曹操麾下大将马超斩杀。
  曹操闻之大喜,表马超为都亭侯,升任偏将军。
  袁绍死了爱将,自是大怒,想要强自渡河追击。
  但其麾下谋士沮授、田丰纷纷力劝袁绍止战,暂时不要渡河。
  袁绍见状不允,田丰强行上谏违抗袁绍,被袁绍下狱。
  见得此状,沮授趁机装病告退,反被袁绍剥夺军权。
  而袁绍强自渡河之后,却又遭到了曹操伏击,大将文丑战死,袁绍军士气大跌。
  至此,曹操从容退军,退到了官渡之地防御。
  袁绍进军阳武,在极为不利的条件下,再度与曹操形成了相持之势!
  但就在这时,一封来自江东的信件,却发到了袁绍军中。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