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2.第300章 镇抚江东,变废为宝
作者:鲸二歌      更新:2024-12-22 12:48      字数:3435
  第300章 镇抚江东,变废为宝
  说实在的,定下江东之后,秦瑱是准备返回寿春的。
  因为江东虽然重要,可现在北方曹袁大战,乃是迎回皇帝的大好机会。
  且他在寿春已经安家,家小皆在寿春,回到寿春自可一家团聚。
  可没想到这位从那蹦出来的张子布,给老刘提议需要一位军政大才镇守江东。
  要论老刘麾下军政之才,其实并不少,比如刘馥、陈登、袁涣、鲁肃等人。
  不过算来算去,还真没人比他更合适留在江东稳定大局。
  因为刘馥只适合平稳地方,在江东现在这种复杂情况下,未必能保证成效。
  陈登、袁涣、鲁肃等人,包括诸葛亮和刘晔,资历上来说都不太够。
  更勿论新加入老刘麾下的吕岱、步骘等人,刘备说不定都不认识。
  也就是说,刘备现在给他提议这件事,是经过深思熟虑的。
  给他提议,而不是命令,这纯粹是出于对他的尊重。
  因而在刘备提出之后,秦瑱愣了一会儿,便干笑道:
  “明公此议颇为突然,瑱还在思虑此番回寿春之后,好好抱抱儿子!”
  “不过也罢,既是明公有此意,瑱索性便在江东多留一阵就是!”
  而见他没有犹豫,直接答应下来,刘备也是松了一口气。
  实则在此之前,他也有些担心秦瑱不愿意镇守江东。
  因为秦瑱在他的印象之中没什么野心,甚至没有多大权利欲。
  担任封疆大吏,对别人来说可能是一种重任,对秦瑱来说却可能是一种负担!
  毕竟谁不知道他这个军师极为善于治国理政?
  江东现在说白了就是个烂摊子,要产业没产业,要耕地也没多少。
  与之相对,则是吴郡、会稽士族豪绅众多,流民贼乱无数。
  此外尚有几十万山越,上百万百越人杂居。
  把这些丢给秦瑱,便都是秦瑱要处理的问题。
  治理好了,对秦瑱来说只是锦上添,治理不好,那就是秦瑱污点。
  故而秦瑱即便当场拒绝或者推脱,刘备也不会很意外。
  见秦瑱提起孩子之事,刘备当即一脸笑意道:
  “若是其他事情便罢,左右不过是子瑄想要抱儿子而已,此乃小事!”
  “吾知子瑄恋妻小,回去之后,我便让昭姬带禾儿南下既是!”
  这个时代外镇家小自要留作人质,刘备如此言说,显然是对秦瑱的极度信任,但秦瑱闻言,就直接摇头道:
  “此事亦无须这般,似云长等家小皆在寿春,只可独我特例?”
  “且江东之地,不如寿春方便,昭姬与禾儿留在寿春更好!”
  “不过明公将在下留在江东,不知可有何任委之?”
  刘备听着这话顿时一愣,因他留秦瑱在江东,只是因为秦瑱合适。
  但具体要秦瑱在此处做出什么成绩,他还真没有细细想过。
  “不知军师以为江东此地能为何任也?”
  思虑片刻,他又将皮球踢给了秦瑱自己,你觉得自己在江东能办成什么事?
  秦瑱一听此言,便来了精神,微微一笑道:
  “世人皆以为江南之地贫瘠,在下却以为此地乃国之重地!”
  “因自商周以来,此地百越杂居,地广人稀,故诸侯皆不以为重。”
  “岂不知江南之地乃鱼米之乡,沃土千里!”
  “此地只需好生耕种开荒,则可产出粮草千万。”
  “又兼此地坐拥长江水脉,可通海船,沿岸可多制港口。”
  “远者可直通西域,乃至西方大秦国,近者可通辽东。”
  “此地丝绢、粮米、鱼虾,皆可北运,换取马匹、钱财。”
  “若至大秦,倍于国内之利,唾手可得。”
  “兼此地多山,必多矿产,只需好生探需,未必能差多少。”
  “此皆江东之地独有,似辽东中原则无此利!”
  刘备听着此言,一时面色便精彩了起来。
  在秦瑱说话之前,他只觉江东是一片贫瘠之地,比不上淮南。
  可现在听秦瑱一说起来,江东似乎还是一块宝地?
  如此想着,他便抓住秦瑱的手笑道:
  “子瑄大才,若非子瑄言明,吾以为此地难以治理。”
  “如今子瑄一番言语,备便觉茅塞顿开。”
  “若早有子瑄这般远虑,江东当不至如此贫瘠!”
  江东底子这么差,主要原因是汉朝统治者的目光历来着眼北方。
  从来没有想过仔细开发江东这一片土地。
  毕竟,有中原这么庞大的农耕基地,要发展也轮不到江东。
  但秦瑱却是能从中看出江东之利,寻找改善办法。
  可见没有什么土地是完全的废地,只不过是看人会不会治理而已。
  “但不知子瑄于此,又当如何施为?”
  面对刘备的问话,秦瑱便即正襟危坐,拱手正色道:
  “若以在下在此主政,首要便如淮南一般,兴工商之利。”
  “大兴工厂,鼓励农耕,教化百姓,待得形势稳定,便出兵剿贼,兴建船只,沿海探路。”
  “于外,荡清海上群寇,于内,怀柔山越,分而图之。”
  “另当遣使入山,与百越互市,换取山中矿物、特产。”
  “此外,江东之地西连刘表,南接交州,军事大有可为。”
  “刘表尚不可图,然则交州失国已久,虽有张津牧使,此人却非治国之才!”
  “故我军宜早图之,在下当细细谋划,将此地纳入我军麾下!”
  “此地虽然人口稀少,可气候宜人,有三季之稻可收,当好生治理,以为我军日后征战粮仓。”“似此等诸事,便为在下欲为之事,不知明公以为如何?”
  实则现在他说的这些事情,虽然是刘备主动询问,但某种意义上来说,却是他给刘备提的计划书。
  这些事情之中很多事情私下不能做,做了必然有人多嘴。
  而他现在直接给老刘打个预防针,来日调动兵马也就名正言顺了。
  不然在南方累死累活搞半天,却被人以为他要造反,那会出大问题。
  现在主动提出来,如果刘备愿意干,那他就干。
  如果刘备没这个意向,那趁早提出来,他也就不去干相关之事。
  不过秦瑱显然是低估了刘备的肚量,高估了刘备的治国之能。
  他的话听在老刘耳中,完全就是超乎预想的存在。
  老刘心想,我只是想稳定江东大势,结果你嫌江东太穷,要发展经济。
  又嫌这里山越势力太大,准备完全搞定,甚至除了治政理民,还要夺取南边的交州。
  这等计划书,别说能不能干到,只要秦瑱肯干,他便没理由拒绝。
  念及此处,刘备便即大手一挥,直接表示就这么干!
  我直接把整个江东托付于你,能干多少干多少,别累着您老就是!
  说着,他还有点愧疚,又对秦瑱表示,要不然还是把蔡琰送过来吧。
  军师你一个人孤寡在此,我属实于心不忍。
  有个媳妇在,好歹能知冷知热,更有干劲不是?
  但秦瑱对此却是再度拒绝,道理也很直白。
  他在江东只是负责规划,不会一辈子呆在江东。
  只要蔡琰还在寿春,那他过个一年半载规划好了就能让人接手。
  如果把家小都给带来,那没个三五年那就别想走。
  在外自己做主看起来是爽,可处理杂物却十分麻烦。
  君不见老刘一个武将在得了偌大地盘之后,都忙得没时间生孩子。
  朱元璋批改奏章都得睡得比狗晚,起的比鸡早?
  他虽然还在壮年,可还没到诸葛亮那种事必躬亲的境界。
  或者等他规划好了,正好等诸葛亮南下接手。
  到那时,他得了清闲,诸葛亮得到了镀金的机会,简直两全其美。
  刘备当然不知道秦瑱的小九九,见他如此大义凛然,便赞道:
  “子瑄如此一心为公,真乃古之贤者难及也!”
  “也罢,既是子瑄如此,备也不再多劝!”
  “但不知子瑄在此坐镇,又有何备可助力之事?
  他心想秦瑱已经表态了,自己这里若不给点帮助也说不过去。
  但秦瑱见之,却只给老刘提了两个要求!
  第一,张昭、吴景、朱治等核心成员可以带走,但像是虞翻、顾雍,以及张飞麾下的吕岱、步骘等人得给他留下!
  第二,把赵云、徐盛、高顺、周瑜给他留下。
  按他的说法,治政理民不能无人可用,要办大事,就需要大量人才。
  其他人才就不要了,赵云等人是他老部下。
  顾雍、虞翻、吕岱、步骘等人都是人才。
  这些人带到北方也没机会发展,不如留在江东给他做事。
  刘备一听秦瑱只是要人,顿时一阵好笑,要是要钱他给不了,人手还是能调的。
  毕竟他现在什么都缺,但人才方面已经今非昔比。
  即便秦瑱不说,这些人他也得给秦瑱留下来。
  当下他不仅全部应诺,连带魏延、祖郎也给秦瑱留了下来。
  但对于秦瑱要留下周瑜的请求,老刘一阵不解道:
  “吾观周瑜此人其心已丧,未可大用,军师留之又能如何?”
  倒不是他怀疑秦瑱的目的,只是现在周瑜像是失了魂一样。
  别说劝降,恐怕连官都不想当了,若非周瑜威胁太大,刘备甚至想直接放周瑜离去得了。
  这样一个不能用之人,怎么秦瑱现在还要特地将其留在江东?
  而秦瑱给刘备的解释也很简单,按他的话就是:
  “周瑜此人虽心已丧,然则其人雅量,胸怀大志。”
  “来日未必没有再起之时,明公带此人北上也是软禁。”
  “不若将其留在江东,瑱好生劝说,若能说服此人跟从我军,也算一桩好事。”
  “若实在说服不了,有在下看顾,明公也可安心在北!”
  说实话,直到现在他还是有些可惜周瑜的才干。
  明明此人是一流的水军将领,放在其他朝代,或许还能开疆扩土。
  可惜生在了这个乱世,又一心辅佐孙策,难以全齐才干。
  所以他还是想要尝试,如果能说服周瑜出山,即便来日不用来内战,出去打打海盗和小日子也是不错的!
  不然这么好的人才,白白如此浪费生命可惜了。
  刘备听闻此言,自也点头称是,周瑜的才干他很清楚。
  唯一遗憾的是周瑜多半对他心中有怨,不能为他所用。
  若秦瑱真能说服周瑜的话,也算是变废为宝了。
  如此想定,他也不再多言,直接同意了秦瑱的请求。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