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7章
作者:爱吃咸蛋黄      更新:2024-12-17 09:06      字数:3161
  秋风萧瑟, 凉得刺骨。
  一辆灰色驴车从遂宁府出发,沿着官道,往西北方向而去, 驴车走走停停,每到一处县城就会在城中落脚一二日。
  车厢里钻出个戴着帽子的少年,少年穿着厚厚的布衣,他望见近在咫尺的城门, 高兴地钻回到车厢里。
  少年喊道:“师父, 秋林镇到了,我们今夜要在秋林镇住下吗?”
  被称作为师父的, 是一名看着精神抖擞的老者, 穿着身宽厚的大袖衫, 盘腿而坐。
  听到少年的声音,喝着茶水说道:“秋林镇离盐亭还有多远?”
  少年摇摇头。
  他连忙出了车厢,问外面的车把式, 得到了答案, 才告诉老者:“有五十里地,今天怕是赶不到盐亭县了。”
  “不急。”老者说道,“今夜就在秋林镇落脚,明日一早,再前往盐亭县。”
  得了吩咐,少年便乖乖地坐在老者旁边, 给他斟茶,一面心有困惑地问道:“师父, 我们为什么这么大老远的来盐亭县啊?”
  这一路, 他们行了几百里路,天气萧瑟寒凉, 他们这趟出门,备的炭火,已经用得七七八八。
  老者笑道:“不是跟你说了嘛,我们来见那许大夫。”
  “可……”少年不理解,有些不满地小声说着,“那个许大夫,传得邪乎得很,师父,我总觉得这人不像说的那般好,更像个招摇撞骗的。”
  老者看着他:“哦,那你为何会有这样的想法?”
  少年正了正脸色:“我听传的人说,这许大夫不仅卖药丸药酒,还会炮制香丸,听着就是个卖药的。”
  自从补法逐渐盛行,那些卖补药的大夫,比真正行医治病的大夫还要多。
  有的药理都不懂,便招摇撞骗,举着卖补药的招牌,走街串巷的吆喝,专门骗那些有钱人家。
  “你说得不错。”老者点了点头,他话锋一转,却道,“可惜你说得也不对,若真只是卖药的,却能传到遂宁府来,这人怕也是不简单。”
  说着,老者从旁边的柜子里翻出一个木盒,打开盖子,取了里面的药丸出来。
  “这是那许大夫炮制的消食丸,你且看看。”
  少年惊讶:“师父,我怎么不知道?”
  老者眯起眼笑道:“若你什么都知晓,我就不是你师父了。”
  少年闻言羞红起来脸,连忙说是师父厉害。他打开黄麻纸一闻,闻到药香味,里面有五颗如桐子大小的药丸,每颗都是圆润光滑,少见瑕疵。
  “这药丸……”他愣住,比师父老人家做得好。
  ……
  许黟在庭院中,摆弄着从药房里拿出来复晒的药材。
  他挑挑拣拣,将品质略有些差的挑出来,还有发霉长粉蠹虫的,能用的继续留着,不行的就叫阿旭碾碎倒掉。
  严重发霉和坏掉的药材不能用,他怕直接丢出去,会有一些无良的商贩捡了去,洗洗重新卖给医馆。
  “郎君,这些白术长灰斑了!”另一边,阿旭挑拣药材时,发现了一袋发霉的白术。
  白术极易发霉变质,许黟一看,就知道这袋白术都不能用了。
  这袋白术是他去年秋挖的,当时挖的不少,他都留着,毕竟白术有“中药四君子”的称号,属于补气之品,用途很广。
  他遗憾地把东西给到阿旭,叫他处理了。
  与此同时,一辆灰色的驴车抵达了盐亭县城外。
  进入城中之后,老者就让学徒去打听许黟的住址。
  少年下车,看着市井里人来人往,见着一个面善的妇人在卖热汤,想着他们路上也口渴,便上前询问道:“这位娘子,你卖的是什么汤?”
  “是菌汤,里面加了菌子、大骨头和姜片,喝一碗可驱寒了。”陈娘子见有人问,热情地招呼,“小郎君可要来一碗尝尝?”
  少年问了价钱,掏出铜钱递给她:“喏,我要两碗,替我装上。”
  见着妇人将汤装好,少年顺势地问道:“你可知城中有位许大夫?”
  陈娘子端着陶碗的手顿住,面带狐疑地打量着眼前的少年,瞧着比许黟少个两三岁左右,身上穿的是加棉的布衣。
  “小郎君,你找许大夫是有什么事?”陈娘子反问他。
  少年听到妇人如此回答,就知道这人是知晓那位传得很是邪乎的许大夫,他心思微动,打算从她身上打听些什么。
  “我们是从遂宁府来的,想来见见这位许大夫。”少年也不编谎话骗人,但也没全说了去,只问这许大夫,可是有真本事。
  陈娘子眼睛余光瞥向后方的驴车,刚巧见着里面坐着一位老者。
  她心想,这少年郎看着面善,还带着个老丈,莫非是来找许黟看病的。
  陈娘子笑着说道:“这许大夫我可熟了,他不仅医术好,还是个大善人,给我们这些穷人看病,都只收一点医药钱。”
  陈娘子说罢,又讲起她之前给许黟看病,许黟只收了几十个钱的事情。
  还有城中如今有家胭脂铺,卖得最好的“许氏面脂”,也是出自许大夫之手。
  少年听得一愣一愣的,这许大夫怎么还身兼这么多?连面脂都会炮制。
  他恍恍惚惚地回到车厢里,把听到的事讲给师父听。
  老者在车厢里,已然听到陈娘子的话,如今再听学徒再讲一遍,依旧觉得很是有趣。
  他出声道:“ 柏儿,你又忘了,还没打听到许大夫的住址。”
  少年噎住:“……”他确实给忘了。
  于是,他连忙从车厢里出来,再次询问陈娘子,许黟家在哪里。
  陈娘子道:“若是小郎君不嫌弃,就稍等我片刻,我把摊子收了,带你们过去。”
  “这……你不用卖汤了吗?”少年有点不好意思地问。
  陈娘子笑呵呵道:“不了,这汤卖得差不多嘞,剩下的这罐是要给许大夫送去的。”
  她指了指旁边用小陶罐另外装着的菌汤,本就打算待会就去许家。
  没多久,陈娘子把摊子收好,坐上对方的驴车。
  她没进到车厢,抱着竹筐在身前,坐在车把式的旁边指路。
  他们从西街市井一路往东,没多久便来到东街承平巷。
  许宅就在承平巷的第五户人家,宅子翻新不久,从外可见到院墙上崭新的青瓦。
  “这就是许大夫家?”少年吃惊。
  这许大夫……好生有钱,能在这里买这么大的宅子。
  陈娘子先下来车辆,上前去敲门,出来开门的是方六娘。
  “陈娘子来了,快快进来。”方六娘见到她,笑着想要拉着她进屋。
  陈娘子只站在门口处,简单地说道:“有个老者带着个少年郎,从遂宁府来,想要找黟哥儿,你去通报声。”
  “遂宁府来的?”方刘娘诧异了一下,眼睛往外看了眼,就急匆匆地去药房找许黟。
  很快,方六娘折返回来,请他们一同入内。
  ……
  许黟听到消息就从药房里出来,在堂屋里候着。
  他在忙酿煮最后剩余的桂花酒,脖子上还套着襟脖。
  老者跟着陈娘子进来时,看到他这样的装扮还愣了一下,以为他们找错人了。
  不过年龄对得上。
  那些传言里,都说这许大夫还未及冠。
  “陈娘子,你忙完了?”许黟先问候了陈娘子后,再去看那老者。
  瞧着四十多岁,身体硬朗,有点矮,不足一米六的样子,是个健康的小老头。
  他收起心思,行礼问道:“敢问老丈人从遂宁府过来,是找在下何事?”
  老者没有说他是为何事来的,而是先报了名字。
  他鄙姓郭,名中攸,是名大夫,年龄五十有二。
  许黟微微吃惊。
  这郭大夫保养得很好,若不说他有五十二岁了,瞧不出来。比起在农田里干活的农人,要年轻好些岁数。
  “你是大夫?”旁边的陈娘子吃惊。
  既然是大夫,怎么来找许黟了,莫非是来找茬的不成。
  她瞬间就有些后悔带人来找许黟了。
  许黟听到他是从遂宁府来的大夫,很是欣然,他来到这里这么久,除了陈大夫和吴关山的医术比较好以外,其他的大夫都水平很普通。
  他微笑地请郭大夫入座,唤阿旭上好茶来。
  许黟问道:“遂宁府繁荣昌盛,郭大夫怎么会想到来盐亭县找我?”
  “许大夫兴许不知,哪怕是在遂宁府,你的名声老夫也是有所耳闻。”郭大夫没有拐弯抹角地说道。
  半年前,济世堂在卖一种叫“沈氏消食丸”的药丸,说能治诸多肠胃不适、积食不化等病症。郭中攸对此很好奇,便买了回来,那药丸确实不错,食两颗就能见效。
  不过济世堂卖的价格不便宜,一包沈氏消食丸,就要卖到三十文钱。
  不过它不需要煎煮,又见效快,府城中不少大户都备着,当做家里常备药丸。
  但就在一个多月前,遂宁府出现了新的消食丸,叫“陈氏消食丸”。
  是一个叫余秋林的商贩在兜售贩卖,且他还扯出沈氏消食丸是假的,偷的陈氏消食丸的药方。
  后来,便渐渐地有不少传闻出现……
  许黟对此都一概不知,直到听到余秋林,他才恍惚想起来。
  两个月前,余秋林跟他说要去其他府城卖消食丸。许黟自然是支持的,便让他带着上千药丸出门,没想到余秋林去的是遂宁府,还跟沈氏的济世堂起了争执。
  但这么久过去了,余秋林都没把这些消息传来,想必是觉得能搞定,并不愿意麻烦到他。
  郭中攸道:“老夫有一事不明,既然这药丸是你所制,为何取的是陈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