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8.第308章 不用浪漫的理想主义结账
作者:步洗雨      更新:2025-10-27 22:52      字数:2763
  第308章 不用浪漫的理想主义结账
  次年春,也就是 198x'年的四月,日内瓦还浸在阿尔卑斯山融雪带来的微凉里。
  街边的建筑多是浅米色的老楼,窗台上摆着红色的天竺葵,楼下的咖啡馆支着帆布伞,穿风衣的人捧着热咖啡走过,偶尔能听见法语与英语交错的交谈声。
  城郊的国际会议中心却少了这份闲适,浅灰色的建筑群方正而庄重,门口的旗杆上挂着各国旗帜,风一吹,斑斓旗帜展开的声响在安静的广场上格外清晰。
  会议室内摆着一张巨大的椭圆形实木桌,桌面泛着冷光,绕着桌子摆着数十把深棕色皮椅,椅背上贴着白色标签,标注着各个参会国家的名称。
  孟正平作为我方代表出席本次会议,座位列入其中,坐在首排。
  孟呦呦则坐在他身后的辅助席位区,摆有三张临时小桌,她和另外两名同事分别负责记录、资料整理和实时翻译。
  会上,双方唇枪舌战,有来有往。
  孟呦呦作为后世人,对这次会议的判定结论有所了解——我方递交上去的全部证据均未被理事会列为a类证据。
  图书馆里,孟呦呦坐在开着空调的自习室,站在故事的结尾,在史料书上看到了会议的结果,内心并没有太多的波澜。
  这一次,她坐在偌大的会议室里,身边是各色皮肤长相的人,孟呦呦注视着我方代表慷慨激昂地罗列证据、陈述观点。
  孟呦呦坐在席下“冷眼旁观”,再一次看着“它”走向注定无法指控成功的结局。
  她处在历史的悠悠长河中就如同沧海一粟,渺茫至极,孟呦呦当然不会天真烂漫到以为凭借自己有限的努力就可以改变历史的轨迹。
  只是,当她作为亲历者、见证者,一点点目睹着自己日夜整理的那些承载着鲜血与生命的证据被一条条反驳,会议结果正逐步走向“迷途”。
  她忽地感觉到呼吸困难。孟呦呦缓缓低下头去,纸上的字迹竟开始歪趔,横平竖直的笔画变得扭曲。
  他去之前难道没想过那颗弹体的编号可能已经被损毁了吗?
  他一定知道,孟呦呦无比地笃定。但他还是去了,义无反顾。
  孟呦呦懂他,这好像是她第一次那么懂这个东西——叫做信仰。
  就像在悬崖上,她执意要冒险再向前推进三十米的时候,她心里比谁都清楚,就算靠近了,录到的对话大概率都是密语,证据效力极其有限。可她也还是去了。
  冗长而激烈的会议结束后,孟呦呦被西装革履的人流裹挟着走出大楼。她抬头望蓝天,一朵朵白云漂浮,女孩嘴角挂着浅淡的微笑,轻声说:“我也努力了。”
  他们用生命拿到的证据,最终只换来会议记录上一行冰冷的:「需进一步核实」。
  弹体上的编号被熔蚀得模糊不清,就像这段历史注定不会被清晰记载。她的爱人的热血渗进那枚弹体的螺纹缝隙里,而联合国大厅的大理石地面光可鉴人,照不出半点血色。
  y方的外交官义正言辞地说:“证据不足。”
  他们没说谎——确实不足。
  不足到只够填满一整页她们整理的相关阵亡人员名单;
  不足到只够在瑞国实验室的报告上留下一行化学式——标注:「批次号未明」;
  自此,日内瓦国际安全研究所的玻璃柜里,长久地陈列着一枚没有国家归属的弹体——它的标签只有简短的一行字:「198x-8y年间采集于xx半岛某冲突区」。
  可当y国连夜销毁某部队的通讯记录时;
  当太平洋上某艘载着“化肥”的货轮在转运港滞留异常久时;
  当m国立法机构突然通过法案,斩断对y国的化工供应链时……
  那些被归入「未确认」档案的弹壳、录音和病理切片,正在无人知晓处,悄然撬动着战争的齿轮。
  很多年后解密的卫星照片显示,y军确实撤走了靠近边境的某个特殊仓库。
  仓库的位置,和孟呦呦完成审讯工作后用红铅笔在地图上画下的圈,只差三百米。
  这世上多的是算不清的账,历史从不用浪漫的理想主义结账。
  有人赔上性命,只换回一个问号。
  可正是这些问号,最终堆成了后来者的惊叹号!
  孟正平不知何时出现在了身后,他伸手拍了拍孟呦呦的肩。待她转过身来,男人问:“失望吗?”
  孟呦呦看着父亲,认真反问道:“不应该失望吗?”
  孟正平没有对这个问题做出回答,只是道:“但这不是终点。”
  …
  同年六月,孟呦呦向组织郑重提交了重返前线的申请书。
  吕医生按程序为她安排了系统的应激反应测试。前面的项目进行得十分顺利——蜂拥起伏的枪声、浓重扑鼻的血腥味以及强干扰战术监听模拟,孟呦呦一概冷静通过,表现得稳定而出色。她不仅能够重新直面各类战场刺激,在监听考核中的准确率更是达到了近乎完美的水平。从专业角度看,她已完全具备返回前线所需的心理素质与技术能力。
  直到最后一关。
  吕医生注视着她,语气平稳却不容回避:“请冷静复述一遍你曾亲眼见证的战友牺牲过程。”
  他补充要求:“尽可能细致。”
  课题一出,孟呦呦登时陷入了沉默。
  时间一秒一秒流逝,诊室里静得只剩下窗外的蝉鸣。
  秒钟累积成分,一分钟,两分钟……第五分钟,她终于开了口。
  接下来的十分钟里,她语调平静,详细地阐述着一个又一个细节,展现出沉稳、客观而专业的风貌。这是孟呦呦在过去三百多个日日夜夜里,始终没有放弃挣扎、不断自我搏杀,最终艰难取得的胜利。
  伴随着女声最后一句话音落地,吕医生啪地一下合上记录本,利落从椅子上站起身。他冲她扬了扬眉,眼中闪过一丝显而易见的赞许。“说实话,你比我想象的更强大。”他语气爽朗,带着肯定:“如你自己当初所说的那样,恭喜你,你做到了!”
  “不过……”吕医生神情若有所思:“我很好奇,支撑你走到这一步的力量究竟是什么?”
  闻言,孟呦呦轻扯唇角,露出一抹极淡的笑意:“为了实现共同的目标。”
  说话时,她的目光越过窗框,定定投向前方的远处。
  吕医生也顺着望过去——疗养院中央的小广场上,夏日的阳光明烈而坦荡,将水泥地照得发白。一面五星红旗在无风中微微垂挂,红得庄重而寂静。旗杆下,几个穿着旧军装的身影正缓慢做着康复训练,动作迟钝却认真。
  而更远处,一棵老槐树的浓荫铺了半地,蝉声从里头钻出来,一阵高过一阵,乃至声声不息。
  必须再一次申明:本文有关战争这部分有借鉴某历史事件,也确实查阅了大量相关资料,但一路写下来,许多地方存在着不同程度上的艺术加工成分。所以我对此文的定性还是一个“虚构的故事”,只是参考了那个年代下那个事件的很多背景架构和要素。
  一开始我在偶然间关注到了一个做历史题材的博主,对他讲的有关“xx自卫反击战”视频很感兴趣,继而有了想写一点战争故事的初步想法。
  其实就“违规武器”指控这一块似乎至今没有任何权威资料定论??(这个细究原因太复杂,对此我不下结论,这也是为什么我必须一再强调本文为虚构的原因)我更多的是从一些老兵回忆录等等资料中了解到的部分细枝末节。
  其中我在查阅资料时发现:1、有一些战士在收集相关证据的任务中牺牲。2、最终的指控没有得到国际组织的认定。(资料告知我如此,我不保证绝对真实准确。)
  于是,习惯了功利主义思维导向的我,忍不住开始思考一个问题:“那他们牺牲的意义是什么呢?”
  就是这个问题,彻底诞生了我写这篇文的初衷。至于回答,正是文中那句“历史从来不用浪漫的理想主义结账。”而账本上的句号只是中点,不是终点,未来交在薪火相传的又一代人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