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8章 三年
作者:大噢      更新:2024-12-15 12:54      字数:4060
  第258章 三年
  嘉祐六年,春,正月。
  整个大宋,不包括燕云十六州,也不包括许昌、南阳。
  经户部统计,大宋人口一共一千一百余万户,口两千两百六十八万口。
  不用去看它有多少口,就看这户数,就足以看得出来,大宋此时正值盛世。
  便是当年大唐的开元盛世,那户口也不过就是七八百万。
  而大宋,甚至比它还要多出了三四百万。
  而且最近这十多年以来,随着不怎么打仗,没了西夏的军事压力。
  再加上赵昕的精兵简政,惩治贪官。
  无疑……
  就连农民起义,军队叛变,现如今,都一下子似乎就销声匿迹。
  大宋的内部,如今全然是一副太平的景象。
  除了时不时还是会有一些雪灾、旱灾,以及地震。
  不过……
  这些灾害目前来说,影响大极也是有限。
  以至于欧阳修到了这一年都不得不感慨,咱太子殿下,果真有太宗文皇帝的风采。
  因为太宗文皇帝,也是一边打仗,一边并不影响国家的建设。
  当然!
  也不是说太子殿下,就一点缺点都没有了。
  太子殿下这人,最大的缺点就是不让人说话,凡事你都得听他的。
  倒是有点不是很符合太宗文皇帝的样子。
  因为人家太宗文皇帝,都是很虚心纳谏。
  反观太子殿下,他几乎不采纳任何人的意见。
  对这修建幽州城,迁都一事,更是丝毫没有任何可商量的余地。
  此时的东京城。
  一处聚会的庄园之中。
  欧阳修正给所有人讲述着赵昕的事。
  说完了以后,也是道:“所以说,不是我们这些当宰执的,不去劝太子殿下不要迁都。”
  “而是……太子殿下打小就这样!就算我跟他跟了最久,也一样是没得商量。”
  有人便问道:“那欧阳宰相,你对迁都怎么看?”
  欧阳修便道:“我当然是反对的!不过……也得理解太子殿下的难处。”
  “私以为,太子殿下为何要迁都到离辽国那么近的地方,那还不是因为是方便攻打辽国。”
  “准确地说,是方便防御北边的夷狄。”
  “遍观历史,北边的夷狄,一直都是我中原大患,汉朝时的匈奴,隋唐时的突厥,更不要说五胡乱华,以及我们现在。”
  “北边的夷狄,可一直都是我们的大患。”
  但很快便有人道:“可也不用迁得这么近吧,万一要是让辽国给打过来,那岂不是一国的人才,包括国主,都有可能被抓了?”
  说这话的人,是刚刚守孝回来的苏轼。
  欧阳修是欣赏这文章写得还行的年轻人的,但太子殿下给他下了命令,让他好好地控制舆论,尽可能地让大部分人都能理解这一决定。
  那欧阳修也只好是硬着头皮上了。
  解释道:“难道我们曾经的开封府,就离辽国不近吗?辽国军队曾经须臾数日,便可直达开封城下。”
  苏轼便道:“可也正是因为这样,所以我们才要避免再发生这样的事。”
  欧阳修便道:“那你以为,迁都哪里好?”
  有人便道:“为何不能不迁都?”
  欧阳修道:“这不迁都,我看怕是不行。”
  对方便问道:“为何?”
  欧阳修解释道:“这东京城,虽说位居天下中心,水陆便利,可是,它有一个很大的问题。”
  对方问道:“什么很大的问题?”
  欧阳修于是道:“如果开封仍然作为都城,那幽州怎么办?”
  对方一脸不解。
  欧阳修便道:“别忘了,当年安史之乱的安禄山,也是从幽州,从北方起兵的。安禄山,当初就是幽州节度使,又称范阳节度使。”
  “若是仍以开封作为都城,都城原本就需要至少二三十万的守军,如今西北,有守军十多万,河东地区,有守军接近十万,河北有十万,那么幽州,你们以为需要多少?”
  “我们本来就冗兵了,天下税赋,五分之四,都得拿来养兵,而幽州,又是北方防御戎狄的重中之重,再怎么样,都至少需要二三十万。”
  “那你们以为,开封要不要还要再增加二三十万,以使得,我朝中央军可以对边军内外相制?”
  所有人一听这个,也顿时都知道这是一笔天文数字。
  欧阳修便道:“因此……迁都,这恰恰是太子殿下体恤天下之举。”
  有人又道:“可幽州粮食转运也不便啊。能像开封这样,养活一个都城的人?”
  欧阳修便道:“你能想到的,太子殿下难道能想不到?你或许没有到过河北,河北的铁路,如今正以每年至少六十里的速度在修建,而且接下来随着铁矿的开采越来越多,可能还会更快。从开封府到幽州,最多不过一千二百里而已。最慢二十年之内,最快可能十年之内,铁路便可开通。到时候……朝廷便可不费一兵一卒,就能源源不断地把粮食都转运到幽州去。”
  “事实上,我们都只能看到眼前,而太子殿下,早已把他的目光放到了十年,二十年以后。”
  “你我目光的远瞻性,跟太子殿下根本没法比。”
  “我问你,你可知太子殿下手底下有一个科学院?”
  对方连听都没听说过。
  欧阳修便道:“所以说,你连这个都不知道。”
  只见欧阳修对着对方摇了摇头,一脸可惜的样子,也是把对方给弄得顿时脸红、尴尬。
  因为你连这点见识都没有,你还谈什么。
  此时二程之一的程颢,也是站了出来道:“那科学院,据说都是一些工匠,善长奇技淫巧之人,甚至还有炼丹的道士,擅长观星术的官员。”
  欧阳修便道:“就是这些人,已经做出了能日收千亩小麦的工具,而所费的,不过二百余人而已。”
  “若是放到以往,至少怎么也得千人才行。”
  “若是谏官,在看到太子殿下跟这些不入流的人来往,便凭着自己的想法,去劝谏,那可想见,太子殿下还能研究出这样的工具?”
  “所以……这有时候,也不怪太子殿下完全不听我们的劝谏,因为在他看来,我们的劝谏,可能愚蠢至极。”
  接下来,便更为详细地把在河东的收割机的事情,给说了出来。
  虽说并没有实物拿出来给众人看。
  不过,在欧阳修的描述之下,众人还是听得一愣一愣的。
  ……
  幽州城。
  春天了,赵昕也是时候准备接下来的打仗了。
  但有一说一!
  赵昕对这些被黎元军短短改造了三年,有的三年都不到,可能仅仅只有半年的大宋禁军,真的有点没什么底。所以为了确定他们的忠诚,他们的勇气,他们的战力,赵昕必须提前下去视察,而且一个个地观察、询问他们的心理状况。
  只能说大宋禁军的人员来源十分地复杂。
  当然,倒也还好了。
  虽说可能城市的市民有不少,但都是最底层的,至少,可以保证,他们一般都是穷鬼。
  若不是穷鬼的话,谁又会来当禁军混饭吃呢。
  赵昕怕就怕,他们当中会有一些贪生怕死之人,从而影响到整个队伍。
  于是……
  便有了接下来的问答。
  “你叫什么?”
  “杨大牙。”
  “接下来,我打算攻打辽国,你怎么看?”
  对方眼神闪烁躲避了一下。
  因此……
  赵昕也是接着道:“怎么?你害怕?”
  杨大牙便道:“有一点。”
  赵昕便道:“怕,是人之常情。不怕的人,才是不正常的。那应该是天生的杀人犯。可一旦到了战场上,就不应该再去害怕,因为害怕,并不会让你赢得战争,也并不会让你活下来。”
  “一旦我们到了战场之上,便只剩下一条路,那就是向前、向前、再向前!你只要把敌人都击败了,那你自然就能活下来。”
  赵昕让他们每人针对打仗这事,可以问他一个问题。
  或者个人,家庭有什么难处,都可以跟他说。
  有人自然也是问到了,“据说太子殿下您已经三年没有回过家了,您不想家?”
  赵昕便道:“舍小家,为大家,为了天下安宁,我没得选。我与你们一样,其实也想自己的妻儿,也想回去与她们一起团聚,可我回去了,谁来带你们打仗?何况……我三岁的时候,就听到你们一直在打败仗。”
  所有人都笑了起来。
  打了败仗,他们居然还好意思笑。
  不过也是因为这样,赵昕在军中的威望,无与伦比。
  遇到一些不太擅长说话的,支支吾吾说不出个东西来,赵昕也是直接问对方,家里怎么样?
  然后对方便回了,家里还挺苦的。
  赵昕便道:“那正好!此次若是立了功,这家里的条件说不定也就好了。”
  有人也是打岔道:“那若是不幸战死呢?”
  赵昕便道:“放心,跟着我打仗,这待遇能差?只要你们能够拼命杀敌,你们的嫡长子,我给你们养到十八岁。而且,还会找人教他们读书、识字。”
  “接下来……这相关的政策便会颁布,总之……你们只管打仗就行了,这后方的事,我给你们解决,绝对能让你们没有后顾之忧。”
  一个个地问下去。
  讲道理,也是让赵昕有点口干。
  由于人员众多。
  后面也只能是挑一些有代表性的,来回答了。
  其实……
  这禁军里头,也是分了三六九等的。
  最高一等的,能够做到临阵不慌,经验丰富,而且不怕死,死战不退,给他们装备燧发枪。
  次一等的,那就没有燧发枪了,倒也不是说不愿意给他们,而是这枪支火药的费太大,以赵昕目前的实力,也只能是先训练、先装备这么多。
  再有就是,你这连胆量都没有,怎么给你发燧发枪?到时候怕不是装药的时候,都双手发抖,捣鼓好一阵,都捣鼓不进去。
  所以这次一等的,只能是按照常规的,拿去当弩手。
  最后最次的,只能是当运粮队,以及给赵珣的精锐骑兵看马,当后勤。
  而赵昕最关心的,那肯定是最高一等,装备了燧发枪的。
  这些人,先不说他们有没有黎元军的觉悟,但战斗力,肯定毋庸置疑的。
  这样的人,赵昕一共选拔出了两千人。
  对这两千人,赵昕那真的就是一个个地详谈,观察他们的精神状态。
  而通过详谈,观察他们的精神状态,也可以看得出来,他们跟前面的那些有的还会贪生怕死的,明显不同。
  这些人,大多极具建功立业的野心。
  听到赵昕说要打仗了。
  他们第一时间想到的,不是害怕,而是问赵昕什么时候。
  当赵昕在考察他的士兵的精神状态的时候。
  与此同时……
  辽国这边。
  也在商量着如何才能夺回燕云之地。
  三年的时间过去,这辽国人又开始好了伤疤忘了疼了。
  不过其实最让他们受不了的,还是以往的好日子,现如今都没有了。
  虽说辽东那边,也能种一些地,这吃喝倒是没什么问题。
  可对于北方的游牧民族来说,而且还是契丹人这种享受过一些汉人的热闹繁华的都市的民族来说,这从前的好日子过得那么快活,你现如今让他过苦日子,他还真的有点受不了。
  且游牧民族都十分仰赖中原所输入的商品。
  从前,辽国的一些官员们,可以隔三差五地更换丝绸做的衣服。
  是的!
  辽国虽说可能发型还差了点,但是在衣着这方面,已经十分地汉化了。
  不管是上层贵族,还是一些奴仆什么的,穿汉服的,比比皆是。
  可现如今,你要说隔三差五地换,还哪有这样的好事?
  你燕云十六州都让人给拿了。
  税赋都进了赵昕的口袋。
  而像是茶叶等东西,如今更是想都别想。
  然光吃肉,不喝茶,那也腻啊。
  最后……
  耶律洪基便是凭借着族人对这些的种种不满,打算于今年,兴兵七十万,几乎是举全国之力,对大宋来一次全面的入侵。
  “打!这一场仗必须打!”
  “我们都听陛下您的命令!”
  “对!”
  耶律洪基看到一个个都群情激奋。
  心中也颇为激动。
  若是到了战场之上,他们也能保持这样的士气,那何愁不能打胜仗。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