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68章 走一步算一步,横生枝节
作者:抽象派作者      更新:2025-04-13 09:53      字数:4658
  第568章 走一步算一步,横生枝节
  临近午时,
  离开工部衙门的解缙与李至刚来到了皇城附近的常青酒楼。
  酒楼占地面积很大,上下三层,看起来颇为宏伟。
  有不少宫中官员在散衙后都会来到这里用饭。
  李至刚与解缙,也时常来此。
  今日,与往常一样,在一个不大的雅间中,
  桌上摆着四个小菜、两个白饼,还有一小壶清酒,
  二人相对而坐。
  气氛却没有往日那般和谐,充满了沉闷。
  解缙垂头丧气地坐在那里,
  一口接一口地喝着酒,眼神有些空洞。
  李至刚见他这般模样,轻轻叹了口气,拿过酒壶:
  “大绅兄,清酒虽不醉人,但人自醉啊。
  下午还要上衙,莫要喝多了。”
  “上什么衙”
  解缙嗤笑一声,脸上写满了自嘲:
  “自我从江西回来之后,陛下便一直没给我安排差事,上什么衙。”
  “更可笑的是,直到今日我才明白陛下的意思,
  原来是根本没看我上的《太平十策》。”
  李至刚看他这一副落魄模样,
  知道对他打击最大的不是旁人对《太平十策》的轻视,而是来自陛下的轻视。
  “大绅兄,道德经曾言,治大国如烹小鲜,
  而烹制小鲜,最重要的就是掌握火候,也就是‘度’。
  《太平十策》的确是治世良方,但却难以掌控好度。
  陆大人说的没错,朝廷政令下到地方,大多阳奉阴违,推行困难。
  若是激进变法,只会伤及自身,大绅兄是自己走进了死胡同啊。”
  解缙低垂着脑袋,手拿筷子无意识地夹菜,眼神空洞:
  “以行兄,连你也看不上《太平十策》吗?”
  李至刚心中没来由地生出一阵恼火,
  这人怎么好话赖话都听不进去呢?
  “大绅兄,一件事好不好不是看它说得多么漂亮,而是能做到多少。
  我知道你心里不服气,
  为什么陆大人年纪轻轻就能屡屡升官,而你却在原地蹉跎。
  实话说,原本我也有些不服气。
  但奈何陆大人干事,干一件成一件,对手下之人又不吝赏赐。
  如此,上官喜欢、下官追捧,不升官才是见鬼。
  所以啊,大绅兄听我一句劝,
  当务之急是要脚踏实地地做事,
  不论做得好不好,至少先动起来。
  你是同进士,出身比我好太多了,只要肯干事,升官发财不在话下。”
  “对啊.我只是个同进士啊。”解缙神情愈发黯淡:
  “我刚刚识字便应口成诵,四岁就能开口成诗,九岁日记万言,一直到洪武二十年中解元。
  在江西老家,我都是毫无疑问的第一。
  但来到京城,我本以为自己能一路高歌,
  继续成为会元、状元。
  但奈何.会试第七、殿试三甲第十,只是个同进士啊。”
  见他这幅悲天悯人的样子,
  李至刚抿了抿嘴,心中无语。
  “大绅兄,朝廷六部九卿,未经科举者比比皆是,
  对陛下而言,科举不是必备之物。
  但对你而言,却是命根子。
  你听我一句劝,同进士出身已经极好,日后必然飞黄腾达。
  不说六部堂官,做一个四品官是绰绰有余。”
  “四品?”
  解缙猛地将头抬起,双目血红,声音沙哑:
  “解某勤学苦读将近二十年,为的是天下苍生福祉,不是为了当一个小小的四品官。”
  小小的四品官?
  李至刚呆愣在原地,他有些不可思议地看着解缙。
  他先前以为此人只是有些恃才傲物,摆正心态即可好好做事。
  没成想,居然已经自大到了这等地步。
  但几年的交情还是让李至刚没有当即起身离去。
  “大绅兄,莫要眼高手低,
  在乡野地方你是天才,是天之骄子。
  而在朝廷上,哪一个不是天之骄子?
  你现在恃才傲物,天老大你老二,这样可不行。
  莫说是什么区区四品官,
  就连我这小小的五品官手中,都能拿出不少功绩。
  大绅兄你呢,你能拿出什么?锦绣文章?还是以往的功劳谱?”
  “我有治国御民之法!”
  “狗屁不通!”李至刚也有些急了:
  “在朝廷上,只说不做可不行。
  你那什么治国御民之法只要一天没有落到实处,都是空话。
  更何况.那法子根本无法落实,是大绅兄你鼠目寸光了。”
  解缙猛地瞪大眼睛,一口将壶中酒水饮尽,直愣愣地看着他:
  “是陛下不采纳!”
  “你糊涂啊,你真是个糊涂脑子!”
  李至刚也被他弄得心烦意乱,言辞激烈:
  “正因为无法施行,所以陛下才不采纳。”
  见他又要开口,李至刚抬起手来制止:
  “莫要反驳,你是觉得自己比陛下还聪明吗?
  又或者说你觉得陛下昏聩,对于治国良策故意不采纳,故意祸害大明?
  这不是荒谬嘛!
  大绅兄,你是坐井观天了。”
  解缙愣在原地,低头不语,
  整个人的气息灰败到了极致,像是被抽去了魂魄。
  “大绅兄,这话你听也罢,不听也罢,我言尽于此了。”
  李至刚站起身,拿过挂在一旁的衣物就要离开。
  但解缙却一个激灵,猛地抓住了他,
  脸上露出了从未有过的茫然:
  “以行兄,莫要走我心中还有疑惑未解,还请以行兄赐教。”
  李至刚一愣,他可是从未见过解缙如此谦虚地说话。
  最后,他又坐了下来,
  只是这一次他直接拿起了大饼,一边吃一边说:
  “有事你就说,莫要再说那什么《太平十策》了。
  你就是没干过事,但凡干过事,你就知道这有多么荒谬了。”
  解缙脸色涨红,放在桌下的拳头紧握,整个身上弥漫着一股别扭。
  “以行兄,我想知道,我应该怎么做。”
  “怎么做?脚踏实地地好好干事,别想太多。
  尤其是你在乡里那些天才经历,以后少说,旁人会厌烦。
  在官场上,盲目树敌是最愚蠢的事。”
  “那应该怎么做呢?”
  “陆大人调你去大宁做县丞,你就去好好做吧。
  等以后有机会我再给你活动活动,把你调回来。
  况且,你有那么多同窗,也未必用我这个小小五品官来操持。”
  解缙脸色涨红,支支吾吾.
  “真要去大宁”
  “说出去的话泼出去的水,大宁你是一定要去了,除非.”
  “除非什么?”
  “除非你能找到六部九卿或者军中勋贵给你求情。
  但.以你的所作所为,想来旁人不会为你而得罪陆大人。”
  李至刚话音落下,便小心观察着解缙。
  忽然发现他似乎能听进去话了,这让李至刚大为震撼。
  这是什么人?
  好话听不进去,专听赖话?
  “去大宁去大宁.”
  解缙念叨着,眼中没来由地闪过一丝恐惧:
  “听说,大宁位于关外,是苦寒之地啊。”
  李至刚眨了眨眼睛,决定予以劝诫:
  “旁人能去得,你去不得?
  你现在就是个七品小官,要违抗朝廷?
  还是拿着你那《太平十策》到处嚷嚷,陆云逸加害与你?”
  解缙听了,有些恍然地点了点头,喃喃说道:
  “也是.”
  李至刚瞪大眼睛,
  忽然觉得头皮发痒,他用力挠了挠。
  直到今日,他才发现,眼前这天之骄子还是个贱骨头。
  看他失魂落魄的模样,
  李至刚笑了起来,有些无奈地摇了摇头:
  “去大宁也未必不是一件好事,
  至少你能看看关外到底是什么模样,
  到时候你就知道自己的治国之策是多么荒唐了。”
  “真有用?”
  李至刚有些感慨,长叹了一口气:
  “你是江西人,天生富贵,民生也极好,
  卖卖瓷器就能衣食无忧,百姓至少有事可干。
  可咱们大明啊,大多地方的百姓,都是想要干事却无事可干,
  大宁就是这等地方,等你去看了就知道了。”
  解缙还是有些害怕,他嘴唇嗫嚅,终于问出了心中所想:
  “我去到大宁,陆大人会不会借机针对我?
  要是我死在那里.还不如辞官回家。”
  “啥?”
  李至刚有些茫然,脸上写满了无奈,笑着摇了摇头:
  “大绅兄啊,你不仅不会做人,还不会做官啊。
  像陆大人这等部堂,每日事务不知多少。
  能抽出一盏茶的时间跟你说话,那都是看重你,
  更何况亲自将你调到地方。
  上次沈大人亲自将你扔到江西,有人为难你吗?说不得还对你礼遇有加!”
  解缙仔细想了想,好像确实如此
  李至刚没有给他说话的机会,再次开口:
  “你在京城这世界,是不可能有所醒悟,去大宁清醒清醒头脑也好。
  放心吧.陆大人是我见过部堂中最好说话的人了。
  只要事情做好,奖赏会随之而来。
  当然了,你要是做不好,有你的好果子吃。”
  至此,解缙才放下了心中侥幸,
  哭丧着脸,点了点脑袋.
  “希望日后还能与以行兄在京中相见”
  对于解缙的事,陆云逸根本没有放在心上。
  这位久负盛名的天才人物此刻应当还在迷茫阶段。
  对于这等人,陆云逸觉得让他干几天活就好了。
  此时,陆云逸正在看着商行的一些文书。
  距离开业的时间越来越近了,麻烦事也越来越多。
  张玉办事自然极为妥当,
  整个应天附近上元、江宁、句容、溧阳、溧水、高淳、江浦、六合八个县城,
  每个县城都修建了仓库以及中转站,并且雇佣了一些当地人操持。
  而这八县附近千余个村落,
  如今已经完成了将近三百个村庄的合作。
  每日吏员蹬着车来回往返,还扩招了不少人,每日干的热火朝天。
  而且,还在靠近县城的几个村落修了水泥路。
  不得不说,鲶鱼效应十分好用!
  平日里大家都是苦哈哈过日子的好哥们。
  如今有人突然富了,过上好日子了,那可真是五味杂陈。
  陆云逸能明显感觉到,水泥路修建的地方,连通村落的速度越快,也越来越顺利。
  但随之而来的问题却十分显著,人不够用了。
  而且,基数大了之后,事情出得也多了。
  就如昨日,在溧阳小梅村就发生了流血事件。
  一名京府吏员被当场打死,随行军卒情况要好一些,留了一条命。
  起因是小梅村种植有十里八乡最好的无患子树。
  此树是做念珠的主要材料之一。
  而小梅村的果实物美价廉,
  应天城附近的几座寺庙都喜欢采买小梅村的果实。
  这也带来了钱财与商机。
  乡绅王氏一直把持着这等生意,
  从村民手中低价采买,而后与寺庙合作高价售出,这些年赚得盆满钵满。
  这次事故就是商行想要开辟商路,与王氏冲突所致。
  与在云南时的遭遇大差不差,
  村民们被蛊惑,认为商行是来巧夺钱财之人,
  与商行雇员大打出手,最后落得这么个下场。
  虽然真凶已经伏法,被溧阳县派人捉拿。
  但捉拿的不过是一六十老汉,治标不治本,显然是推出来挡灾之人。
  原本商行以为此事就算了结了,
  已经准备了钱财来赔偿吏员以及受伤军卒,
  小梅村的生意也不准备做了。
  可偏偏,小梅村一行人浩浩荡荡去了溧阳县,
  非要商行给一个说法,还请了诉师,
  说商行此举是烈火烹油之举,
  会破坏京畿之地的百姓淳朴,让百姓与商贾一般逐利。
  这个说法经过几日发酵,越传越大,士林中人大多对应天商行口诛笔伐。
  而今日,溧阳县也扛不住压力,
  带人来到了应天府衙,准备看看府衙如何处置。
  看到这里,陆云逸脸色平静,眼中冷意一闪而过。
  “妈的,道貌岸然,
  自己吃的满嘴流油、浑身铜臭,村名穷的叮当响,还保持淳朴..哪来的道理。”
  陆云逸将文书放到一旁,开始看下一封.
  一封封看过去,时间很快到了未时初,也就是下午上衙的时间。
  听着外面声音愈发吵闹。
  陆云逸拿起桌上的将近十本文书,带着亲卫走出衙门,
  很快就来到了应天商行所在。
  应天商行在府东街,相邻应天府衙。
  而张玉以及一众吏员的办公地点也在府东街,距离商行不远,
  是一栋三层小楼,还有一个小院,
  用来停放来往人员的三轮车以及自行车。
  此刻,陆云逸骑在战马上,
  手中拿着两个馅饼,一边吃一边看着应天府衙门口聚集的人群。
  大多都是衣衫褴褛或是身穿汗衫的百姓,人数约莫上百。
  府衙一些吏员在维持秩序,
  还给他们撑上了一个大的遮阳棚,遮挡阳光。
  而在与之相邻的应天商行,
  这里被府衙派人重兵把守,人为地阻隔了应天府衙与商行联系,
  想来是怕他们干扰了工程进度。
  将这一幕尽收眼底,
  陆云逸很快就将馅饼塞入嘴里,朝着应天商行办公地方而去!
  刚刚进入小院,陆云逸就看到了一个熟人。
  “张辅,你怎么在这?”
  门口值守的人正是张玉的儿子。
  他此刻身穿商行服饰,手拿一根木棍,眯着眼睛站立,满头大汗。
  “大人,今日军中休沐,父亲让我来这里守门。”
  陆云逸看了看他黝黑的皮肤,笑着问道:
  “累不累?”
  张辅很想说不累,但还是点了点头:
  “回禀大人,有点累。”
  “哈哈哈哈哈哈。”
  陆云逸将手中剩下的一个馅饼递了过去:
  “给你,刚买的,这家馅饼味道很好。
  累了就歇歇,年纪轻轻正是长身体的时候,哪能如此操劳。”
  陆云逸回头看向冯云方,吩咐道:
  “给这门口也弄一个棚子,这么晒下去,迟早中暑。
  对了那个‘可乐’也给他拿一壶,消消暑。”
  “是!”
  吩咐完,陆云逸便径直走入其中。
  “拿着。”
  冯云方将一个精致水壶塞到了张辅手中,叮嘱道:
  “大人还是喜欢你们这些年轻人啊,
  这东西我都不知道什么味,你可省着点喝。”
  张辅看了看手中之物,觉得这水壶不错,很识趣地递了出去:
  “冯大哥,您先尝尝.”
  “你自己喝吧,我去给你弄个棚子,这么大的日头你不晒吗?”
  冯云方嘀咕着走了,甲胄碰撞声音咔咔作响。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