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93章 景隆之难,贺表
作者:抽象派作者      更新:2024-12-11 09:31      字数:4641
  第193章 景隆之难,贺表
  王弼因为资历足够老,几乎走到了最靠近上首的位置,才被李景隆引着坐了下来。
  等他坐下后,李景隆没有及时离开,而是就等待一侧面露忐忑,
  过了许久,王弼才咂巴咂巴嘴,摇头叹息:
  “此事老夫做不了主,得大将军同意。”
  李景隆脸上出现了刹那间的愕然,连忙将脑袋凑近了一些:
  “王伯伯,陆将军不是您前军的将领吗?怎么怎么要求得大将军同意?”
  说到蓝玉,李景隆眼中闪过一丝忌惮,
  在如今朝堂上背景比他深厚的没有几个,
  恰恰蓝玉就是其中之一,还身具功勋,二人地位天差地别。
  他靠的是陛下,蓝玉靠的是太子。
  与蓝玉打交道,李景隆心中想想还真有些发怵。
  王弼从桌上随意拿起一个甜瓜,就这么啃了起来,一边看一边说:
  “他虽然是我前军将领,但一直归大将军调配,从头到尾老夫也没插手的机会,
  这不只得在平日里亲近一二,培养培养情谊。”
  李景隆脸上的愕然更加浓郁,
  下午他就得到了消息,定远侯王弼带着陆云逸在城内四处闲逛,
  他先前还认为陆云逸乃王弼的心腹,甚至是要加以培养的接班之人。
  如此,他去到前军斥候部,只是一句话的事。
  但没想到,却突兀波折。
  王弼坐在那里,看着李景隆的脸色不停变换,
  也知道他这些年过得辛苦,便好心提醒:
  “前军斥候部不是一个好去处,
  陆云逸的军伍与咱们不同,他注定要冲在第一线,拿命换军功,
  你这身子若是贸然加入前军,平日里操练都能将你练死,还是换一条路吧,
  实在不行,你就跟着老夫去陕西练兵,多磨炼一二也就成了。”
  李景隆又何尝不知这是最为稳妥的办法。
  但奈何,在如今大明若是没有军功傍身,就在朝堂上立足不稳。
  他年纪轻,虽位列曹国公,
  但莫说军中勋贵,就连一些军中将领都看不起他,
  都督府中那些武人平日里与他面露和煦,
  但转头就啐唾沫的事屡见不鲜,
  以往看他年纪小,大家都是长辈,多多忍让便是。
  但现在他年纪越来越大了,
  立国之时的武人在十八九岁已经在战场与尸体上来回打滚,而他还是双手不沾阳春水。
  李景隆能感觉到,随着这些年长军候退却,新一代的武人上位,他的处境会越来越微妙。
  这也是他为什么想去立功的原因之一,至少有几分资历。
  心中微微叹息,李景隆眼中闪过一丝遗憾,微微躬身:
  “多谢王伯伯指点,小侄再思虑一二。”
  “你有进取之心,这很好,
  你父亲出生入死这么多年,打下的这份家业,为的就是让你能安生过好日子,
  你想去军中打仗,咱们都支持你,若真做了决定就去与大将军说,他会同意的。
  但若你不想冒险也无妨,就老老实实在京中待着,
  咱们走到哪儿都带着护着,不会让旁人欺负了你。”
  王弼语气真诚,脸上也多了几分柔和,
  听得李景隆鼻子微微发酸,微微抿了抿嘴,恭敬一拜:
  “多谢王伯伯。”
  “好啦,多招待招待那些文官,别凑在这了,他们小心眼儿,咱们不在乎这个。”
  “那小侄告辞。”
  “去吧。”
  李景隆直起身,耸了耸鼻子,
  沉重的脸庞一点点露出笑容,变得如刚刚一般无二,
  做完这些他才慢慢转身,迎向那刚刚进入奉天殿的诸位大人。
  王弼听着他爽朗的笑声一点点远去,
  摇了摇头,微微叹了口气,
  大明新立,立国的武将还没有尽数逝去,正是跋扈的时候,
  年纪轻轻就得了权势,若没有本事,那就是天大的祸事,
  会被人视为眼中钉,巴不得你早些让位置。
  郑国公常茂就是例子,稍稍伸手就被被告发,贬去了龙洲。
  就在这时,一道身体粗壮的人影飞速窜了过来,
  不由分说地就给了王弼一拳,砰的一声清响,
  “好你个王傻子,多大个人了,还跟孩子混在一起。”
  王弼被这突如其来的一拳打得,眼冒金星,
  等他缓过神来,定睛一看,眉头顿时竖了起来,想也没想,便破口大骂:
  “你妈的,曹傻子,就爱玩偷袭!”
  嘴上说,手也没闲着,同样一拳打了过去!
  来人也没有躲闪,就这么生生挨了下来,然后还炫耀一般地拍拍胸膛:
  “爷这体格,等你王傻子老死了,爷还能活蹦乱跳,到时在你坟头上跳舞。”
  二人就这么开始互骂,可骂着骂着二人就坐到了一起,
  互相拍着对方的肩膀,一股悲伤之意开始弥漫。
  来人是景川侯曹震,出身凤阳,
  很早之时就加入红巾军,资历很老,
  但一直到洪武十二年,跟随沐英以及蓝玉平定西番,这才得以封侯,禄二千石,
  而王弼也是因为平定西番而封侯,二人关系极好,是蓝玉的嫡系。
  洪武二十年,东川有意叛逆,与靖宁侯叶升出兵讨伐,
  洪武二十一年平灭叛乱,俘获五千余人,但他也因此而错过了北征。
  否则以他的资历也会出现在北征大军中。
  二人打闹了一番,渐渐停歇下来,王震面露感慨问道:
  “东川的战事顺利吗?”
  “他妈的,太顺利了,不过是一些土人作乱,
  他们见四川百姓日子过得好,也想并入大明,
  可布政使司那几个不长眼的东西没有答应,这才生出叛乱之举,
  等老子率兵赶到,还没开打呢,哗啦啦就跪了一地,把老子都吓了一跳,害得错过北征!!”
  曹震面露不忿,同样从果篮中拿了一个甜瓜,吭哧吭哧开始吃了起来。
  王弼脸色古怪,眨了眨眼睛问道:
  “我看军报上不是这般写的啊,应当是战况激烈才对。”
  “废话,不这么写哪有功劳?
  若是将事情捅上去,那几个老东西非得被陛下砍了,
  现在一举两得,他们保命,咱拿军功。”
  曹震撇了撇嘴,毫不在意谎报军功一事。
  王弼也对其没有办法,面露无奈:
  “你的性子还是收一收吧,再这样下去迟早出事。”
  曹震业撇了撇嘴,继续将声音放大:
  “呸,王傻子,你自己儿子不争气,天天跟别家小孩混在一块儿,也不嫌丢人,你也好意思说我?”
  曹震的声音极大,让隔着很远的陆云逸都能听个大概,
  以至于正朝嘴里放的甜瓜也微微顿住,轻轻眨眨眼睛,
  颇为认同地点了点头,的确如此
  仅从回京这段时间来看,定远侯爷的确很有小孩缘。
  半个时辰过去,天色渐黑,
  原本空荡的奉天殿也坐满了人,大概有百余人,
  在其中,他只认识坐在最前面的几位军候,
  其他的一概不认识,只能自娱自乐。
  不过,他已经将在场之人的脸庞尽数记了下来,只需要知道名字便可对号入座。
  在这半个时辰内,倒是有不少人过来与他打招呼,
  大多都是跟着自家侯爷而来的军中将领,
  职位比陆云逸要高,但态度却尤为和善,
  让陆云逸有些摸不着头脑,只能频频应对,以至于他现在的脸有些僵痛。
  而就在他不远处,李景隆默默站在那里,
  将那些将领主动去攀谈的场景都收于眼底,心中五味杂陈。
  他虽是曹国公,也有很多人攀附,
  但那大多都是没有本事的碌碌之辈,看重的是他曹国公府的权势。
  而真正的军中精锐将领,大多都是他主动去攀谈,想要收于门下都无门无路。
  正在他思绪之际,身后传来一道呼声,
  “九江,九江,这边加个座位可好?”
  李景隆回头望去,
  放于身侧的手掌顿时握紧成拳,额头青筋狂跳,眼中愤怒,一闪而过,
  但脸上随即绽放笑容,快步走了过去:
  “自然是可以的,都是军中之人,靠得近一些,也能多亲近亲近。”“哈哈哈,我就说九江好说话,来来来,坐!”
  说话之人拉着同僚坐下,然后看向李景隆:
  “九江,多谢了,你先去忙吧。”
  李景隆笑着点头,等转身走开后,心中的窝囊已经无法抑制。
  先前那人是后军副将赵安峰,四十余岁,军中的中坚力量,
  所带京卫四千参与北征战事,歼敌有功,为人跋扈,
  向来瞧不起那些无功之人,就连他这位国公也在此列。
  若是寻常,李景隆根本不会为此事气愤,
  但他先前眼睁睁看到这赵安峰觍着脸去与陆云逸攀谈,脸上的笑容要多谄媚有多谄媚,
  那陆云逸对他爱搭不理,他也黏黏糊糊赖在那里许久!
  其中参差,几乎要让李景隆一直维持的好人缘形象崩溃。
  深吸了一口气,李景隆平复心中情绪,眼中闪过一丝决然,
  放于身侧的两只拳头悄无声息攥紧,心中无声自语:
  “父亲的功勋不能败在我手上,旁人能做到的,本公亦可!!!”
  由于过于用力,李景隆紧握的右手都在微微颤抖。
  夜幕低垂,紫禁城的琉璃瓦在月光下泛着淡淡的银光,
  奉天殿内灯火辉煌,一派盛世繁华之景。
  殿内,金丝楠木制成的梁柱上雕龙画凤,熠熠生辉,
  中央御案上摆满了珍馐佳肴,香气四溢,引人垂涎。
  “启禀陛下,吉时已到,宴会可启。”
  一位身着蟒袍、头戴乌纱的太监总管,手持拂尘,步履轻盈地步入后殿,声音不高不低,清晰可闻。
  “传旨,开宴。”
  坐在后面看着奏书的朱元璋淡淡回应,却没有起身的意思,
  而是将这份奏书看完,才将其放在一旁,慢慢站了起来,
  侧头看向不远处的太子朱标,眼中闪过一丝柔和:
  “标儿,走了。”
  太子朱标没有抬头,而是继续目不转睛:
  “父亲先行,孩儿看完这份奏疏。”
  朱元璋拿他没有办法,淡淡点了点头,脸色一板,面容威严,龙行虎步地走向正殿。
  开——宴——
  随着诸位太监一声高昂,
  大殿内顿时肃穆起来,
  朱元璋身形显露,见到此种场景,眉头微皱,
  随意摆了摆手,示意在场之人随意。
  殿内这才有了声音,乐师们开始演奏,悠扬乐曲不停回荡,
  宫女们穿梭于席间,为宾客们斟酒布菜。
  过了大约有一刻钟,后殿传来了一阵沉稳有力的脚步声,伴随着太监们恭敬的请安声:
  “太子殿下驾到!”
  这时,没有刚才那般轻松随意,
  在场文武百官忙不迭的站了起来,面露恭敬,
  丝竹之声戛然而止,奉天殿内落针可闻。
  只见太子朱标,身着一袭精致的锦袍,头戴玉冠,面露阴沉,步伐稳健地步入大殿。
  “臣等参见太子殿下!”
  大殿内发出了一声高呼,陆云逸也在其中,
  当他的脑袋低下时,眼中不免露出怪异,皇帝不拜拜太子,真是古怪。
  “平身吧。”
  太子朱标淡淡开口,而后走向下首,
  向父皇朱元璋行大礼,声音娓娓道来,
  此次庆功宴,由太子诵念贺表,亦是太子所写。
  “太子朱标谨上贺表于父皇陛下:
  伏惟陛下圣德巍巍,功高盖世,恩泽广被,四海咸宁。
  近闻北疆捷报频传,北元授首,边疆永定,此皆陛下英明神武,运筹帷幄之所致也。
  儿臣闻之,不胜欣喜,谨率百官,上表称贺。
  昔者,北疆不宁,胡马窥边,边民涂炭,生灵涂炭。
  陛下忧国忘家,毅然决然,发大军以征之。
  运筹于庙堂之上,决胜于千里之外。
  将士用命,奋勇当先,所向披靡,贼寇望风而逃。
  今北疆已定,元尘不起,边民安居,社稷稳固,皆陛下圣明之所致也。
  陛下之英明,如日月之经天,江河之行地,无远弗届,无深不入。
  儿臣仰瞻圣德,如沐春风,心向往之,不能自已。
  愿陛下万岁、万岁、万万岁,永享太平之福,长居无极之尊。
  伏愿陛下保重龙体,福寿康宁。
  儿臣当恪守储君之道,辅佐父皇,共理朝政,以安社稷,以慰民心。
  北征之喜,实乃国家之幸,百姓之福。
  儿臣等文武愿与父皇同享此乐,共庆太平。
  谨以此表,上贺父皇陛下。”
  太子朱标,顿首再拜!
  直至此刻,一众朝臣躬身再拜,
  陆云逸也得以趁此机会,窥得今上真容,眼中闪过一丝诧异。
  与坊间流传的鞋拔子脸相差甚远,
  就是正经安徽大汉的模样,头型方正,圆脸大耳,腮帮鼓胀,眼窝较浅,看起来尤为凶悍。
  正在他思虑之际,朱元璋颇具威严的声音从上首滚滚传来:
  “朕也是打过仗的,待在这皇宫里能有什么功劳?都是将士们的功劳。”
  太子朱标露出浅笑,微微躬身:
  “父皇说得是。”
  朱元璋笑着开口:
  “在场都是朝廷肱骨,为的都是大明昌盛,那就都是一家人,
  莫要有太多拘束,随意吃,随意喝,热闹一些,都坐吧。”
  “多谢陛下!”
  随着朱标以及朝臣入座,宴会正式开始,
  乐声更加欢快,酒香四溢,
  宾客们纷纷举杯相庆,共同祝愿大明繁荣昌盛,国泰民安。
  仅仅不到半个时辰,整个奉天殿内都弥漫着酒香,声音也渐渐大了起来。
  位于最前方的武将们已经嚷嚷着要拼酒,坐于上首的皇帝与太子没有阻止,反而笑吟吟的看着眼前一些。
  陆云逸坐在方桌后,四周都是不认识之人,也没有必要去攀谈,
  只得自己默默喝酒,一口一口地吃着桌上饭食,
  虽然有些冷了,但味道的确不错。
  正在奉天殿内气氛愈发热烈之际,
  一道人影拿着酒壶,略显摇晃地走至他身旁,
  一屁股就坐了下来,吓得陆云逸一激灵,
  侧头一看,原来是曹国公李景隆。
  只见李景隆双腮通红,眼窝也有几分红晕,眼中带上几分醉意,
  不似先前那般风流倜傥,而是有几分潦草随意,他含含糊糊地开口:
  “陆将军,我来找你吃酒了。”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