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45章 几乎全员开十!就问这
作者:紫锋01      更新:2025-10-30 02:24      字数:5393
  第2445章 几乎全员开十!就问这
  “除了苏神之外。”
  “赵昊焕他这边的表现也相当的抢眼,没想到最终能跑出9秒64的成绩啊,之前我还觉得他是不是跑的太差了一点,现在看起来是我想太多了。”
  “显得他跑的不快,原因是因为苏神跑的太快了,其实他这个成绩也相当的好啊。”
  “如果能在平原儘量兑现出来,那是很有机会去爭夺铜牌的。”
  “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即便是有博尔特苏神在,他也有机会去爭取一枚奖牌了,而不是像大邱世锦赛那样,依靠博尔特不在才有机会爭取一枚铜牌。”
  “好,其余的成绩也陆陆续续出来了,让我们看看其余人的成绩如何。”
  电子大屏幕上第3名的成绩闪现了出来。
  毫无疑问。
  张培猛。
  9.78???
  终於。
  张培猛这里也是强势打开9.80!
  三重迭加技术更加完善!
  “三重迭加技术”是张培猛后期技术体系的核心,特指以髖关节为动力轴心,通过三个维度的协同作用实现高效推进的短跑技术模式:
  一是蹬摆动作迭加,即髖部主导下蹬伸与摆动动作的同步发力与能量互补。
  二是能量传导迭加,指核心刚性支撑与下肢肌肉弹性势能的分级释放与迭加增效。
  三是节奏动態迭加,即全程各分段步频与步长的自適应调整及衔接优化。
  对比2013年的莫斯科,张培猛这里的三重迭加技术变化不小。
  比如2013年赛事中,张培猛呈现典型的“高步频、小步长”特徵:步长指数显著低於世锦赛前8名选手。
  即使与身高1.78m的內斯塔·卡特相比仍存在差距。
  苏神实验室生物力学分析显示,张培猛其步长不足源於两个核心问题:
  一是髖关节前送幅度不足,著地瞬间髖部前伸距离比博尔特短4-6cm,导致步长基础受限。
  二是蹬伸阶段摆动腿折迭程度不够,摆动速度滯后於蹬伸速度,未能形成有效的“摆动牵引效应”。
  在这样的因素下,儘管其各分段步频接近决赛前8名选手,但过高的步频消耗了大量额外能量,导致全程能量利用效率偏低。
  【写到这里我希望读者记一下我们域名????????????.??????】
  也就是湖凯跟他说的——
  步长与步频失衡,推进效率受限。
  其次还有蹬摆协同脱节,能量损耗严重。
  要知道短跑推进力的高效输出依赖蹬伸与摆动的精准协同,而2013年的张培猛在此环节存在明显缺陷。
  赛后视频解析显示,其支撑腿蹬伸至最大力量时,摆动腿前摆尚未达到高位,两者发力峰值时间差达0.012秒,远超世界顶级选手0.005秒以內的標准。
  这种脱节导致两方面问题:
  一是蹬伸產生的地面反作用力未能通过摆动动作有效转化为前进动力,约12%的能量因肢体运动不协调而流失。
  二是著地缓衝阶段,由於摆动腿未能及时到位形成平衡支撑,支撑腿需额外承受15%的负荷,加剧了肌肉疲劳。
  其次就是极速问题。
  2013年赛事数据显示,张培猛的最高步频出现於第五分段(约60-70米),且仅能维持一个分段便开始下降,而博尔特等顶级选手可从第6步至第35步维持稳定步频,最后10步步频下降幅度仍控制在合理范围。
  从生物力学视角看,这种衰减源於核心控制不足与能量储备耗尽的双重影响:
  一是高速运行中核心肌群未能形成刚性支撑,骨盆出现0.8°-1.2°的左右晃动,导致送髖轨跡偏移。
  二是前期过度依赖股四头肌发力,臀大肌与膕绳肌的协同参与度低,抗疲劳肌群未充分激活,乳酸堆积速度加快。
  极速维持能力薄弱,后程衰减明显。
  这也是相当严重的弊病。
  如果不將其改过来,想要在合法的成绩下突破9秒80的速度壁垒。
  相当的困难。
  因此最近这两年都一直在进行这个方面的技术攻关。
  好在。
  皇天不负有心人。
  他的团队针对这些弱点进行了重新的解构,然后1对1的进行加强。
  步长与步频失衡,推进效率受限,就採取蹬摆动作迭加:重构步长-步频平衡关係。
  三重迭加技术的首要进步是通过“髖部主导的蹬摆同步”重构了推进模式,有效弥补了步长不足的短板。
  湖凯將该技术將髖关节定位为蹬摆动作的共同轴心。
  实现了“蹬伸发力与摆动发力的峰值迭加”。
  对比莫斯科,这次在青唐城在动作执行上,当支撑腿蹬伸时,臀大肌的收缩与摆动腿膕绳肌的快速折迭同步启动,两者发力峰值时间差缩短至0.03秒以內。
  这种同步性带来两重提升:
  一是髖关节前送幅度从2013年的26°提升至30°,著地瞬间髖部前伸距离增加5-7cm,步长指数提升8%,在维持步频优势的同时实现了步长突破。
  二是摆动腿前摆速度提升12%,形成的惯性力反向牵引支撑腿蹬伸,使蹬伸效率提高10%。
  与2013年“步频代偿步长”的被动模式不同,新技术实现了步长与步频的协同增效,推进效率显著优化。
  蹬摆协同脱节,能量损耗严重,就採取能量传导迭加:构建“核心-髖-下肢”刚性动力链。
  针对2013年能量损耗严重的问题,三重迭加技术通过“核心刚性加固与下肢弹性蓄力的迭加”,构建了高效的能量传导体系。
  该体系的核心是形成“核心-髖部刚性链”,通过腹直肌与竖脊肌的等长收缩,將胸腔与骨盆的相对位移控制在0.1°以內。
  较2013年的1°左右实现了质的飞跃。
  在能量转化过程中,该技术实现了“两级能量迭加”:第一级是下肢肌肉的弹性势能储备,通过著地缓衝阶段膕绳肌的微拉伸,將触地衝击力转化为弹性势能,较2013年提升了25%的势能储备量。
  第二级是核心与髖部的刚性传导,將弹性势能与肌肉主动收缩力通过刚性链直接传递至躯干,避免了能量在传导过程中的分散流失,力传导损耗率从2013年的12%降至4%以下。
  这种能量迭加机制,使张培猛在同等体力消耗下,能获得更高的有效推进力,为后程维持速度奠定基础。
  针对极速问题,採取的方式是——
  节奏动態迭加:实现全程速度的精准调控。
  三重迭加技术通过“分段节奏的动態適配与衔接迭加”,解决了2013年最高步频出现晚、维持时间短的问题。
  湖凯该技术將全程划分为“加速启动段(0-30米)”“极速构建段(30-60米)”“稳態维持段(60-80米)”“衝刺突围段(80-100米)”四个模块。
  每个模块的步频与步长设置形成动態衔接。
  在加速启动段,步频从4.2步/秒逐步提升至4.5步/秒,较2013年启动阶段步频提升5%,实现快速加速。
  极速构建段通过蹬摆迭加技术,在步频稳定於4.6步/秒以上的同时,步长持续增加,最高步频出现时间提前至40-50米,较2013年早约10米。
  稳態维持段藉助能量传导迭加机制,將步频衰减幅度控制在2%以內,维持时间延长至20米,远超2013年的单一分段维持能力。
  衝刺突围段则通过“步频微升+步长稳定”的迭加策略,步频回升至4.5步/秒。
  避免了传统后程的速度骤降。
  这种动態迭加的节奏控制,使全程速度曲线更趋平滑,极速维持能力显著增强。
  这一次的课题,也是湖凯开始单独挑大樑之后的重大课题,也是他亲自操刀的课题。
  虽然依然可以諮询苏圣和兰迪。
  但是更多的方面已经是自己带队入手。
  这其实是必要的事情,因为不管是兰迪还是拉尔夫曼,这两个人未来肯定都是会离开国內的,毕竟他们不是中国人,而且两人年纪越来越大。
  如果不能把国內培养出一批能够本土化自己解决问题的团队和教练。
  那么其实从教练团队上来说,也算是进入了断层。
  最好的办法就是在这几个人都还在的时候。
  传帮带。
  3点结合。
  一点一点培养出自己本土的优秀研教合一的科学性优秀教育。
  否则如果是试试找苏神。
  那样人力是有限的,无法普及到全国。
  所以说,加大本土优秀专业人士的培养,也是重中之重,是另外一条战线。
  湖凯,就是里面最合適,也是最有可能突围出来的人选。
  他的学歷高,现在已经在读博士。
  加入苏神系早。
  对於各种科学核心,知识的掌握和消化也比较深刻。
  因此由他来作为国內教练科学化培训的巔峰一棒,再合適不过。
  又因为是国內团队头一次带这么顶尖的短跑运动员,所以上上下下湖凯团队也是压力山大。
  不知道多少个日日夜夜都在埋头研究。
  甚至不比当运动员的时候轻鬆。
  最终,在湖凯的带领下,张培猛团队做出了从“单一动作优化”到“体系化动力构建”理论。
  他们认为2013年张培猛的技术改进仍停留在单一动作层面,如通过增加步频弥补步长不足、通过强化腿部力量提升蹬伸力等,未能形成系统的动力链解决方案。
  而三重迭加技术的本质是构建了以髖部为核心的“动力生成-传导-调控”体系:
  蹬摆迭加解决了动力生成的效率问题,能量传导迭加解决了动力传递的损耗问题,节奏动態迭加解决了动力输出的调控问题。
  三者相互支撑、协同作用,实现了从“局部优化”到“系统升级”的跨越,契合了现代短跑“以髖为轴、全身协同”的技术发展趋势。
  最终,张培猛完成了突破。
  打开了9秒80的大门。
  再一次站在了9.70+里面。
  有了这个成绩,起码你可以说自己是世界一流运动员了。
  因为巨头之下。
  就是这个成绩。
  包括今年之前的加特林。
  也就是这样了。
  除此之外。
  张培猛自己看著成绩的浮现。
  都忍不住露出了笑容。
  他觉得自己对得起这个成绩。
  这个成绩也是对他这两年努力的最好回报。
  “9.70+!张培猛打开9秒80!”
  “今晚真是惊喜不断!”
  “我国现在拥有了三名9.70+pb的选手了!”
  “对於接力比赛来说!”
  “是一次巨大的助力啊!”
  第四呢。
  第四是劳逸,成绩是9.83。
  劳逸虽然修改了技术残局去繁化简的做法,但到底还是年纪越来越大30岁的他,现在能维持住状態就已经很不错了。
  再想突破。
  恐怕越来越难。
  不过能够维持住这个成绩对於国內的短跑来说就已经是很重要,因为如果是少了一棒……那么在鸟巢面对牙买加队的时候。
  很有可能就会被对方干掉。
  现在全世界都知道接力比赛,最终两个大boss就是中国队对决牙买加队。
  没有別人可以插手。
  美国队。
  也不行。
  上一次虽然贏了牙买加队,但是牙买加队展现出来的成长有目共睹,两年过去有更长的时间给米尔斯做调教……
  鬼知道会不会更强。
  而且即便是上次也是好几个人奇蹟爆种。
  极限发挥。
  甚至是超常发挥。
  才拿下比赛,不然正常情况下在莫斯科其实就已经是落於下风。
  这一点不能被胜利给掩盖。
  起码对於运动员本身来说,对於短跑队来说,对於专业的团队来说。
  不能因为胜利就忘记这些问题。
  否则下一次碰到。
  在国內的鸟巢。
  很可能就会失去胜利的机会。
  那……
  不行。
  因为在国內。
  家门口的比赛拿下一次比在外面拿下好几次都要重要。
  这么说虽然有点夸张,但对於运动员本身来说就是这样,你问所有的运动员他们的奖牌如果换到08,你看他愿不愿意。
  如果在鸟巢展现自己的极致光辉。
  没有哪个运动员会拒绝。
  不然刘祥也不会受伤严重,还想要坚持上场。
  姚铭也不会说出了那一句话,不管脚做几次手术,打几根钢钉,只要保住我的奥运会就行。
  就是家门口大赛的魅力。
  虽然劳逸这边没有太多的进步,但是没有关係,其余三个人有进步就够了。
  劳逸,只要能够稳住自己的基本盘。
  就已经是一个很好的结果。
  毕竟4个人都在不停进步,本身就是一件很夸张的事情。
  这么多年都是这样的,总得停下一些脚步,不可能一直往上走,而且运动员的年纪弧线也不允许。
  第五。
  谢正业。
  他在这里跑出了9秒90。
  看这个情况,如果不是9秒90的速度壁垒拦住了他,很有可能他一口气就要衝到更前面去。
  这个时代的细节,也即便是在原本的时间线上,那都是锐气十足,意气风发。
  毕竟他在国內,这个时候的外號可叫做……
  纪录王。
  这段时间破纪录可是如履平地。
  更不要说在这个时间线上。
  谢正业不仅200米追平了苏神创造的19秒65的亚洲纪录,100米更是衝到了9秒90上。如果能够再进一步,在这个时间线上它很有可能达到9.80+的水平。
  甚至极致巔峰的时候更高一些,也不是不可能。
  一个健康的他,一个没有受过致命伤的他。
  一个潜力从小就被苏神科学开发了他。
  对得起这个称號。
  而且因为一直在贏,一直在进步,不断的成长,从没有停下过脚步,谢正业在这个时间线上的锐气……
  简直是原本时间线上的不知道多少倍。
  都说少年意气是不可再生之物。
  磨去一点就会少一点。
  把现在的谢正业。
  就是……
  一点都没有少。
  甚至越来越多。
  还没有达到自己的制高点。
  第六梁佳宏。
  9.99。
  第七许州正……
  9.99!
  许州正看到这个成绩之后,立刻从原地就跳了起来,不断的挥拳大火。
  虽然这个成绩是藉助了风速。
  藉助了山地。
  可以说是buff拉满。
  但是。
  不管你拿多少buff,你能不能突破这个极限是个问题。
  如果不能打开速度的屏障。
  那么10秒的大关就会把你卡的死死。
  给你多高的buff你都过不去。
  利用这些优势去衝击极限点,让自己的身体去適应自己的极限点……
  才是现在苏神最想让大家得到的优势。
  而不是像隔壁小日子一样。
  什么时候都拿著大风的成绩去冲。
  看起来光鲜亮丽。
  结果一上大赛就是各种拉胯。
  掉几个档次都是正常的。
  掉0.1都是优秀髮挥。
  国內从来就没有出现过这样的情况。
  以前没有。
  以后也不会有。
  只有周兵成绩是10.05。
  不过他只跑200米,100米通常都是用来作为200米的辅助手段。
  能跑出这样的成绩,他其实也是很开心的,因为他的最终目的其实已经达到了。
  那就是突破20秒。
  而这一点他早就已经做到了。
  所以100米上他没有那么多的执念。
  反而是做的驾轻就熟。
  做的轻车熟路。
  做的轻装上阵。
  稳中有进。
  最终成绩出来,多少人惊讶。
  即便是杨剑,都忍不住夸个不停:
  “只有一个选手,没有打开10秒。”
  “七个破十者的选手。”
  “李指导,你看到了吗?”
  “七个破十选手啊。”
  “李指导?”
  李韜早就不知道什么时候。
  看到电子大屏幕上的成绩。
  眼眶早就渐渐模糊。
  他的师傅当年心心念念想要看到却看不到的场景。
  没想到自己这一代就看见了。
  没想到就过了几十年。
  自己就见到了。
  几乎全员十秒。
  就问这个阵容。
  这个水平。
  能否硬刚阿美丽卡?
  能否硬刚牙买加?
  答案。
  早已经不言而喻。
  都写在青唐城的屏幕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