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64章 正式上工 亲自动手
作者:盛木在林      更新:2025-11-22 08:04      字数:4698
  第764章 正式上工 亲自动手
  次日。
  轧钢厂。
  技术科的凌工程师终於开完冶金部的会,总算是回来了。
  这位四十多岁、戴著厚厚眼镜、不苟言笑的工程师凌正则,是技术科的骨干之一。
  他一回来,就听科里的同事提起了新来了一个夜大学生,特別是他那份亮眼的毕业成绩单,两门皆在90分以上。
  “哦?成绩这么好?是谁啊?介绍介绍。”凌工推了推眼镜,镜片后的眼睛里闪过一丝惊讶和兴趣。
  “走,我带你认识认识。”王主任笑著带著他去见人。
  两人走到李开朗的工位前。
  李开朗正埋头看著一份设备图纸,听到动静抬头:“王主任。”
  “这位就是李开朗同志,小李,这是凌工,你刚来的时候,我给你提过他。”
  “凌工。”
  “你好,听说王主任说起你,你成绩不错?”凌工点点头,声音平淡但带著审视。
  “是。”李开朗点点头。
  见他这么谦虚,没什么解释,好感有了几分。
  “两门成绩都在90分,很不错啊,对了你学哪门技能?”
  “钳工。”李开朗应道。
  一进到机械系,大家要么本身会的技术,要么不会的都会选一门技术学习,钳工、锻工、铆工.
  哪怕是俞杏梅、齐梦如也会一手钳工技。
  “钳工?”凌工眼神微动,“具体到什么程度?”
  这里问的自然是工级。
  “老师说我有个五级程度。”李开朗稍稍谦虚了一下。
  凌工眉毛一挑,有些许惊讶李开朗年纪轻轻,就有这程度。
  比科里好些个工作了好几年的大学生都不低。
  目光在李开朗脸上停留了几秒,似乎在判断他的话有几分可信。
  一个刚毕业的大学生,理论成绩好可以理解,但动手能力
  工程师之所以在厂里地位崇高、备受重视,除了能设计图纸、解决技术难题。
  还有一个重要原因就是他们本身拥有极强的动手能力!
  他们是复合型人才!
  一个连自己设计的图纸都看不懂、或者无法指导工人正確加工的工程师,是纸上谈兵。
  这类人的尽头就是低级工程师,俞杏梅、齐梦如这类人到头就是这,除非做出其他巨大贡献。
  而高级工程师的技术水平,往往不逊色於顶尖的八级技工,甚至在复杂系统的整合和疑难问题解决上更胜一筹。
  这也是为什么工程师能拿到那份高工资的原因,论高度与实践能力的完美结合。
  易中海为什么能在厂里有不小的话语权,也是因为高级工程师走了,他是动手能力最强的那个,不可替代。
  “纸上得来终觉浅。”凌工忽然开口,语气听不出喜怒,“跟我来一下。”
  他带著李开朗径直走向技术科旁边的一个小型实验车间。
  这里摆放著一些常用的工具机设备和一些加工用的毛坯料、量具。
  凌工先走到角落的柜子,从里面抽出一份图纸。
  那是一张相对复杂的组合件装配图,上面还包含几个需要现场加工配合的零件。
  要说难度,也差不多有六级,跟李开朗的工级差不多。
  他把图纸递给李开朗:“看看这个,能看懂吗?需要加工什么?”
  李开朗接过来,迅速扫视了几眼,心中已经有了数。
  图纸上的几个小零件需要钳工结合车工进行加工,精度要求不低。
  “看懂了,凌工,需要加工这几个配合件.”李开朗指著图纸上的几个位置,准確地报出了关键信息。
  凌工点点头,指著材料架上的眾多材料。
  “嗯,给你一个小时,你试著把这几个件按图纸要求做出来,不要求都做出来,但要做好,工具自己选。”
  他的话语很简单,但眼神里的考较意味非常明显。
  他要亲眼看看这个理论尖子的手上功夫到底怎么样。
  “好的,凌工。”
  李开朗没有多话,放下图纸,麻利地挽起袖子,露出结实的小臂。
  他走到工具柜前,一一挑选要用的工具和材料。
  隨手拿起一块钢料,没有马上动手,而是再次仔细核对图纸尺寸和公差要求,然后在料上熟练、准確地划出加工线。
  接著,他稳稳地夹持好工件,拿起锯弓,沿著划线乾脆利落地將多余部分锯掉。
  锯条运行平稳,切面平直,显示出良好的基本功。
  接下来是銼削平面和角度面。
  李开朗的姿势很標准,身体重心稳定,手臂发力均匀。
  时间还不到一个小时。
  李开朗將加工好的几个零件仔细清理乾净,按照装配图的要求现场进行了组装调试。
  只听“咔噠”几声轻响,几个零件严丝合缝地组合在了一起,配合顺畅,没有半点阻滯或鬆动。
  他拿起塞尺检查配合间隙,完全符合公差要求。
  “凌工,做好了。您看看。”
  李开朗將组装好的部件递过去,语气平静。
  凌工一直站在旁边仔细观察著整个过程,脸上那副严肃的表情早已消失不见。
  取而代之的是难以掩饰的欣赏和一丝惊讶。
  李开朗做的每一个步骤,宛如教科书一般,没有一点儿出错。
  单单就这,就能看出李开朗的功夫不低。
  但最终如何,还得看成品。
  他接过部件,仔细检查每一个加工面,测量关键尺寸,测试配合情况。
  越看,眼中的光芒越亮。
  “好!很好!”凌工终於忍不住开口称讚,声音里带著由衷的讚许,“这銼削的平面度,这光洁度!嘖!”
  “小李啊,你这手上功夫,五级钳工应该是板上钉钉了,甚至摸到六级的边了,真不像刚出校门的学生!”
  他毫不吝嗇地给出了极高的评价。
  李开朗谦逊地笑了笑:“凌工过奖了。跟厂里的老师傅们比,还差得远。”
  关於李开朗能做出八级工的事,杨厂长依旧没跟他们提及。
  就怕树大招风,影响了在科里的关係可就不好。
  “难得啊!成绩好,动手能力还这么强!”
  凌工满意地点点头,对李开朗的印象大为改观,甚至可以说是刮目相看。
  他放下工件,语气变得亲切了许多:“这几天在科里都干点啥了?光看资料?”
  “是的,凌工。一直在熟悉科里的一些通用技术规范、设备档案和过往的技改项目资料。”
  “嗯,光看不行,纸上谈兵。”凌工大手一挥。
  “成!打今儿起,你別老坐那儿看资料了,跟著我做事吧!”
  他顿了一下:“正巧,我手里就有一摊子事,非得有人搭把手不可。”
  “你理论扎实,动手能力也够看,正好能帮上忙。”
  “一会我把工具机图纸你先看看,熟悉一下结构,一会跟我去看看。”
  “是!凌工!”李开朗眼睛一亮,立刻应道。
  终於不用再只是枯燥地看资料了!
  能参与到实际项目中,直接面对真实的技术问题,这才是他来技术科的目的。
  打这一天起,李开朗在技术科的日子,才算是真正步入了正轨,不再是那个坐在角落安静看书的“实习生”。
  两人一前一后回到技术科。
  王主任远远看见,眼神里带著询问。
  凌工冲他微微頷首,算是给了个肯定的信號。
  王主任瞭然,笑著点点头,继续忙自己的事去了。
  不一会,就有人把图纸送到李开朗手里。
  凌工在自己的办公桌前坐下,从抽屉里拿出几卷厚重的蓝图和一迭装订好的技术说明。
  “喏,先看看这个。”他將图纸和资料推到李开朗面前。
  “这是厂里三年前从苏联引进的那几台车床的图纸和部分技术手册,都翻译好了,咱们手上的这份,是其中一台。”
  李开朗小心翼翼地接过。
  他认得这型號,在夜大学习时,老师严万彬曾重点提过这批苏联援助的设备,算是厂里的宝贝,性能比国產老型號强不少,但也更精密,维护保养要求更高。
  “这台床子,”凌工点了点图纸封面上的设备编號。
  “最近一个月,加工精度开始不稳定,尺寸飘得厉害。”
  “操作工反应过几次,科里的老张他们也上去查过几次,换了不少东西,把能想到的都捣鼓了,但问题还是没彻底解决,时好时坏,影响不小。”
  凌工的语气平淡,但李开朗能听出其中的压力。
  “张技术员也找不出具体原因?”
  这老张可是几个资深技术员之一。
  “老张经验是丰富,但这批设备有点新,有些结构他们也没吃透,能出现问题的地方有很多。”
  凌工拿起桌上的搪瓷缸喝了一口水。
  “我的任务,就是找出问题的『病根』,拿出解决方案。正好,你来了,搭把手,咱们一起把它『揪』出来!”
  李开朗心中瞭然,立刻进入状態,“好!凌工,我先熟悉图纸。”
  凌工挥挥手。
  回到自己的工位,立马开始查看。
  他的阅读速度很快,但並非走马观,脑中如同在构建一个精密的3d模型,將图纸上的线条转化为立体形状。
  遇到关键结构或尺寸,他会停下来,用铅笔在旁边的空白纸上记下要点或画个简图,眉头时而微蹙,时而舒展。
  凌工也没閒著,在整理其他资料,偶尔去看李开朗。
  约莫过了一个多小时,凌工来找他:“看完了?感觉怎么样?”
  “结构很精密。”李开朗评价道,“不过,凌工,有几个地方有点疑问。”
  “哦?说说看。”凌工放下手中的资料,身体微微前倾,来了兴趣。
  这么快就有发现?
  “第一点,是关於传动轴的轴向定位.”边说,边在自己的笔记本上画简图。
  “第二点,是关於润滑问题。”他翻到润滑管路图,“主轴箱內部齿轮採用的是飞溅润滑”
  “我看到最后一次加油记录,如果工人错误的加注了粘度过高或润滑性能不匹配的油脂,可能会影响关键部位的油膜形成和散热,加剧磨损,同样可能导致精度波动。”
  凌工脸色有点难看,“加错油?这简直是胡闹!我这就去查!”
  他意识到这可能是个低级错误导致的严重问题,立刻风风火火去车间。
  半小时后,凌工回来了,脸色缓和了不少,但带著一丝无奈和怒气。
  “核实了,是上个月维修时,负责加油的工人图方便,看现场有那种通用的润滑脂,就给补了点,以为是通用的!”
  “我已经让老张立刻把油箱里的油全放掉,彻底清洗油箱和管路,重新加注规定的油了。”
  “这简直是低级错误害死人!”凌工揉了揉眉心,然后看向李开朗,目光复杂。
  “小李,你这份观察力和心思的縝密,真是难得,图纸和现场结合得很好!这个点抓得准!”
  “凌工您过奖了,我也是碰巧看到了点检卡。”李开朗谦虚道。
  “別谦虚,发现问题就是本事。”凌工摆摆手,“你刚才说的第一点,关於传动轴的问题,我认为可能性很大。”
  “加错油可能是导致近期磨损加剧、问题更频繁的诱因,但深层的不稳定因素可能还是在这个装配精度上。”
  “光换油可能治標不治本,咱们现在就去车间,重点排查这根轴!”
  说到这,凌工拍了拍自己的脑袋,之前走的时候,还忘了把李开朗叫上一起。
  现在还得跑一趟。
  没多久,两人来到机加工车间。
  那台有问题的车床已经停机,旁边站著张技术员和几个工人,脸上带著些忐忑和期待。
  他们显然已经知道加错油的事,正等著技术科来“会诊”。
  “凌工,,油已经换好了,管路也清洗过了。你看看”老张搓著手,有些不好意思。
  几个工人更加不好意思,低著头不敢看,因为自己的一时失误险些酿成大祸。
  凌工点点头:“老张,辛苦。油的问题解决了,现在咱们重点查主轴箱的传动。”
  他看向李开朗,“小李,你来说说你的想法?怎么查?”
  李开朗知道这是凌工在考校自己如何在现场应用理论。
  他定了定神,走到工具机旁。
  顿时,眼前浮现维修面板,將这台工具机的所有问题都列了出来。
  【车床主轴箱传动轴,因轴向定位装配精度导致加工精度不稳定,尺寸飘移。】
  【1.选用原厂原件的零部件代替,进行整体更换。】
  【2.製作所需零部件,进行替代修復,注意,因非原部件,尺寸匹配和材料性能可能不足,损坏的机率提升】
  【3.纠正辅助错误並进行局部调整,无需更换核心部件。】
  这还用找?
  不过,还是得装装样子,一眼就看出毛病,不得怀疑是他干的事。
  有面板给出的结果,直接用结果推到过程、原因,轻而易举。
  “张技术员,麻烦您,第一步,我们需要拆下主轴箱侧面的防护盖板。”
  盖板很快被卸下,露出了內部复杂的齿轮传动系统。
  “第二步”
  没多久,问题就被找出来。
  凌工还想再考究一下李开朗维修能力,让他亲自动手试著修一修。
  “不要怕做错,这里有我在。”
  有凌工这一句话,再加上自己有八级钳工技伴身,还有维修面板给出的结果,又有何惧?
  没多久,工具机就被修好。
  “好!非常好!”凌工用力拍了拍李开朗的肩膀,脸上露出了毫不掩饰的、极为灿烂的笑容。
  “小李啊小李!你这脑袋瓜子,你这双手!绝了!不仅能找出问题,还能解决问题!好!人才!真是人才!”
  一时间,凌工都庆幸李开朗来了轧钢厂,来了技术科。
  一旁的张技术员和工人们也纷纷投来敬佩的目光。
  一个刚来的大学生,第一天跟凌工干活,就解决了连老师傅们都头疼的难题,这本事可太硬了!
  李开朗擦了擦汗,谦虚道:“哪里哪里,都是凌工给我兜底,这才给了我底气。”
  “少谦虚!该表扬就得表扬!”凌工一挥手,兴致高昂,带著李开朗回去。
  “得好好跟老王说道说道。”
  临走前,也不忘嘱咐工人几句不要再做倒错油的事,这才安心离开。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