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59章 道 武 体 用
作者:安之老贼      更新:2024-11-17 11:19      字数:4842
  第59章 道 武 体 用
  这是小人得志便猖狂吗?
  了解原委也好,不了解原委也罢,在场的没有几个人会这么认为。
  绝大多数人只会唾弃被打倒在地的老油子和陈路回,骂一声“活该”,然后对陶铁竖个大拇指,赞一句“好手段”。
  明眼人谁看不出来,陶铁过去七天的作为就是在有意纵容,打窝钓鱼,寻机立威?
  甲班一队队长霍晓辰与二队队长黎青同样不服气陶铁这个幸进的副班头。
  可人家是怎么做的?
  一个作壁上观,不出头,一个闷头做自己的事,不在意。
  既不向陶铁靠拢,但也不对着干。
  发现事情不对劲的苗头以后,立即用各自的方式表明自己的无害立场。
  也就一个与副都管伍昆仑一般,来自四明府府城,在留仙县毫无根基的四队队长齐元和尚积极靠拢陶铁。
  几次三番表露心迹,明着站队。
  那个骂出“软蛋”的老油子也就罢了,脑子不灵醒。
  陈路回不知为何会这么傻,都已经坐上小队长的位子了,还用这种上不得台面的小手段,闷头去撞铁板。
  这下好了,鼻子撞塌了吧!
  陈路回心里有苦说不出。
  如果有的选,他也不想这么傻。
  可惜他没得选!
  只能自取其辱,先遭一剑秒杀,再被践踏羞辱,心气彻底散了,不愿再做挣扎。
  直接躺平,任由摆弄。
  这反而让陶铁有些索然无味,没有继续折辱下去,抬起了右脚,放过陈路回。
  “那个谁……”
  陶铁招了招手,冲还有些鼻青脸肿的谭晋玄喊道,“谭晋玄,你把他们两个送到法曹去,就说这两人目无尊卑,出言侮辱上官。我的意思是,哪怕不能直接辞退,永不录用,也要剥夺这两人的正式编制,腾给知礼上进的人。”
  一边说着话,陶铁也一边抬起左脚。
  只是吧,抬起的过程中不小心滑了一下,把那个骂人的老油子胸膛踩塌下去了,踩断了胸骨和几根肋骨。
  没有伤着内脏就是了。
  伤势并不严重,将养个一些时间就能恢复。
  “原来我是那个谁!”
  谭晋玄无声嘀咕一句,很想捂脸,最终忍住了这种冲动,应声上前,拎起那个老油子和陈路回,往法曹的值房走去。
  不过书生嘛,就算讲究君子六艺,要学射与御,臂力终归比不上武修。
  一手拎一个人,对谭晋玄的负荷还是大了一些。
  被拎着的人难免有些磕碰,撞到路上的石头或者房屋的门槛什么的。
  真是抱歉啊!
  伴随着哐、哐、砰、砰的背景音,陶铁保持着脸上的斯文笑容,语带歉意对莫雨晗和青云道长说道:“甲班内部闹了些龃龉,让两位副班头见笑了。”
  随即,陶铁转身,冲着甲班余下三十四名正式巡查使挥了挥手:“散了,散了,在这里扎堆作甚?有碍观瞻。”
  话音落下,陶铁率先离开。
  不去管先前那一幕会造成怎样的影响。
  此时正是傍晚,下值的时间点,刚刚结束晚会。
  这是仙神司总司定下的规矩,各级分司在每天下值之前要开个晚会,召集职员碰一碰面。
  若无特殊理由,所有正式编制人员必须出席。
  都管黄君实不喜欢形式主义和官僚作风。
  上有所好,下必从之。
  留仙县仙神司的晚会也就十分简短。
  有事说事,说完就散。
  无事绝不硬耗时间。
  陶铁正是趁着晚会结束,都管、三位副都管已经走了,三曹先走一步,而三班巡查使刚刚有离开动作的时候,当众出手教训的那个老油子和陈路回。
  法曹的人此时尚未走远,听到动静,还驻足全程旁观。
  陶铁那句“哪怕不能直接辞退,永不录用,也要剥夺这两人的正式编制”的话,就是说给法曹主吏听的。
  既然已经狐假虎威了,那就狐假虎威到底!
  离了仙神司衙门,终于找到好机会,在甲班内部立了次威,今后可以安心做事、修行,不怎么需要勾心斗角的陶铁不禁心情大好,迤迤然回到自己位于西城区的府邸。
  这是一栋三进四合院,是楚明图及他的几个兄弟联手送上的贺礼。
  以恭贺陶铁担任留仙县仙神司甲班巡查使副班头的名义。
  陶铁收下了这栋四合院,但不是白拿,而是按照市价足额买了下来。
  接受商行的挂靠是一回事,收受贺礼又是另一回事。
  同样是收钱,
  前者付出了自己的名头,还可能要出力,属于劳动所得;
  后者可就有些接近贿赂的性质了,陶铁可不敢就那么心安理得收下。
  四合院离仙神司衙门不远。
  楚明图好几年前就购入了手中,却一直顾忌着身份不够匹配,没敢住进来。
  只是定期派人打扫卫生,整修养护。
  陶铁买下这栋四合院六天了,从没在这里歇夜。
  住在这里的,其实只有杜伯。
  “老爷回来了。”
  身着管家经典打扮的杜伯迎了上来,热情招呼。
  经过楚明图这几天的突击培训,尽管杜伯整个人的气质、动作、神情、说话方式,仍带着浓浓的山野猎户的感觉,但总算有了点管家应有的样子。
  “嗯。”
  陶铁淡淡应了声,给出一个眼神。
  杜伯会意,脸上闪过一丝喜色,忙不迭跟着陶铁从倒坐房穿过前院和正院,来到后院。
  这里有个小型但器械较为齐全的演武场。
  很多时候,人与人之间打交道,不必把话说得太明白,各自心领神会就好。
  从自己养了一段时间的金丝猴露露显出八仙山山鬼的真面目开始,杜伯就知道,自己等了大半辈子的人生转机终于来了。
  楚明图的主动找上门,与陶先生当真收下他做管家两件事,更让杜伯明白,抓住这次转机,或许就能让他大半辈子的不甘与意难平消去。
  苦心人,天不负!
  果然,住进这栋四合院的第二天开始,陶先生,哦不,是陶老爷每天都会抽出一些时间,来教他习武!
  不是随意丢了本功法谱子的那种敷衍,而是从武道的基础一点一滴详细讲解的那种教导!
  多少人梦寐以求但往往求而不得的一对一私教!
  楚明图说的对,杜伯就是一个骨子里不甘庸庸碌碌一辈子的人。
  现在好不容易有了一次改变人生、不再平庸的机会,杜伯当然要紧紧抓住。
  所以杜伯学得很认真。
  哪怕听不懂,也要认真听。
  能不能理解暂时不重要,记不记得住才重要!
  杜伯发了狠,就算死记硬背也要记住!
  有志者,事竟成!
  杜伯相信,自己终能有所成。
  而若是当真能够学武有成,陶老爷无异于恩同再造。
  以后只要老爷有所需求,此恩一定要报。
  不过杜伯心底里并不认为能凭自己就把恩报了。
  按照他以前从某个寺庙某个和尚那里听来的说法,这桩因果,怕是还要落在山鬼身上!
  杜伯心里其实清楚,对陶老爷而言,他并不重要。
  重要的始终是山鬼!不过重不重要有什么关系呢?
  耽搁习武吗?
  不耽搁!
  “站桩吧。”
  来到后院小型演武场,陶铁开门见山,直接“下令”。
  杜伯立即“得令”而行,拉开架子,从无极式开始,经太极式、两仪式至四象式,站起了三体式桩功。
  陶铁绕着杜伯走了一圈,从各个角度细心观察了一番,满意地点点头。
  虽然还有些瑕疵,但是杜伯确实用了心,桩功已经有模有样了。
  继续保持这个势头进步两个月到三个月的时间,形意拳或许就能入门。
  这个判断不禁让陶铁陷入思索之中。
  意外发现《形意拳》对鼻、舌、唇对应的肉身神通挖掘效果显著以后,陶铁在修行上关于道、武双修方面产生了一些疑惑。
  这几天,他一边忙着仙神司的工作,一边教导杜伯形意拳,同时也在一边思考这些疑惑,翻阅资料,寻求答案。
  对杜伯习武进度的判断,让陶铁在这些疑惑的思考上,有了一些启发。
  陶铁此时的思索,正是在尝试抓住这些启发,获得一些结果。
  众所周知,人族的主流超凡修行道途有五个,儒、武、道、释、巫。
  在大庸太祖横空“出道”,终结上一轮大劫之世,开辟大庸天朝之前,排名顺序其实是道、释、巫、武、儒。
  为何会有这个变化?
  原因很简单。
  因为丹鼎派大力发展起来之前的道家修行看重灵根,释家修行看重灵性,巫的修行需要有神祇或仙家愿意接受供奉。
  灵根也好,灵性也罢,抑或是神祇与仙家的供奉,都是天堑一般凡俗难以逾越的门槛。
  有就是有,没有就是没有。
  儒与武两家不同于道、释、巫三家,祂们的修行,虽有门槛,但是极低。
  更易入门,更能普及!
  故而,自太祖开始,大庸天朝历代皇帝都崇儒布武,以儒为尊,天下布武,硬生生将儒家与武家发展鼎盛,推到了道、释、巫的“头顶”。
  时代的潮流滚滚而至。
  道家与释家的先贤们自不会任由自家传承被时代大势抛弃。
  明知无法对抗时代大势,那就不去对抗,而是去顺应,去革故鼎新,去积极应变。
  既然天朝崇儒布武,道家与释家便发挥“特长”,向儒与武学习,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释家且先不提。
  道家内部本就有深厚历史底蕴的丹鼎派自此迎来了莫大机遇,迅速壮大起来。
  特别是借鉴了许多外丹道思想的内丹道体系。
  以武入道的“百日筑基”便是内丹道体系发展变革中堪称最丰盛的一个成果!
  展开详述这个成果为何堪称最丰盛之前,必须先深入且明确地了解两个极易混淆、现在已经混淆的概念:
  “境界”与“修为”。
  在大庸太祖划定九品制之前,其实通行的是“境界”与“道行”两个概念。
  在大庸太祖划定九品制之后,“道行”提及的越来越少,随着时间的推移,被“修为”这个太祖为九品制而生造出来的概念几近彻底取代。
  所谓境界,乃是修行的次第水平,以“质”来区分,用“量”来衡度。
  所谓修为,看似高大上,其实生造之初单纯是指法力/真气的多与寡,从“量”上划分出九品至一品的等级。
  所以,几品境界的说法从来就是错的。
  正确的说法是几品修为!
  比如陶铁现在,便是拥有八品上修为所对应的法力数量的修士。
  若是用传统的“境界”,该怎么描述陶铁的修行进度呢?
  在传统中,儒、武、道、释、巫皆分为五个境界。
  在儒,是“人有五仪,有庸人、有士子、有君子、有贤人、有圣人”的庸人、士子、君子、贤人、圣人。
  在武,则是力士、武夫、豪侠、宗师、绝顶。
  在道,则是“筑基”道童、“炼精化气”道士、“炼气化神”道长、“炼神返虚”真人、“炼虚合道”真君。
  在释,则是沙弥/沙弥尼,比丘/比丘尼,自觉/正觉/罗汉,自觉、觉满/正等正觉/菩萨,自觉、觉他、觉行圆满/无上正等正觉/佛。
  在巫,则是助祭、司祭、主祭、宗祭、总祭。
  所以按照传统的“境界”划分,陶铁现在是个炼精化气的“道士”。
  明了“境界”与“修为”的概念以后,会发现儒、武、道、释、巫五家,其实从来对等。
  武的修行初始境界:力士,对等,道的修行初始境界:“筑基”道童。
  有灵根者修道,
  若是走符箓派的路子,其道童“筑基”是从以灵根初受「太上三五都功经箓」开始,次第修行,升授「正一盟威经箓」,加授「上清五雷经箓」,加升「上清三洞五雷经箓」,再升「上清大洞经箓」,登真升仙;
  若是走丹鼎派/内丹道的路子,其道童“筑基”是从以灵根「得窍」开始,次第修行,采药炼己,和合五气,取坎填离,炼神还虚,复归无极。
  无灵根者,按原先之理而言,无法修道。
  但是道家丹鼎派/内丹道的“骚”操作来了。
  先贤们心想,有灵根者内丹道“筑基”,是以灵根「得窍」。
  所谓“窍”,指的是玄关一窍,即先天祖窍,人人都有。
  有灵根的“贤哲”先天启之,无灵根的“愚迷”先天闭之。
  既如此,创出一个可以让无灵根的“愚迷”开启玄关一窍的法子,不就能“筑基”入道了吗?
  而内丹道修行,需要玄关一窍开启的原因,是丹道以精水、神火、意土三者为无上之宝,以神火为用,意土为体,精水为基。
  粗暴翻译,就是用神火烧炼意土盛的精水,而成金丹。
  陶铁将之戏称为“烧开水”以自娱。
  从这个角度出发,内丹道先贤们稍加琢磨,就触类旁通,搞出了以武入道、百日筑基的路子。
  实则就是把有灵根者「得窍」筑基的法子简化,再加上一个前缀的导引开窍部分。
  毕竟武的修行初始境界:力士,是按照皮肉、筋骨、血髓、脏腑的顺序锤炼身体,
  将凡俗愚迷无灵根如同泥沙的肉身,锤炼成钢筋铁骨混凝土!
  既然如同泥沙的肉身能锤炼成混泥土,当然也可清洗淘汰,捶打排气,捏成底、腹无漏,从口注水,可以烧开的紫砂壶。
  如此,其实已经背离了武的初衷,走上了“岔路”。
  一个粗暴,一个精巧。
  一个结实,一个弱脆。
  “所以……”
  思索到这里,陶铁终于弄明白,为何有太多太多像杜伯这样不甘于平庸的人,既没能成为儒、道、释、巫修行者,也没有走上武的路。
  因为他们本身无灵根,又在身体最具可塑性的年轻时期,走了精巧、弱脆的以武入道、百日筑基的“岔路”。
  结果没能成功开窍不说,还把自己的身体弄得软不拉几,错过了粗暴锤成钢筋铁骨混凝土的最佳时机。
  以武入道不成,再想掉过头来正经习武,可就真是错过这村就没这店了。
  不但不能锤炼成钢筋铁骨混凝土,还很容易就把自己的身体给锤碎咯!
  所谓高不成、低不就,不上不下,就是如此。
  而杜伯现在又重新有了习武有成的机会,则是另一种情况。
  这种情况,叫作天降机缘!
  能够豢养具有神祇本质的山鬼的法子,岂是无用之物?
  抱歉!
  这一章展开了部分修行体系设定,啰嗦了些,枯燥了些。
  东拼西凑,胡说八道。
  牵强附会,殊为可笑。
  诸位大佬,莫要计较!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