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5.第245章 孤承认你们赢了
作者:澔渺      更新:2024-11-16 09:59      字数:4345
  第245章 孤承认你们赢了
  来了!
  终于来了!
  众人精神一震,世家的反击开始了。
  李承乾笑盈盈的看着卢辉,而后又看了看崔君肃二人,淡然一笑:“二位,你们觉得这些学生,能否比得过孔氏教导出来的学生?”
  崔君肃二人摇了摇头,“草民不知。”
  李承乾:“诸位大人意下如何?”
  “全凭太子做主。”
  不少大臣相继开口。
  李承乾目光在高士廉三人身上略过,他们仍就是笑盈盈的看着自己。
  似乎,很期待自己解决好此事。
  李承乾沉吟道:“孔氏教导的学生,如今在什么地方?”
  卢辉:“就在皇宫外。”
  准备的很充分啊。
  李承乾笑了笑,“既然如此,那我们便见一见这些学生吧。”
  说完,李承乾目光转向一旁的太监,太监会意的点点头,快步跑了出去。
  不过一炷香的时间,十名学生跟在孔邵新的身后,大步走了进来。
  “草民孔邵新,参见太子殿下。”
  李承乾挥了挥手,“免礼,起身。”
  “谢太子殿下。”
  孔邵新道谢起身,目光扫过了一旁的崔君肃二人。
  李承乾缓声道:“听卢大人说,这些学生都是你们孔氏教导出来的优秀子弟?”
  孔邵新:“确实如此,除了这十人外,还有百余人在客栈那边。”
  李承乾笑了笑,目光扫过孔邵新带来的十名学生。
  相对与崔君肃他们带来的十名学生,这十个学生的仪态却是好了不少。
  在面对众多大臣,以及他的打量,并没有多少的畏惧,反而有些跃跃欲试之感。
  果然是一批天才之子。
  “他们学习了那些课业?”
  “回太子,启蒙的三百千,尽皆已经熟记于心,一些儒家经典,也略有所得。”
  孔邵新一脸笑容的介绍着,言语中充满了浓浓的自信,“其中,诗经,孝经,论语他们都学习了一些。”
  听孔邵新这么说,众多大臣看向他带来的学生,目光不由的发生了些许的变化。
  不仅已经启蒙了,就连一些儒家经典,都可以拿出来考教,可见这些学生的课业,已经远远的超过了崔君肃教导的学生了。
  李承乾:“既然如此的话,那谁愿意考教他们一番?”
  “殿下,臣想试试。”
  这时,岑文本笑着走了出来。
  见状,李承乾笑着点头道,“那就劳烦岑大人了,不要吓唬到了他们。”
  “是。”
  岑文本点点头,笑着看向孔邵新带来的学生们,开口说道:“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此句作何解释?”
  孔邵新侧身看去,一名学生道:“别人的言行举止,必定有值得我学习的地方。选择别人好的学习,看到别人缺点,反省自身有没有同样的缺点,如果有,加以改正。”
  孔邵新嘴角扬起了一丝弧度,对这名学生的回答极为满意。
  当他目光转向李承乾的时候,却发现李承乾连连点头,似乎对这样的回答,也很认可?
  孔邵新心中有些疑虑了。
  岑文本继续道:“道千乘之国,敬事而信,节用而爱人,使民以时。”
  又有一名学生回答道:“治理拥有千辆兵车的诸侯国,就应当严肃认真,恭恭敬敬的对待自己所从事的工作,讲求信用,而不欺愚百姓,节省开支,不奢侈浪费,正确的使用官吏,役使老百姓应该在农闲时间。”
  “君子不重则不威,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过则勿惮改。”
  “君子,不庄重就没有威严,学习可以使人不闭塞,要以忠信为主,不要同与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过错,就不要怕改正。”
  一问一答,听得朝中大臣们,纷纷笑着点头。
  不得不说。
  在论语这一块,这些学生们的应对十分得当。
  岑文本话锋一转:“君子之事孝亲,故忠可移于君,事兄悌,故顺可移于长,居家理,故治可移于官,是以形成于内,而名立于后世矣。”
  论语骤然跳到了孝经内容上,十名学生也是沉寂了片刻。
  一名学生沉声道:“君子侍奉父母亲能尽孝,所以能把对父母的孝心移作对国君的忠心,奉事兄长能尽敬,所以能把这种尽敬之心移作对前辈的敬顺,在家里能处理好家务,所以会把理家的道理移于做官治理国家,所以说,能够在家中尽孝悌之道,治理好家政的人,其名声也就会显扬于后世。”
  啪啪。
  岑文本拍手称赞,“说的好,尔等所学确实惊人。”
  “太子殿下,臣已经考教完了。”
  李承乾看了他一眼,笑着点点头,沉声道:“方才岑大人已经考教了这些学生,诸位以为如何?”
  “妙不可言。”
  “确实是读书的种子。”
  “臣如他们这般年纪,尚且还无法背诵三百千呢……”
  众人纷纷交口称赞。
  李承乾笑着点头:“不错,能在这般年纪,拥有这等学识,确实是不可估算。”
  “孔邵新,你们当真是教导出了一批奇才。”
  孔邵新:“太子廖赞了,治学教学,一向是我孔氏之基,如他们这般学生,还有许多。”
  李承乾笑了笑,目光转向了崔君肃二人,“你们觉得,孔邵新他们教导的这些学生如何?可敢当面比一比?”
  崔君肃坦然道:“回太子殿下,草民教导的这些学生,多是以三百千为主,虽能识文断字,但对于孝经论语等,尚且未曾学习,无法与之相比。”
  在孔邵新带人入宫之前,他就已经说了启蒙计划的优缺点,以及这些学生的能力。
  如今在看到孔邵新带来的这些学生们,一个个的出口成章,崔君肃自然没有必要为其争论。
  李承乾点点头,“确实如此,只可惜,他们只是学习了基础,若是启蒙计划得以推广的话,相信未来定然会有更多的书生,成为我大唐的栋梁之才!”
  闻言。
  众人不由的皱起了眉头。
  太子这话是什么意思?
  孔邵新拱手道:“启禀太子殿下,启蒙计划虽然可以让这些学生在半年的时间内背诵三百千,但也仅仅如此罢了。”
  “我们仍就是秉持着此前的治学方式,却是可以让这些学生们,进境超过他们,还不足以说明启蒙计划的问题么?”
  呵呵!
  大言不惭。
  这些学生是从哪里来的,你自己难道还不清楚么?
  一个个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读书种子,你却提都不提是吧?
  知晓内情的人,对于孔邵新的话嗤之以鼻。
  不知晓内情的人,却是一脸微笑的抱臂旁观。
  吃瓜吃瓜。
  李承乾淡淡道:“孤承认你带来的这些学生才情出众,但也仅此而已。”
  孔邵新皱起了眉头,卢辉等人也是疑惑的看着李承乾。这都不用比试,崔君肃二人教导的学生已经输了,还不足以证明,启蒙计划的失败吗?
  李承乾:“孤当初为何提出启蒙计划,你们可有真正的用心想过,何为启蒙?”
  众人沉吟。
  李承乾大声道:“启蒙,顾名思义,使初学者得以入门的知识!”
  “我大唐幅员辽阔,富有四海,每年的新生孩童,超逾数十万众。”
  “这些新生的孩童,当真人人都能如他们这般,短时间内背诵三百千,能够明悟抡语孝经?”
  孔邵新张了张嘴,却是不敢夸下海口。
  毕竟。
  这些人都是精挑细选出来的,每一个都是当地的神童般存在。
  可是长安城中,有神童,也有顽童!
  他如何能够保证,每一个人都如这些学生一样,在短时间内,学业惊人?
  若是他敢承认,李承乾只需一句话,既然孔家有如此治学能力,为何还有那么多的顽童?
  他该如何回答?
  “三位,你们有把握,让诸多适龄启蒙的学生,可以在半年时间内,识文断字,背诵三百千么?”
  李承乾笑盈盈的一句话,却是让崔君肃三人犯了难。
  见三人沉默,李承乾继续道:“启蒙启蒙,孤的想法不是让他们熟读百家经典,而是让他们识字,认字!”
  “拼音可以让这些适龄启蒙的孩童,在短暂的学习之后,便可认得字,识的字!”
  “这才是启蒙计划的根本!”
  卢辉:“可是太子殿下,即便是他们学习了拼音,可是有些字体,还需要标注拼音,他们才能认识……”
  李承乾摆手打断了卢辉的话,淡淡道:“至于你说的问题,那是启蒙计划的第二阶段,普及教学。”
  卢辉:“???”
  崔君肃三人瞪大了眼睛,竟然还有接下来的准备?
  他已经准备好了?
  面对一个个惊愕的大臣,尤其是崔君肃三人,在看到他们的表情后,李承乾差点没有忍住的放声大笑。
  中计了吧?
  李承乾幽幽道:“启蒙计划的第一步,就是让学习拼音的启蒙学生,能够通过拼音认识字,这一步,崔君肃二人不是做的挺好吗?”
  崔君肃二人:“……”
  “敢问太子殿下,接下来的普及教育是指?”
  李泰好奇的开口询问,“想必在场的诸位大臣们,对此也格外好奇。”
  李承乾笑着点头,“孤正准备与大家商议此事!”
  说着,李承乾挥了挥手,一名太监端着一本本字典,来到了诸位大臣的面前。
  “每人一本,自行查看。”
  高士廉好奇的拿起一本,大唐字典?
  这是什么奇怪的东西?
  一翻开,高士廉便惊愕的瞪大了眼睛,从基础的阿,再到后续的诸多字体,每一个字体都有标注的拼音,注释!
  “这……”
  房玄龄忍不住的开口道:“太子殿下这是针对启蒙学生,准备的识字字典?”
  “不错!”
  李承乾重重点头,毫不脸红的说道:“经过孤多日耐心考察,汉字共有十余万,其中常用字体约有八万九千余。”
  “这一本字典中,共计收录了九万三千八十七个字!”
  “这些字大多是常用的,偏僻的字体,当让还有一些字是没有记录在案的。”
  “不过孤后续会给于补全!”
  李承乾笑盈盈的说道:“诸位大人,你们觉得,若是这些学生们,都学习了拼音,都有这么一本字典在手,书籍文章他们能否自行学习?”
  竟然还有这么一手!
  崔君肃忍不住的心中发寒,太可怕了!
  拥有了这本字典在手,只需要他们学会了拼音,便可以借助此物,学习其他的各类文章书籍!
  “难以置信!”
  “太子殿下耗费如此光阴,制作如此字典,当真是我大唐学子之幸!”
  “太子字典,甚至比起括地志还要有用。”
  “……”
  李泰默然无语的看了一眼,那个口无遮拦的混球。
  非要踩本王一脚,去捧太子是吧?
  本王记住你了。
  “可是,可是……”
  卢辉拿着字典,还想要再说些什么,却不知道从哪里开口了。
  你说启蒙计划,只能让学生认识字,却不明其意。
  行。
  太子给准备了字典。
  你说孔氏的教学更厉害,那为何还有那么多的顽童,那么多不识字的人?
  似乎从他们开始的那一刻,就失败了!
  李承乾淡淡道:“卢大人似乎还有什么不一样的看法?”
  卢辉心中一紧,连忙道:“太子殚精竭虑的编著大唐字典,实在是我朝书生之福。”
  李承乾顿时笑了,“卢大人,奉承的话就不必说了,说说你觉得不妥的地方吧!”
  “……”
  短暂的沉默过后,卢辉叹服道:“臣无话可说。”
  李承乾:“那你们呢?”
  孔邵新咬咬牙,沉声道:“敢问太子殿下,此次学生课业比试,可是我们赢了?”
  李承乾:“没错,是你们赢了,这一点大家都看到了。”
  孔邵新:“……”
  李承乾回答的如此痛快,顿时打断了孔邵新的思路。
  李承乾:“怎么了?”
  孔邵新:“草民还是觉得拼音不妥。”
  死鸭子嘴硬是吧?
  李承乾冷笑连连,脸上却是异常平静,“孔邵新,你们教导出来的这些学生确实是很厉害,比起崔君肃他们要厉害的多了。”
  “这一点哪怕是孤再三否认,也不能掩盖如此事实。”
  “只是,你们治学难免多了几分急功近利之心。”
  “启蒙教学,重在启蒙。”
  “孤不是要让天下书生,都成为国之栋梁,都将流芳百世,孤只是希望,他们能够读书明意,希望他们能够在碰到危险,碰到困难的时候,能够通过前人的智慧,处理好当下的麻烦。”
  “教学先教人!”
  “你明白了么?”
  李承乾平静的声音,却是如同惊雷般在孔邵新的耳边炸响!
  他们所准备的一切,确实是赢下了新学的学生,但是在这一刻,他们却是输的很彻底。
  因为他们教学的对象,根本就不在同一个档次上!
  李承乾的启蒙计划,是面对大唐无数的适龄儿童,无私奉献,倾囊相授,而他们的教学却始终保持着古老而腐朽的传承。
  “孤意欲推广启蒙计划,造福大唐亿万黎民,诸位大人以为然否?!”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