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14章 栽赃嫁祸!
作者:
澔渺      更新:2024-11-16 09:58      字数:3146
  第114章 栽赃嫁祸!
  “才子这事儿,我已经安排人去了。风流不风流不好说,但是在诗词才能这一块,还是没有问题的。“
  “其次,你所说的大儒,我也安排了人手,文章这两天应该就可以出来了。”
  苏旺带着徐齐庄参观着,即将成为报刊的书坊,人员备齐,工具备齐,现在就差文章了。
  只要文章一到,便可以对其进行刊印,将其传播到长安城的各处。
  “现在有一个问题。”
  徐齐庄皱眉道,“刊印文章谁来宣传,这些刊印的文章又如何送到需要的人的手中?”
  苏旺淡然一笑:“这事儿不需要你来操心。”
  在计划书中,苏尘已经把报刊的销售渠道,给苏旺陈列了出来。
  而且。
  按照计划书中的渠道路子,苏旺相信,只需要他放个风声出去,便会有许许多多的少年,主动的承担这种事情。
  成为一个个新时代的卖报郎。
  徐齐庄若有所思,“那还欠缺什么?”
  “欠缺一份引爆长安城的文章。”
  苏旺咧嘴一笑,拍了拍徐齐庄的肩膀道,“此前你说伱读过书,识的字对吧?”
  徐齐庄点点头。
  苏旺:“那么这一份文章就交给你了。”
  “啊?”
  徐齐庄:“什么文章就交给我了?”
  “引爆长安城的文章。”
  “???”
  徐齐庄一脸茫然,就见苏旺从袖口中取出了一张纸条,放在了他的手中。
  徐齐庄低头看去,纸条上面只有一行字。
  “苏州灾情,三分天灾,七分人祸!”
  “这……”
  徐齐庄一脸疑惑,不明白苏旺的意思。
  苏旺:“苏州此次的水患,之所以闹得这么凶,这么厉害,极大的原因便是因为苏州的粮商,依仗着自己身后的靠山,把苏州的粮价太高到了难以想象的地步!”
  “其中,以王赟,柳增寿最为阴损!”
  “王赟已经事发了,苏州刺史王韧将其绳之於法。”
  “但是柳增寿的身后,站着的是当朝四品大员,黄门侍郎刘洎!”
  “只要刘洎不倒,谁也奈何不了柳增寿!”
  “所以……”
  “你明白了吗?”
  嘶!
  徐齐庄倒抽一口冷气。
  苏州灾情虽然已经稳定了,但是对于那些趁机屯粮,高价出售的粮商,没有人会对他们有什么好脸色。
  尤其是在得知,这些不法粮商的身后,还站着一位当朝四品官员的时候,对于此事的议论,尤为激烈!
  报刊想要打出名气,打响名头,此事无疑是最好的引爆点!
  只需把此事刊登在报刊上,那么不出一日的功夫,报刊的名头便会响彻整个长安城!
  太狠了。
  这是要踩着当朝四品大员的肩膀,把报刊给立起来啊!
  徐齐庄忽然脸色发苦,“掌柜的,我感觉这文章要是写出来了,我人也就没了。”
  “长安城中,天子脚下,还有人敢威胁你的身家性命?”
  苏旺呵呵一笑,拍了拍徐齐庄的肩膀,“出名要趁早,难道你就想着,一辈子当个跑腿的伙计?”
  可我不是伙计啊。
  徐齐庄挠了挠头,总感觉此事太过危险了。
  苏旺:“做得好了,今后报刊的事情,就由你来负责。”
  徐齐庄:“……”
  苏旺:“你也不想再度沦落街头吧?”
  “再说了,咱们身后的人可是太子殿下,有太子殿下在,你怕什么?”
  “况且,我们只是实事求是的,根据城中的传言进行书写的,至于真假那是官府要考虑的事情。”
  “错了呢?”
  “大不了道个歉嘛。”
  苏旺不以为然,“难不成你会用你的真名,在这报刊上写文章?”
  徐齐庄眼前一亮,有道理啊。
  在报刊上写文章,要是写的好了,出彩了,那当然是会在短时间内,名声大噪,响彻长安城了。
  可若是文章写的极差,同样会瞬间传遍长安城。
  那么。
  最好的选择,当然是用艺名了!
  “公子说了,不论是谁在报刊发表作品,都可以用自己的真名,也可以用笔名。”
  苏旺幽幽道:“相对与真名而言,用了笔名之后,文章好不好出不出彩,又有什么关系?等到大家评定之后,再确定是否公开承认,文章是出自自己之手嘛!”
  妙啊!
  徐齐庄叹为观止,“公子真是天马行空,令人捉摸不透啊。”
  “那是。”
  “对了掌柜的,公子什么时候来?”
  “报纸做好后,公子应该就会过来看看吧?”
  苏旺也不大确定的说了一句,“不过公子最近忙的很,会不会来我也说不准,而且,我最近都忙的头大了。”
  “好吧。”
  徐齐庄叹了口气。
  这一篇文章自己是必然要接手了。
  虽然有可能得罪一个四品大员,但是……
  那又如何?
  我爹可是两州刺史,我身后还有着太子!
  我会怕他?
  “好好干,我看好你。”
  苏旺带着徐齐庄来到了二楼,“这个房间就留给你来写文章了,不要让我失望哦。”
  “没问题。”
  徐齐庄笑着应了一句。
  目送苏旺离开后,徐齐庄打量起了房间,纸墨笔砚一应俱全,还有各类的书籍,可供查阅。
  徐齐庄来到了桌子前,纸条被他放在了桌面上,沉吟片刻后,徐齐庄心中一动拿起了笔。
  ……
  苏州。
  杂货铺内。金勇见到了来自长安城的熟人陆飞。
  “金大哥,公子命我把这封信交给你。”
  “公子还说些什么了么?”
  “并没有。”
  金勇点头拆开了信封,书信上面内容并不是很多,但是涉及到的事情,却是让金勇有些头皮发麻。
  详细的看完后,金勇随手将其烧了个干净。
  “来人!”
  “掌柜有什么吩咐?”
  “你们二人去城门处盯着,若有长安方向来的,第一时间回来告诉我。”
  “是。”
  两名伙计快步离去。
  陆飞皱眉道:“金大哥,你这是?”
  金勇:“你从长安过来,用了几天时间?”
  陆飞沉吟着:“得了差事后,我便马不停蹄的赶过来了,抛开休息用餐的时间,差不多三天左右。”
  三天……
  魏王府那边应该也差不多吧?
  “怎么了?”
  “没什么大事。”
  金勇笑着摆了摆手,“你是暂且留在苏州还是会长安城?”
  “听金大哥安排。”
  “那好,你暂且留下帮我个忙,完成了公子交代的任务后,你在回长安。”
  “好!”
  陆飞点点头,“金大哥,要我做什么?”
  “杀人。”
  “……?”
  陆飞惊呆了。
  这么直接的吗?
  “杀谁?”
  “这个你暂时不用管,先且休息一下,若有时间我为你接风洗尘。”
  金勇笑着拍了拍陆飞的肩膀,而后命人带着陆飞去休息。
  陆飞也没有多问,点点头跟着伙计离开了。
  金勇抬头看了眼天色,双方一前一后赶来苏州城,陆飞的速度就算快一点,他们此刻也该抵达苏州城了。
  太子那边是不用想了,这事儿自然不可能通过太子的。
  所以。
  金勇看了看身后的药柜。
  身为一家杂货铺,自然是不缺少各类生活物品的。
  乃至一些基础的草药,杂货铺内都会备着,以防他人前来购买。
  苏州城外。
  两道身影正在策马疾驰而来,在靠近城门后逐渐的减缓了速度。
  “哪里来的?”
  “河南府来的,听说这里粮价便宜,所以东家就命我们二人过来看看。”
  “嗯,进去吧。”
  守城的官差查看了一下陈庆二人的过所后,便放他们二人入城。
  陈庆二人对视一眼,牵着马走入了苏州城。
  “我们日夜兼程,速度应该比朝廷特使快一点……”
  陈庆目光四顾,低声道:“尽快找到柳增寿说明来意,而后离开苏州,以防夜长梦多!”
  “好!”
  同伴点点头。
  二人循着方向,朝着柳家而去。
  同一时间。
  盯着城门的伙计,看了看二人的背影后,一人便快步离去,余下一人继续盯着城门。
  “河南府的人?”
  “对,虽然他们自称是河南府的商人,但是我看他们更像是行伍出身。”
  “很好,你去柳府外盯着,那两个外地人若是去了柳府,第一时间通知我。”
  金勇沉吟着点点头,吩咐伙计继续盯梢。
  待对方离开后,拿出一株药材,放入了药碾中,仔细的研磨起来。
  天色渐暗。
  城门处的伙计回来了。
  “掌柜的,今日除了那两名河南府的人外,便再无长安方向的外地人入城了。”
  “知道了,下去吧。”
  伙计点头退下。
  金勇低头看了一眼药碾中的药粉,咧嘴笑道:“看来公子猜错了,朝廷的人未必有魏王府的快啊。”
  这时。
  去柳府盯梢的伙计,也跑了回来,“掌柜的,那两个河南府的人进了柳府!”
  “很好!去休息吧。”
  散了伙计后,金勇便带着装填好的药粉,找到了陆飞。
  “陆飞,今天怕是无法给你接风了。”
  “办事?”
  “办事!”
  ……
  ps:唐朝百姓在不出本县范围,无需身份证明,有户籍就够了。
  要是北漂,或是去西安“西漂”,则需要里正开具文书,称为“公验”。
  当官上任用的“告身”,民兵开拔用的“总历”,驿站工作人员用的“符券”,甚至买卖土地财物的凭据,只要是加盖了公章的官方凭证,都可以叫“公验”。
  百姓开具的“公验”叫做“过所”,用途单一,只是用来证明持有者是良民,有籍贯,有家业,来路正派,全国各地都应予放行,资料不保真。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