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永乐大帝朱棣
作者:斩妖降魔      更新:2024-11-13 23:48      字数:3168
  第26章 永乐大帝朱棣
  【说到永乐大帝朱棣,就不得不提到他的造反历程。】
  【公元1399年,被逼无奈的燕王朱棣起兵反抗。因洪武大帝朱元璋生前曾说过:“朝中如果出了奸臣,藩王有起兵清君侧的权力。”】
  【因此,燕王朱棣起兵的口号就是“清君侧,靖国难。”】
  【当时朱允炆占据天时、地利、人和,集全国之力,百万之师,反正朱棣,起兵之初,身边仅有800勇士,除了封地北平外没能掌控任何土地,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朱棣都毫无胜算。】
  【事实上,朱棣自己一开始都不相信自己能打赢这一仗。】
  【可谁能想到仅仅过了三年,坐拥江山,占据大势的朱允炆,竟真的被朱棣以800士卒起势,取而代之。】
  【而这,就不得不提到朱允炆一系列愚蠢的迷之操作。】
  【首先,任用三傻,明知朱棣是最大威胁的情况下,却听信黄子澄和方孝儒的建议从弱到强削藩,还要顾及皇家颜面,以至于打草惊蛇,给朱棣留下大量准备时间。】
  【其次,识人不明,北平布政使张昺、北平都指挥谢贵奉密诏准备捉拿朱棣时,关键人物张信投靠朱棣,以致行动泄密。
  朱棣立刻召集姚广孝、朱能、张玉定计起兵,逃过此劫。
  再者,重用李景隆。
  在其致使六十万大军全军覆没后,非但没有军法处置他,反而继续重用,以至后来被李景隆开门投降,放任朱棣攻入都城。】
  【当然朱允炆的愚蠢还不止于此。】
  【燕王朱棣谋反之前,不臣之心天下皆知,朱允炆却听从黄子澄的建议将朱棣的三个儿子放回,美其名曰:示彼不疑,免除朱棣后顾之忧。】
  【派兵讨伐朱棣,但是在出发之前谕令将士:勿使朕有杀叔之名,自损士气,失了人心。】
  【而朱棣仗着有此‘保护符’在身,每每打仗冲锋陷阵在前,无往不利。】
  ……
  天幕简略剪辑了一些朱棣起事的过程。
  大汉位面。
  刘彻看的无语至极。
  “优柔寡断,假仁假义。”
  “坐拥天下,占据天时,居然能被藩王拉下马,真是个无能之君。”
  刘彻对朱允炆颇为看不上眼。
  一上位就削藩,手段还这么强硬,藩王不反才有鬼。
  削就削呗,还搞假仁假义这一套。
  特别是那句‘勿使朕有杀叔之名’,简直将假仁假义演绎到了极致。
  既想除掉叔叔朱棣,又不想担恶名,可见其道貌岸然,优柔寡断。
  丝毫没意识到这不是在过家家,而是你死我活的政治斗争!
  最离谱的是你都知道燕王有不臣之心,还不赶紧以雷霆手段除之,反而把对方三个儿子放回,这是一个正常君王能干出来的事?
  西汉也曾爆发过七国之乱,但他刘彻仅凭推恩令,便能不费一兵一卒成功消除藩王隐患。
  虽说不知道推恩令能否在后世大明身上奏效,但在刘彻看来,朱允炆完全可以采用安抚的方式,待彻底掌控朝局后,以一种更温和,更合适的方式削藩。
  而非一上来就毛毛躁躁,以一种极端的方式一味的将所有藩王逼到自己的对立面,以至于最终丢了皇位,失了人心。
  ……
  大唐位面。
  李世民并没有过多在意朱允炆的迷之操作。
  相比于朱允炆,他明显更对朱棣感兴趣。
  “华夏古今藩王造反成功第一人。”
  “假使朕当初就封,能否顶替这个朱棣,夺得这个所谓第一人的称号呢?”
  李世民饶有兴致的思索着。
  稍后,他摇了摇头。
  “以大哥和三弟的狠毒,怕是朕在就封的路上便会遭遇毒手!”
  这可不是李二阴谋论,而是真实发生过的事。
  之前有次李建成和李元吉专门准备了一匹烈马让李世民骑,想要把他摔死。
  还有次,李元吉曾在帐后安排勇士,欲将他杀之后快。
  类似阴毒的计俩太多了。
  “若非大哥三弟三番五次欲陷朕于死地,何至于有后来之事。”
  “朕和这位后世永乐大帝的处境,何其相似,都是被逼无奈,为求自保才造反,朕能理解他。”
  李世民思绪飘回远方,最终喟然一叹。
  “如此英雄,恨不能生在一个时代,与之畅饮一番,倾诉衷肠。”
  ……
  此刻,尚在北平就藩的年轻朱棣总算稍微理清了前因后果,知晓自己为什么会造反。
  “逼得湘王全家自焚,圈禁齐王至死。”
  “本王这个侄子看起来仁爱,没想到骨子里如此薄凉,怪不得会逼的本王奉天靖难!”
  “只不过本王没想到他这么蠢,坐拥天下,竟能让本王以八百士卒起兵成功。”
  朱棣愤然的看着天幕,感慨建文愚蠢的同时,暗自松了口气。
  由此可见,自己之所以会造反,完全是为了自保。将来老爹怪罪起来,自己总算能有个交待。
  不至于被对方扒了皮。
  “王爷,如今天机已泄,您恐怕就没有王上加白的机会了,当真不怨?”
  耳边传来黑衣和尚悠悠的声音。
  朱棣脸色一变,呵斥道:“妖僧,你在胡说什么,天下是本王父亲和大哥的,本王何曾有过此等大逆不道的想法?”
  “大哥可跟本王那侄子不一样,大哥将来继位,本王当竭尽全力辅佐大哥,为大哥鞍前马后!”
  朱棣信誓旦旦的说道。
  姚广孝笑而不语。
  或许朱棣真这么想。
  可随着其日后功绩被天幕曝光,外人怎么想,就不得而知了。
  昔日宋祖黄袍加身的场景,尚历历在目。
  ……
  画面一转。
  伴随着一段慷慨激昂的背景音乐,永乐大帝,霸气登场。
  【朱棣。】
  【一位极具争议的伟大皇帝。】
  【有人说他是窃国贼,逆臣贼子,杀戮无数。】
  【有人说他穷兵黩武,丝毫不顾及国力民生。】
  【但不可否认的是,无论文治武功,他都功勋卓著,是一代明君典范。】
  【在许多人的心中,朱棣在所有帝王之中,是能够排进前五的存在!】
  【他五征蒙古,六下西洋,开疆扩土的宏大伟业彪炳史册,堪称千古一帝。】
  【其次他收复安南,并于东北设奴儿干都司,将黑龙江乃至远东大片疆土正式纳入华夏版图。】
  【在西北置哈密卫,在西南置大古刺、底马撒、底兀刺等宣慰司,又设贵州承宣布政使司,巩固了南北边防,维护华夏版图完整。】
  【此外他还拿下交趾,设交趾布政司。】
  【使大明疆域西至新疆西藏,东到北海道以北的库页岛,南到交趾省,北到鄂霍次克海,大明国土达到惊人的1006万6884.81平方公里广袤疆域!】
  【比起老朱的务实,朱棣胸怀博大,不仅废除了老朱下达的海禁令,恢复废除的市舶司,反而主动派郑和多次下西洋。】
  【据史料记载,从公元1405年到公元1433年,郑和率领的船队由240多艘海船、27000多名船员组成,先后七次下西洋,跨越了东亚地区、印度次大陆、阿拉伯半岛以及东非各地,拜访了30余个国家和地区。】
  【郑和下西洋是华夏古代规模最大、船只和海员最多、时间最久的海上航行。】
  【也是15世纪末欧洲的地理大发现的航行以前世界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系列海上探险。其规模在当时是无与伦比的,展现了明朝强大的海上实力和航海技术!】
  【郑和下西洋空前壮举,令华夏扬国威于万邦,在亚非国家间至今传为佳话。】
  【朱棣本人的威望远播海外,周边国家臣服,明确命令而向大明朝贡的一共有三十国。】
  【这三十国分布的地域的广泛,远远的超过了汉朝和唐朝。成大功而威武英烈,非凡之极。】
  【外国来华使臣络绎不绝,永乐年间四个国家和地区国王七次来华访问,其中三个国王死在华夏,葬在华夏,成为中外友好交往的历史见证,在华夏历史上绝无仅有!】
  ……
  【用人方面,他知人善用,赏罚分明,量才适用,不计旧怨,政事方面,他刻苦勤勉,夜以继日,对待百姓方面关心农事,赈灾治水。】
  【此外他还爱好读书,躬行节俭,崇儒尚道抑佛,开创永乐盛世,林林总总,难尽其书。】
  天幕中。
  一个浑身威严,跨马金刀,目光凌厉的老者于马背之上,缓慢行驶在一片火海的应天府中。
  赫然就是《大明风华》中朱棣攻破应天府的一幕。
  紧接着画面一转。
  第二次亲征蒙古凯旋的朱棣,对着大臣说:“我朝国势之尊,超迈前古。”
  “其驭北虏西蕃,无汉之和亲,无唐之结盟,无宋之纳岁币,亦无兄弟敌国之礼。”
  【在朱棣的统治下,华夏经济蓬勃发展,国力强盛,被誉为“永乐盛世“,这一时期被认为是“远迈汉唐“的盛世。】
  ……
  经过天幕的介绍,历朝历代对朱棣的功绩有了更深刻的了解。
  祖龙始皇帝案牍前的玉帛,记载的满满当当。
  全是朱棣的功绩!
  “永乐大帝朱棣,不愧雄才大略之名!”
  “依天幕所言,后世大明,国土面积之辽阔,恐三倍于大秦,开疆拓土之功,足以称之为明主。”
  “朕原本以为北方蛮荒之地,取之无用,如今看来不然。”
  “即日起朕当操练兵马,为大秦继续开疆拓土。”
  “还有《永乐大典》。”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