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803章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作者:九品大韭菜      更新:2025-04-29 11:56      字数:5808
  第803章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大唐。
  李世民又又又想起了李隆基。
  “国都六陷,天子九迁……”
  手握成拳,一拳砸向扶枕,恨恨道:
  “所有出奔都是早有计划的!”
  杜如晦早就想说了,见李世民如此愤怒,顿了顿,开口道:
  “现在回头看看,也多亏玄宗出奔。”
  群臣皆侧目而视。
  杜如晦又继续道:
  “否则玄宗等人落入安逆之手……”
  “靖康之耻可能就变成天宝之耻了……”
  靖康之耻四字一出,众人色变。
  一时间竟也说不好玄宗是跑的好还是不跑的好。
  李世民更气了!
  “还不都是那混账做的好事!”
  “不然哪里还会有这等选择!”
  “诸卿,朕去去就回!”
  ……
  大唐·玄宗时期
  自看到慈禧逃跑,李隆基就身体前倾,屁股微抬,整个人蓄势待发。
  李泌看着姿势非常不雅的皇帝,若有所思。
  “陛下……你就这么确定吗?”
  李隆基紧紧盯着面前虚空处,闻言头也不回的自信道:
  “当然,长源,当然。”
  “说起出奔,大唐自朕肇始。”
  “太宗不可能不想起朕!”
  “群臣为了消解太宗郁气,一定以靖康之事做例,为朕辩解。”
  李隆基嘴角一翘,自信一笑:
  “殊不知,龙凤之姿天日之表,一路势如破竹登临大宝的太宗皇帝根本听不得这种向下比较的提气话。”
  “但他也不能苛责群臣,毕竟臣子心也是好的。”
  “所以!”
  李隆基眼中精光一闪,断定道:
  “朕有十足的把握,太宗皇帝一定会来!”
  李泌环抱玉笏,觑着眼睛看着一脸自得的皇帝。
  你在骄傲自信个鬼啊?!
  突然间,李隆基面前金光骤起!
  李泌立刻正色整衣,刚刚准备稽首,就见眼前黑影一闪。
  然后就是叮咣一阵响。
  他抬头一看,傻在原地。
  李世民一屁股坐在地上,一脚踹着一坨东西。
  而李隆基抱住李世民飞踹过来的大腿,挨着踹也不松手。
  只是哭嚎道:
  “太翁啊!太孙儿苦啊!”
  “没有工业化!外国人就打过来了!”
  李世民脸一僵,随后更气了!
  好小子!打秋风打到朕身上来了!
  “我踹死你!”
  疯狂连踹!
  李泌看着那腿都残影了,立刻上前一步,伏身叩拜道:
  “臣,翰林学士李泌,叩拜大唐文皇帝。”
  疯狂连踢停住了。
  李世民看向李泌,愤怒的表情顿时软化下来,眼中透露出一丝欣赏,又浮现出一丝愧意,长叹道:
  “孩子,苦了你了……”
  李泌伏在地上,差点哭出声来。
  苦吗?
  谁人能知当他看到安史之乱后的一切,他有多崩溃呢?
  物宝天华的泱泱盛唐啊!
  怎么就突然间沦落到藩镇割据,天子惶惶了!
  突然,一双有力的大手将他托起。
  李泌抬头看去,李世民正半蹲着扶起他。
  “臣惶恐!怎敢……”
  “多亏有你啊。”
  李世民打断了李泌的话,托着他,两人一同起身。
  “朕曾去了李适那里,他滔滔不绝讲你对大唐的贡献。”
  “平定安史之乱,帮助大唐重归秩序。”
  “你有回天之智!”
  “可惜……”
  李世民拍了拍李泌的肩膀,惆怅道:
  “那时大唐已无回天之力了。”
  李泌悲泣不已。
  李世民又拍了拍他肩膀,随后拉着李泌的手臂向外走去。
  “走,跟朕说说你的想法!”
  李泌闻言,收拾情绪。
  等等,自己好像忘了什么吧?
  “朕叫长源如何?”
  “长源啊,你打算怎么开展工业化啊?”
  长源二字一出,李泌顿时将忘了什么抛诸脑后,开始激动的讲述细节想法。
  大殿角落。
  脸上一张红色鞋印的李隆基正安详入睡。
  ……
  大清·康熙时期
  “吸气~呼气~”
  康熙不停的深呼吸着。
  “生气没有意义,解决不了问题。”
  “嘻嘻……朕不生气!”
  胤禛后背都快贴墙上了。
  嘻嘻个什么啊?
  阿玛,你这样更吓人啊!
  康熙扯出个笑容,笑着道:
  “老四啊,朕憋屈啊。”
  这话落在胤禛耳里就是。
  老四啊,朕想杀人!但朕又不能无罪而诛,你想个办法!
  他眼皮子直抽搐,硬着头皮道:
  “二哥是太子啊。”
  康熙顿时不嘻嘻了。
  殿内一阵冷森之气游动。
  “你,在逼迫朕?”
  胤禛低头道:
  “儿子不敢,但所谓不在其位不谋其政。”
  “或者说,阿玛还有传位打算?”
  胤禛知道自己赌对了。
  大清未来or大清现在。
  他阿玛会为未来的事生气,但一定更注重现在。
  康熙也从愤怒中回过神来。
  “哼。”
  “难怪最后是你继位。”
  “老四啊老四……”
  ……
  大清·乾隆时期
  “我要你们回去,每个人都上一道折子。”
  气到极点,乾隆反而冷静了下来。
  他坐在龙椅上,似乎毫无波动,只是说着寻常小事。
  “根据天幕所言之事。”
  “讲讲大清改手之处。”
  “讲讲对外之事。”
  “朕不求一时之功。”
  “你们明白吗。”
  群臣明白不明白也得明白。
  毕竟脖子上开始发凉了。
  乾隆冷眼看着群臣伏地而跪,继续不咸不淡道:
  “朕知你们的心思。”
  “但朕以前不在意,所谓水至清则无鱼吗。”
  “不过现在变了。”
  “朕给你们时间处理一下手头事。”
  “希望你们有人不会辜负朕的良苦用心。”
  “不然……”
  乾隆森寒冰冷的语气让群臣心肝一颤。
  “朕也不介意上下官员连坐一事。”
  ……
  大清·光绪时期
  寂静……
  乾清宫里一片寂静。
  慈禧一时有些恍惚了。
  她经历了一次逃跑。
  那时是英法联军攻入北京。
  咸丰帝带着她一路北逃,到了热河。
  没想到……几十年后她再次仓皇出逃!
  她都已经是当家人了。
  “问题出在哪里?”
  慈禧有些迷茫的询问着。
  她确实不在乎大清具体如何如何,但她也知道大清倒了没她好果子吃。
  与皇帝也确实有分歧,但那些摩擦在她眼里都是可接受的。
  毕竟她是太后。
  也只是太后。
  但后面的情况她就看不懂了。
  从进谏官员被杀一事看出,此时皇帝毫无权力。
  换句话说,皇帝被她严加看管起来了。
  这中间发生了什么?
  ……
  【1900年8月至11月,京师大学堂总教习丁韪良提出主张“以华制华”。】
  【希望列强与持“东南互保”立场的南方督抚合作,废黜慈禧、扶植光绪,限制清廷军力,由洋人入主军机处。】
  ……
  {扶持光绪靠谱,但洋人入军机处基本没可能。东南重臣就不同意。}
  {如果真的是这样,那大清真的有近代化的可能了。}
  {想屁吃,你当列强是来做慈善的啊。}
  {但这种意见在当时真的极具代表性。}
  {因为义和团事件后,西方世界普遍认为清廷内部存在两股价值观截然相反的势力——慈禧被视为“排外运动”的罪魁祸首,光绪则被视为新文明秩序的拥抱者。}
  {丁韪良劝告西方世界,不要将清廷视为铁板一块,“得区分进步的光绪帝和排外的慈禧太后”,“光绪因热烈支持进步而被剥夺权力,因此他特别值得我们的同情”}
  {他还将自己对清廷的具体处理意见,公开刊登在了《京津泰晤士报》}
  ……
  大秦。
  “他这是什么意思?”
  嬴政看懂了,但他不确定了。
  如果真按他所想……
  刘邦摸着下巴,回想着英国的内阁制度,又结合着两周春秋之事,带着几分猜测道:
  “他们应该是想着,由各大国共同议定,放逐慈禧,恢复光绪的权力。”
  “根据天幕所言,光绪应该是变法失败。”
  “既然失败,慈禧为了加强权力就一定会新出政令,这样,从法理上来讲就能取消慈禧所颁布的一切政令。”
  “既然拥护光绪,那光绪的变法就会由各国批准后执行。”
  嬴政打断了刘邦的话。
  “那还是皇帝吗?”
  刘邦看着天幕,略微一顿,摇了摇头。
  “最起码,明面上是皇帝。”
  嬴政冷笑着,果然……事情若真按照自己与刘邦推算的这样。
  那各国一定要在中国疆土上划分利益范围。
  并且指派代表监督各自利益范围内督抚们的行动。
  那这天下就不单单是重返诸国林立了。
  这是戎狄封邦!
  ……
  大明·永乐时期
  “因热烈支持进步而被剥夺权力,因此他特别值得我们的同情……”
  朱棣捋了两下胡须,若有所思。
  “变法?改革?”
  朱瞻基抱着双臂,倚在朱柱上。
  “大差不差,反正一定是跟慈禧斗起来了。”
  “然后失败了。”
  “至于具体如何……”
  “就得看天幕能不能说了。”
  ……
  【广学会的主持者李提摩太,也拟写了一份关于“如何处置清廷”的意见书,供各国政府参考。】
  【他说,时下的中国,已没有“被各国信任并能执行条约义务的中央政府”,须由列强出面,组织一个联合内阁,进而“使中国人和外国人获得持久的和平与繁荣”。】
  【这个联合内阁有具体形态。】
  【一、内阁由一半外国人与一半中国人共同组成。】
  【二、每个能派遣一万名常备军驻扎中国的大国,可以派二人为阁员。】
  【三、中国的总督和巡抚,可以推派同等数目的人为阁员。这些被推举的人,必须得到列强的信任。】
  【四、内阁的主要任务是:保护各国人民生命财产,保障中国领土完整。毫无歧视地保护所有国家的利益,而不是一国或几国的利益。】
  【五、新内阁不受任何一国的直接管辖。】
  【六、组织一个最高国际法庭,处理这个联合内阁产生的一切问题。】
  【七、过渡时期,责成各省督抚负责各自辖区内的秩序,不可派遣军队援救北京。】
  ……
  {这不就如今的日本吗?}
  {丁韪良与李提摩太的主张是“推翻慈禧,重组政府”。但列强的核心诉求是“与一个有所改良的政府完成议和”,两者诉求就不同。}
  {那为什么战后对日本又使用了这一方式?}
  {那时是列强,二战后是两强划分势力范围。}
  {占领日本的只有美国,占领也是有成本的,单独占领的投入产出的确定性很高。}
  {庚子年这么多国家在华,各有各的想法。}
  ……
  大清·道光时期
  “纯是无稽之谈!”
  道光气的破口大骂。
  “让洋人入主军机处然后组建内阁?!亏你们想得出来!”
  这不就是扶植一个傀儡皇帝!
  那清朝就彻底沦为殖民地了!
  就算光绪发布什么改革诏书,被各国控制的军机处会执行吗?
  “幸亏他们也不是铁板一块……”
  道光突然想到这点。
  “对啊……他们也不是铁板一块啊?”
  为什么自己总想着一个人对抗全世界呢?
  道光突然想通了一些问题。
  他看向天幕,嫌弃道:
  “都是让慈禧带偏了!”
  反正肯定不是朕的问题!肯定不是皇帝的问题!
  ……
  【而列强此时也提出了两个议和的前提条件:一是惩凶,即处分朝廷中的“顽固势力”。】
  【二是两宫回銮,即要求慈禧太后与光绪皇帝回到京城。】
  【于是,如何处置慈禧太后,便成了善后问题的核心。】
  【这时的西方媒体,对慈禧的观感已降至冰点。】
  【他们支持恢复光绪的权力,同时主张“必须对中国人明白指出,挑起目前战争的是慈禧太后”】
  【“不同慈禧集团相联系的新皇帝”】
  【“迅速和适当地惩处起自慈禧太后的所有煽动暴乱的官员”】
  【但与舆论的一致声讨不同,列强内部对如何处置慈禧,存在不同意见的。】
  【德国坚持将“惩办真正的祸首”作为和谈的先决条件,且明言所谓祸首“必须是些大家伙”。】
  【英国则认为“惩办皇太后是绝对不可能的”,理由是从现实利益角度考虑,这实际上等于“冒着废弃中国整个国家组织的危险”,无论是对英国还是对整个欧洲,都是不利的。】
  【而就在列强衡量得失之际,慈禧太后最后决定做点事来回应列强。】
  ……
  天幕上。
  李鸿章跪倒在地,听着天使宣告谕旨:
  “本年夏间,拳匪构乱,开衅友邦。”
  “朕奉慈驾西巡,京师云扰。”
  “迭命庆亲王奕劻、大学士李鸿章作为全权大臣,便宜行事,与各国使臣止兵议款。”
  “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条大纲,业已照允。”
  “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
  “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
  “今兹议约,不侵我主权,不割我土地。”
  “念友邦之见谅,疾愚暴之无知,事后追思,惭愤交集。”
  李鸿章静静听完谕旨,低下头,高举双手接过旨意。
  “臣,领旨。”
  ……
  【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七日(1900年2月14日),慈禧太后发布了一个上谕,里面出现了一句令人至今愤慨的话。】
  【“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
  【光绪二十七年七月二十五日(1901年9月7日)】
  【在慈禧的授意下,奕劻和李鸿章代表清政府与德、奥、比、西、美、法、英、义、日、荷、俄十一国代表签订了合约,历史上称之为《辛丑条约》】
  【条约共有十二条正文和十九个附件,主要内容是。】
  【第一,派醇亲王载沣为头等专使赴德国谢罪。派户部侍郎那桐为专使赴日本谢罪。在德使克林德被杀处立碑;对杉山彬“从优荣之典”。于外国坟墓被挖掘及被损坏之处,建立“涤垢雪侮”之碑。】
  ……
  一众皇帝本就在震惊“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这种明目张胆的卖国护己之辞。
  看到这条约内容更是当头一棒!
  技不如人,城下之盟,他们也能理解。
  立碑?!
  慈禧你疯了!
  而聊天群中的一句话,让清朝皇帝个个咯血不止。
  『宋孝宗:这是靖康耻的报应。』
  ……
  【第二,惩办“首祸诸臣”。赐令庄王载勋自尽,端王载漪、辅国公载澜斩监候,发往极边,永远监禁。】
  【其余主战大臣,最轻的是斩监候,基本都是被赐令自尽。】
  【而其他各省凡经发生教案和义和团的地区,文武官员百余人分别斩首、充军或革职永不叙用。】
  【第三,在外国人被杀的城镇,停止文武各等考试五年。颁行布告永远禁止成立或加入敌视诸国之会,违者皆斩。】
  【各省督抚文武官员于所属境内如复有伤害外国人等情事,必须立时弹压惩办,否则,该管之员,即行革职,永不叙用。】
  【第四,向各国赔款白银四点五亿两,加年息四厘,分三十九年付清,本息合计九点八亿两,以海关、常关及盐政各进款为担保。】
  【此外,还有各省地方赔款两千多万两,总数超过十亿两。】
  ……
  大明。
  “十亿两……”
  朱元璋眼睛都发空了。
  这究竟有多少钱啊?
  他做梦都梦不出来!
  “这些钱……全给那些洋鬼子了?”
  马皇后则是更痛心那些百姓。
  羊毛出在羊身上。
  广大百姓什么也没做,却要承担上面人的错误。
  真是天大的讽刺。
  ……
  【第五,将大沽炮台及自北京至海的所有炮台“一律削平”】
  【在天津周围二十里内,不准驻扎中国军队。】
  【准许各国派兵驻扎在京榆铁路沿线的黄村、廊坊、杨村、天津、军粮城、塘沽、芦台、唐山、滦州、昌黎、秦皇岛、山海关十二处战略要地,以控制北京至海的交通。】
  【禁止军火和制造军火的各种器材运入中国,为期两年,并可延长禁运期。】
  ……
  大宋·真宗时期
  刘娥看着欲言又止的赵恒,用团扇拍了拍他。
  “想说什么就说呗。”
  “吞吞吐吐的作甚?”
  赵恒看着她,认真道:
  “朕现在突然觉得,辽国还算下手轻的了。”
  “大宋情况可比清朝好多了!”
  刘娥看着他,慢慢放下团扇,捋起袖口。
  “啪!”
  赵恒看着落在座位上的巴掌,庆幸自己躲得快。
  “你干嘛!”
  刘娥直接骂道:
  “瘟桑!”
  “你啷个不跟唐太宗比类!”
  “尽跟些不三不四的朝代比!”
  “一天神戳戳嘞!你是个宝气迈!”
  “一天天莫冒皮皮!除了冒皮皮还能做哈子!”
  说着,站起身,一把推开一脸懵的赵恒。
  “先人板板!”
  “看到你就恼火嘞很!”
  “爬起!”
  ……
  【第六,在北京东交民巷划定外国使馆区,许各国驻兵保护,不准中国民人居住。】
  【第七,将总理各国事务衙门改为外务部,班列六部之前。变通诸国钦差大臣觐见礼节。】
  【《辛丑条约》签订后,各国联军于八月初五(9月17日)退出北京城。】
  【李鸿章一病不起,于11月7日死去。】
  【慈禧太后等到联军撤走,才从西安启程“回銮”。】
  【获得外国赦免与保护的皇太后,又恢复了往日的穷奢极欲。】
  【她不顾深重的国难民灾,大肆铺张,发卒数万人,驱车三千辆,拉着各省进贡的金银财宝、绫罗绸缎,一路黄土垫道、悬灯结彩。】
  【1902年1月7日,回到北京。】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