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284章 重启远征!
作者:
少一尾的九尾猫 更新:2025-10-22 11:06 字数:3948
第1284章 重启远征!
另一边,开阔的测试场地上。
看着被激光步枪熔烧出一个拳头大小空洞的装甲钢,即便是见多识广的老人,眼眸中都闪过了一丝震惊。
要知道眼前这种测试用的装甲钢,是以铁为基材,添加铬、镍、钼等元素提升硬度与韧性的硅锰合金。
厚度更是达到了足足厚度400毫米,是重型坦克使用的装甲钢。
而在测试之前,为了对比出传统枪械、电磁武器和激光武器的不同威力,星海研究院这边做了同步击穿实验。
传统枪械在面对这种装甲钢的时候,即便是反器材狙击枪使用钨合金/贫铀弹这种深穿子弹也仅仅只能在上面打出一个指甲盖大小和深度的弹坑。
而电磁狙击步枪的威力虽然远超传统的反器材狙击枪,但在面对400毫米厚度的坦克装甲钢时同样无能为力。
除非是动用大型的电磁轨道炮,否则在面对这种厚度能当做航空母舰指挥中心和动力系统特别防护区域的防护装甲面前,基本是打不穿的。
而就是这种让反器材狙击枪和电磁狙击步枪都束手无策的装甲钢,在眼前这支激光步枪的面前却没有超过五秒钟的时间,就被熔穿了。
毫无疑问,眼前这支激光步枪·熔烬的破坏力,超出了他的想象。
甚至从刷新了他对单兵作战武器的认知。
毕竟这种能够熔穿400毫米坦克装甲钢的武器装备,意味着目前的各种军事装备在它面前几乎没有任何的防御能力。
要知道航空母舰的装甲,最厚处也不过如此。
以米国的尼米兹级航母为例子,指挥中心和动力系统的主装甲带,其装甲厚度为330毫米,就算加装了“凯夫勒装甲系统”,其装甲厚度也不到400毫米,不如当年二战时期大和号战列舰的装甲厚度。
这意味着只要能保持照射时间五秒钟,以激光步枪的破坏力,完全有机会能够破坏掉对方的指挥中心和动力系统。
更关键的是,以激光武器的攻击速度,意味着它对于任何现有的高速目标,如弹道导弹、高超音速武器、战斗机,从瞄准到命中几乎是零飞行时间。
也就是说,它能够以单兵武器的体量,直接对抗各种大型武器装备。
这放在过去的武器体系中,几乎是不可能出现的。
即便是在以往的战争历史中曾出现过用步枪击落敌方战机的战机,但那几乎都是难以复刻的奇迹。
尤其是进入新世纪,战机具备超视距作战能力后,即便是rpg或者是毒刺一类便携式防空导弹是地空导弹系列,也难以击落现代战机。
而如今,在激光步枪这种单兵武器出现后,以瞄准即击中的属性,如果再配合智能计算体系.
即便是超视距作战的现代化战机,也几乎无法进行机动规避,更来不及释放干扰。
毫无疑问,这是对传统战争模式进行根本性的颠覆的突破性技术!
认真的了解了这支激光步枪的各项属性,威力,甚至亲自上手体验了一下后,老人才有些恋恋不舍的和徐川一起回到了办公室。
在助理泡了一壶清茶后,他端起茶几上的瓷杯,敬了徐川一杯,笑着感慨道。
“你这次准备的惊喜.也太大了!”
能够熔穿400毫米坦克装甲钢的激光武器,一条未来材料学的全新研发道路.
这些对于华国而言,都可谓是战略性科技。
尤其是后者。
一条新的材料学研究道路和方向,能够创造的价值更是难以想象的。
其他的不说,就是从这条新道路上衍生研发出来的光子时空晶体材料,其潜藏的市场价值至少是千亿级别的。
沙发上,徐川端起茶杯回敬了一下,笑着开口道:“这只不过是对光学底层物理规则的浅层应用而已。”
略微停顿了一下,他认真的继续说道:“事实上,除了激光、通讯这些领域外,光子时空晶体材料的价值远不止如此。”
“从操控单个原子的“光镊”,到探索全新的光与物质相互作用,这扇门背后,是一个充满无限可能的全新物理世界。”
“比如利用光子时空晶体材料中的结构特性,如果将其设计成特定的空间形状,巧妙地设计它们的偏振和相位。”
“那么理论上来说,它就能够变成一种区别于二维的‘斯格明子’存储技术,能以更高的维度和更复杂的方式编码信息。”
“这也意味着如果用它来设计制造存储硬盘的话,数据存储密度有望实现指数级增长。”
“或许在未来,我们硬盘可能只有指甲盖大小,却能装下整个国家图书馆。”
“当然,要想利用和开发这种材料的新特性,我们还有很长的路要走。”
对面,老人脸上露出一抹感慨的神色。
从一个概念到一项技术,再到改变世界,每一步都源于这样一次次的科学探索。
他今天有幸见证了‘光子时空晶体”的诞生,或许,这就是开启下一个信息纪元的钥匙。
聊了一会儿后,老人似乎想起了什么,放下手中的瓷杯,看向了徐川,开口说道。
“对了,还有个事,我想问问你的看法。”
闻言,徐川顺势看了过来,老人思忖了一下,继续道:“关于航天方面的。”
“下蜀航天基地那边的新发动机研究完成了,按照你之前的介绍,如果在不考虑返程的基础上,它有能力将航天器送往太阳系之外。”
“所以,我们有没有可能在那个航天发动机完成测试后,送一艘或者两艘航天飞机前往太阳系之外的其他恒星系做一个探索?”
似乎是担心引起徐川的误会,老人随后又补充道。
“当然,是无人的那种。”
事实上,探索系外星系这种想法并不是老人突然想起的。
早在几年前,载人登火工程完成后,航天集团联合航天局以及科学院航天研究院就联合起来一起做过一个项目规划。
【远征巴纳德星系】
即先在地球上利用各种天文观测设备和望远镜对巴纳德星系进行考察,然后发射无人航天飞机携带大量探测装备前往巴纳德星系进行实地考察。
如果说第一部分的考察结果符合预期的话,航天集团准备计划建造一艘大型的宇宙飞船,搭载三百-五百人远征巴纳德星系,寻找和开发适宜人类居住的第二星球。
但当时这个有航天集团、航天局、的航天研究院等多家航天机构共同提出的项目规划最终被眼前这位否决掉了。
老人还记得当时徐川提出过一个基础条件。
除非他们能够将宇宙飞船的速度提升到十分之一光速,才有可能做到这个规划报告中的事情。
而当初还不知道要多久才能做到的事情,现在似乎已经有了一些希望?
听完老人的想法,徐川也并不意外。
发射一艘航天飞机前往太阳系之外进行探测,这也算是旧事重提了。
思索了一下,他认真的开口说道:“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虽然在理论上的确能够在不间断的长时间加速下将飞船的航行速度提升到十分之一光速以上。”
“但向外星系发射一艘航天飞机进行探索,这并不是单纯的解决了飞行速度就能够实现的工程。”
“比如如何与地球保持通讯、航天器的所有组件在没有维护的情况下的工作寿命、自主导航等等都是巨大的难题”
话说到这,正当老人以为他对这件事依旧持反对态度的时候,徐川话锋一转,紧接着说道。
“不过如果是真的想发射一架无人探测的航天飞机探索比邻星系或者是巴纳德星系的话,也不是完全不行。”
闻言,老人精神一震,迅速问道:“怎么说?”
徐川笑了笑,开口解释道:“虽然通讯、航天器设备的寿命、自主导航等问题都是难题。但探索系外星系的基础,在小型化可控核聚变技术和磁力线重接·脉冲式电磁推进器完成的情况下,已经初步具备了。”
“哪怕它的确需要至少五十年乃至更久的时间才能做到,但至少我们能在一代人可以看见的基础上完成这个项目。”
“这将可能是人类文明有史以来最漫长、最孤独,也最伟大的远征。它需要的不是一代人的努力,而是整个人类文明的持续投入和科技传承。”
听到这话,老人轻轻的点了点头,思索了一下问道:“那你觉得这个项目如果真的开启的话,是由咱们自己独立完成,还是说以国际合作项目的形式共同进行呢?”
五十年的未来他肯定是看不到了,但如果说徐川支持的话,那么即便是需要几十年甚至是更遥远的时间,即便是不是在他手中完成的,他也还是愿意推动一把的。
沙发对面,徐川思忖了一下,摇摇头建议着说道:“就我个人的看法,还是独立吧。”
停顿了一下,他接着吐槽道:“虽然说向系外星系发射一架航天飞机的确耗费巨大,我简单的预估了一下,需要的资金至少在百亿以上,甚至是数百亿上千亿都有可能。”
“但老实说,我的确有些受不了国际合作工程那种各种扯皮,无限拖延时间,各种在细枝末节上争论的工作了。”
不得不说,对于国际合作项目,他的印象真的太深刻了。
当初的月面生物圈工程,一个千亿级别的项目,光是立项确认就耗费了小半年的时间,更别提后面的具体落实了。
当时和它同期开启调研讨论的月华台·前哨科研基地二期都完工了,月面生物圈工程才堪堪和后续等待了一年多快两年的月面轨道质量投射器一起动工。
这还是在他的主导强压下才有的进度。
君不见当然的iter国际热核可控核聚变工程,从立项到施工,那可是从倡议于1985,到最终的2001才完成设计,并且到2021年华国都独立完成可控核聚变技术了,它都还没建造完成的存在。
如果探索外星系这个工程最终变成国际合作项目,徐川丝毫不怀疑这项目2030年都不会正式启动。
说到这,徐川端起茶几上的瓷杯,抿了一口温热的茶水润了润嗓子,继续道。
“另外,最主要的还是探索的成果。”
“虽然说这种系外恒星系的探索理论上来说和天文领域的观测结果一样,基本都是可以对全世界公开的。”
“但如果比邻星系或者是巴纳德星系存在一颗适宜人类居住的行星呢?亦或者是存在我们所不知道的外星生命呢?”
“如果真的探索到了这些极具价值的信息,我想相对比公开来说”
徐川的话没说完,但老人明白他的意思。
的确,一方面这种大型国际合作项目的确远比有国内独立开展的工程更耗费时间。
毕竟无论是预期成本还是项目施工,几乎每一步都会涉及到政治、外交、国际局势等方方面面的考虑。
而另一方面,如果真的探索到了一颗适宜人类居住的星球亦或者是某种外星生命,那么国内单独执行的项目绝对远比国际合作项目更好!
思索了一下,老人看向徐川,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
“那你觉得我们是探索比邻星还是巴纳德星系更好一些?还是说有其他更合适的选择?”
听到这个问题,徐川轻松的笑了笑,道:“为什么不能两个一起进行呢?”
“同时进行的难度并不比单独进行大,两者需要解决的问题是想通的。”
“只要技术层面上的问题解决了,同时探索我们需要付出的只不过多一架或者几驾无人驾驶的航天飞机而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