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51章 败绩失据,尘缘散聚
作者:
鹤招 更新:2025-10-23 02:39 字数:8690
第251章 败绩失据,尘缘散聚
依旧春风满建章,重来搦(nuo)管对君王。
即看应制偏承宠,何处新诗不擅场。
房中低头躲避皇帝视线的殷士儋,自嘲之余,恍惚间想起了这首李攀龙所赠的诗——他一度很喜欢这首诗。
来年的春风吹进建章宫,就好似闲赋在家的自己,熬过了被高拱压制的隆庆时代,于万历一朝再度踏上青云。
八年前,他以少保兼太子太保的超品重臣身份,复起总督天下盐政兼提督军务巡抚山东等处带管票务,谁能否认这一句“偏承宠”?
哪怕是殷士儋自己,也不免满怀雄心,欲要在新君座前百尺竿头,再题一首超迈绝世的新诗。
然而,也不知为何,世事总逃不过然而二字。
艰苦创业近十年后的今日,皇帝再度当面,却是对着他摇头叹息,满是遗憾地说了一句,好聚好散。
好聚好散?
聚当然是好聚,彼时的皇帝甫登大宝,不说立足未稳,至少也是威福不得全彰,为了借用他殷士儋的威望,压制两淮,收拢盐政,启用盐票,那真当叫一个礼贤下士,扫榻相迎。
散就不一样了。
在主位上端坐不动,手也不牵了,语气也生硬了,口中尽数落着他殷士儋如何如何的不是,露出一副“卿先负朕”的无奈,实在伤心至极,我见犹怜。
果真如此?
别逗你朱家皇帝笑了。
殷士儋险些将嘲弄之色直接挂在脸上。
要说分投下注便不为皇帝所容,可除了张居正那些新党核心,朝中能有多少人把身家性命系在新政上?
王崇古举家营商,官倒官卖,可谓富可敌国,不一样没碍着这厮执掌五军都督府,经营九边三军?
邓以赞在河南奉旨清丈,却不能管束亲友趁火打劫,勾结华启直、叶遵,对河南大户吃拿索要,不同样复起任事?
当初顺天府尹王之垣的嫡子王象晋,跟着何心隐散布揭帖辱骂皇帝,彼时怎么就轻轻落下,没有让王之垣也跟着卸甲归田?
甚至徐阶更是带头抗拒新政,如今不也腆着脸仍为皇帝近臣?
什么阿猫阿狗的容得下,独独到他殷士儋头上,就是首鼠两端,容忍不得了?
对此,殷士儋心中自然有答案,无非是皇帝羽翼已丰,为了收归盐政与票务大权,顺势鸟尽弓藏罢了!
这叫人怎么甘心!?
如何服气!?
千种思绪,万般不服,殷士儋束手静立,竟一时失神无言。
在旁的詹事府詹事右春坊左庶子侍读学士李长春、于慎行二人,眼见馆师惘然,眼底流露出几分担忧的神色,不约而同朝皇帝看去,挪步欲言。
三纲五常在上,君臣恩义在心,若是自家馆师真个吐露出半句怨怼之语,恐怕难逃一死!
此刻气氛紧张,二人作为殷士儋的学生,无论是出于师生情谊,还是皇帝钦点随行的一片苦心,都到了应当出言缓和,从中斡旋的时候了。
然而,许是两人官阶略低,揣摩圣意不到火候,这边刚要开口,便迎来皇帝一个斜睨。
二人被这一眼瞪得,立时止住了身形,口中言语也被掐回喉咙里。
也就是这么一打岔的功夫,殷士儋终于有了动作。
只见殷士儋颓然地垂下头颅,撩起下摆,缓缓跪地,声微而气足地回奏道:“陛下,臣不服。”
话音一落,房间内霎时间针落可闻!
不服!?
这是朝廷重臣对皇帝的回应!?
怎么敢的!?
除了魏朝与蒋克谦这等身经百战,常闻机密的大内近臣能够置若罔闻外,连门口站岗的骆思恭都忍不住朝殷士儋侧目。
心中寻思着这位到底是身患绝症,活得太煎熬,还是跟九族有不共戴天之仇?
李长春、于慎行二人同样相顾骇然,顾不得皇帝先前才投来噤声的眼神,硬着头皮慌忙出列。
二人挡在皇帝与馆师中间,面朝殷士儋,怒目呵斥道:“放肆!”
李长春更是当场捋起袖子,张开大掌伸向殷士儋,也不知要如何施为。
“二位卿若是忍不住口舌之欲,不妨下楼夺了惊堂木,好生说个痛快。”
皇帝略显阴阳怪气的声音,在二人身后响起。
李长春尴尬转过身,将手藏回身后:“殷少保御前失仪,胆敢出言顶撞陛下,臣一时义愤难忍。”
于慎行在旁连连颔首。
两人一齐尬笑,试图安抚皇帝不要动怒。
朱翊钧懒得理会,目光越过闲杂人等,径直看向殷士儋。
殷士儋方才说罢后,便是一副五体投地,任人宰割的模样。
朱翊钧既没有动怒,也没有矫作客气,淡淡问道:“何处不服?”
殷士儋伏地不起,答得却极快:“臣有功而无辜,却被陛下一朝罢免,心中实在委屈。”
朱翊钧轻轻嗯了一声:“所以朕方才便认可了卿的功绩,无论进爵,还是国史,都会为卿论功行赏,只是朕失了信任,才特意来请殷卿届时功成身退。”
殷士儋仍不罢休:“臣从未分投下注,无端失了圣心,臣尤其不服。”
朱翊钧啧了一声,颔首道:“既然如此,那朕换个说辞,卿乃是作壁上观。”
殷士儋沉默片刻,艰难开口:“清丈本就并非臣的本分。”
朱翊钧微微一哂:“信任殷卿,也不是朕这个皇帝的本分;届时的票务,也不该是盐政衙门的本分。”
随着君臣二人你一言,我一语,房间中随行的近臣们,目光也跟着在殷士儋与皇帝身上来回逡巡。
这一幕着实奇怪。
预想中皇帝勃然大怒,殷士儋九族株连的情况并未出现,甚至就着这个话题奏对上了。
这也就罢了,皇帝与大臣之间,哪次说话不是云遮雾绕?如今竟然说得这般毫无矫饰,如此直抒胸臆。
殷士儋毫不掩饰心中委屈,皇帝也再三表达不再信任——活似那和离的夫妻,为了谁是谁非僵持不下。
门口站岗的近卫统领骆思恭眉头紧锁,殷士儋身后看顾的锦衣指挥佥事蒋克谦若有所思,皇帝身侧的司礼监秉笔太监魏朝面无表情。
于慎行与李长春对视一眼,终于后知后觉地回过味来。
户部早就意欲收归盐政与票务大权,又恐殷士儋意气用事,蓄谋坏事,这才酝酿许久,引而不发。
如今皇帝趁着南巡,先是微服召见,再当面直言不讳,其目的本就在于直面殷士儋的不满。
殷士儋显然第一时间便读懂了皇帝的意思!
既然皇帝抱着这种打算当面诘问,那殷士儋必然要倒一倒苦水,说一说委屈——辩论对错也好,摆出条件也罢,总归是今日特许,过时不候。
相反,殷士儋若是在这种时候隐忍受侮,风平浪静,那才真是取死有道!
不过,虽说是皇权特许的怨怼,但这种境况下,也很难不真情流露。
“八年前微臣得陛下诏复,临危受下整顿盐务的职司,难道微臣彼时也不得陛下信任么?”
殷士儋猛然抬起头,动摇脱落成榫卯结构的牙齿,被咬得隐隐有间隙配合的趋势,瞪大的瞳孔透过微红的眼眶,直勾勾看向皇帝。
与张居正、高仪这些人不一样,他殷士儋可不是靠着东宫旧臣的恩宠得势。
当初因材而用,如今以信而罢,到底是因为他的年老材朽,还是皇帝日渐多疑?
在场之人都能看出殷士儋此时此刻表露出的踉跄悲情,多少有些共鸣。
饶是奔着做政治交换而来的朱翊钧,此刻也不由生出一丝恻隐之情。
朱翊钧思索良久,缓缓站起身。
他走到跪伏在地的殷士儋面前:“殷卿既然将委屈说到这个地步,朕也与殷卿说说朕的难处。”
“既不是用够了殷卿的才能,由得户部摘桃,也不是朕在皇位上坐久了,变得薄情寡恩。”
说着,伸出双手,轻轻将殷士儋扶了起来。
“无非是身不由己而已。”
朱翊钧一边将殷士儋扶到椅子上,一边腾出一只手,指了指殷士儋,又指了指自己:“你身不由,我也身不由己,所以你我君臣,只能分道扬镳。”
殷士儋面圣匆忙,来不及穿戴护膝,跪久了毕竟腿部酸麻,被皇帝扶着,一屁股便坐到了椅子上。
听了皇帝这番言语,张嘴欲言。
朱翊钧摆了摆手,打断了殷士儋,自顾自继续说道:“就拿济宁这滩浅水来说。”
“王杲、路迎两家于卿有传道之恩,吴岳是卿当年朝中乡党,郭朝宾是你家姻亲,文廷赞以师侍卿……数不胜数。”
“小小的盐政衙门,其内挤满了这些州内世家的旁支远亲,赘婿庶子,彼辈恨不得连村里的狗都塞到盐政衙门来看门。”
“与这些虫豸厮混,殷卿安能做得纯臣?”
文廷赞所在的文家,乃是昭勇将军文士安传下来的世家,三世孙于成化十年升济南卫指挥使,四世孙降叙济宁卫指挥同知,往后便一直世袭济宁卫指挥使。
王杲、路迎、吴岳、郭朝宾,则是嘉靖、隆庆以来的四位尚书,也垒筑起了济宁豪族里四根最高的阀阅。
当然,此外还有无需多言的济宁州知州署曲阜县事孔弘复,佐官颜孟两姓,等等等等。
中枢挂名的大人物,在地方上自然贵不可言,济宁州的胥吏小官,多年来都是在这些门阀之间流转。
这些都是济宁坊间广为人知的消息,连道旁稚童都能听说过一二——毕竟百姓最爱传权贵们的顺口溜,什么小县不大四尚书,什么一片云两朵,反攻倒算十八家之类的,历代皆如此。
总而言之,当年殷士儋短短时间便在济宁州筹建出一座盐政衙门,哪里少得了这些权贵的襄助。
这还只是济宁,整个山东都数不清有多少姻亲乡党。
而为官之道,又向来讲究互惠互利,水乳交融。
正因如此,殷士儋对盐政衙门的控制,绝非空降某某大员可以比拟的,以至于朱翊钧也对其投鼠忌器,不得不好言相劝。
另一方面,这也是殷士儋作壁上观,分投下注的根本原因。
正所谓以其成者,必以其败。
一旦失去了这些乡党的臂助,殷士儋的影响力必然急转直下,恐怕再也做不得地头蛇,只能做个好忠臣——偏偏家中子孙不争气,根本走不通仕途。
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不外如是。
皇帝娓娓道来,殷士儋的嘴唇从翕动欲言,开始逐渐颤抖。
魏朝适时端来茶水,配上糕点。
朱翊钧也没继续纠缠殷士儋的身不由己,只是点到为止:“卿为姻亲乡党掣肘而身不由己,朕受国势裹挟,自然更加不得自主。”
“朕幼时观览历代国史,每见皇帝苛待功臣,心中便尤其不齿,暗衬日后朕必定不做寡恩之君。”
说到这里,朱翊钧突然自嘲一笑:“但如今方知,艰苦创业,哪有余力善待功臣。”
房内众人面面相觑,偶有眼神交换。
朱翊钧心有所感,扭头看向身后翰林院的李、于二人,轻描淡写问道:“二卿修史著书,博闻强识,可知为何?”
二人想着李唐刘汉,忆起本朝太祖,看了看皇帝,又看了看殷士儋,心中一时惊疑不定。
奈何人精一般的皇帝都问到头上了,二人也不好招以往惯例虚言糊弄。
于慎行想了想,昂首对曰:“回陛下的话,臣以为,莫须是功高震主,不便大位传续。”
朱翊钧摇头不止:“大位岂是如此不便之物?”
李长春连忙扯了扯于慎行的衣角,抢过位置驳道:“臣以为不然,盖因人心常变,彼时立功,过后触罪,非人主所能左右。”
这就是纯粹的说好话了,朱翊钧笑了笑,不置可否。
“朕倒是有些心得。”
朱翊钧也不纠缠,在众人的目光下,负手踱步到窗前:“八年前,正值国势衰颓之际,鼎革呼之欲出,奈何朕以冲年践祚,天下军民孩视,朝中朋党相争,着实威福不彰,又朕是想做事,又难做事。”
“彼时用人,哪有什么信与不信,别无选择而已。”
“杨博虽然结党营私,但朕看中他树大根深却一团和气,便用了;王崇古虽然官倒官卖,但在军中最负威望,朕也用了;张翰虽然才能稀松,但毕竟是元辅所荐,朕也不得不用。”
殷士儋侧身倾听,心知铺垫得差不多后,便要到自己了。
果不其然。
“复起殷卿时,朕甚至只当卿是夸夸其谈的清流,写诗作赋不是夸耀‘帝宠词臣弄彩毫’的文章,就是摆弄‘金华殿里谈经客’的资历。”
“尤其殷卿还对‘词臣’、‘宠臣’这等称呼,颇为自得,实难给朕一个能把事做妥当的好印象。”
“但彼时朕意欲剖解两淮盐课,以江北制江南,非山东地方大威望者不能为,除了殷卿,朕其实别无选择。”
当初余有丁作为殷士儋的副手,王希烈紧随其后巡抚山东,也有为殷士儋万一无能而托底的考量。
皇帝背对着众人,口中不断说着冰冷的话语。
于慎行与李长春二人偷偷对视一眼,不由得心有戚戚。
谁知道风向变得这么快?
当初世宗一朝,词臣可是专出青词宰相的,哪知今上这位好圣孙不肖祖躬,偏爱循吏?
殷士儋反倒是无动于衷,官场人设只为媚上而已,经由创制盐政衙门一事,自己能不能做事已经无需多言。
他怅然地接上了皇帝的言语:“历代皇帝登位日久,威势愈隆,便不再别无选择了。”
朱翊钧点了点头,又摇了摇头:“这是条件,不是必然。寻根究底,乃是局势演变,国策推行之下,屡屡有大浪淘沙之时,国势裹挟,哪怕历代皇帝也身不由己。”
所谓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
艰苦创业之时,时运本就不断变幻。
韩信行军打仗固然是天上鹰、林中虎,但天下太平后,浑然不知局势为何物,立刻龙游浅滩。
李善长固然是国朝元老,功勋卓著,但其忤逆国策,在朝中掀起党争,张口闭口就是你一个,我一个,自然取死有道。
无论多大的功臣,都得随国策而变,经历一场场大浪淘沙,若是跟不上,轻则被贬,重则殒命——偏偏有太多人跟不上,或者说不想跟上。
从怀柔伯施光祖杖杀于县衙,到刑部张翰被迫致仕,莫过于此。
至于眼下的殷士儋……
以前是新政草创,没条件要求立场,如今新政都走到这一步了,就不可能再允许这些部院堂官,超品大臣,再继续保留意见,分投下注了,这就是局势之演变,时运之变换——虽然朱翊钧还年轻,但防备这些老臣隐忍不发,反攻倒算,多早都不算早。
此次南巡,本质上就是更大范围的南郊祭天,名为反柔克运动,实则仍是为国策站队!
毗邻北直隶,南巡路上第一位超品大员,对清丈作壁上观,在国策与乡党之间首鼠两端的殷士儋,自然是首当其冲!
殷士儋神情恍惚。
他第一次这般真切地直面九五之尊的内心袒露,不说几分真假,至少这态度,着实令人无措。
同时,皇帝给出的理由,是如此毫无回旋的余地,彻底斩断了殷士儋的念想,以至于脸上演绎的悲戚,也淡去了几分。
几乎下意识地,殷士儋喃喃反驳道:“大道独行,只怕鲜有朝臣能永远紧随陛下身后。”
朱翊钧闻言,转过身看着殷士儋,认真摇了摇头:“殷卿这般身处机要的大臣,本就不多。”
“况且,殷卿此言,未免太过以己度人了,只这间小小的房间内,便有青出于蓝。”
朱翊钧回头朝于、李两人示意。
退一万步说,哪怕鲜少有人能一直跟上,但总是一直会有人跟上。
殷士儋看了一眼于慎行与李长春二人:“他们入朝才几年?懂多少东西?”
朱翊钧一时无语,经典对学生打压式教育。
皇帝无话,殷士儋也不语。
两人相顾无言也不知过了多久,殷士儋再度打破了寂静:“臣斗胆,还有最后一事恳求陛下。”
朱翊钧轻轻摆了摆手:“朕知道卿要恳求什么,就是这些东西,将卿网罗得不能动弹。”
殷士儋听了皇帝这段评语,心中五味杂陈,语气中多了一丝疲惫:“臣学不来张居正不顾身后事的铁石心肠,也修不出徐阶断尾求生的毒辣隐忍。”
朱翊钧倒也没藏着掖着,毫不避讳地颔首道:“殷诰干涉煽动民乱一案,与翰林院五经博士孔承厚、孟彦璞、颜嗣慎,一并押送南京法司了。”
殷士儋暗道果然如此,旋即又想说些什么。
但话到嘴边,又尽数咽了回去。
良久的沉默。
不知过了多久,殷士儋心中憋着的一口气终于长舒了出来,心中的千种不忿,万种不满,只化作一句服软:“臣罪在不宥,幸得陛下天恩,容臣无辜致仕,臣心服口服!”
无辜就是无罪,这是殷士儋心服口服的条件,也是最后的恳求,对自己,也对殷诰。
其姿态不可谓不卑微。
朱翊钧见状,心中愈发感慨,要不怎么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只是透露些许危险的风声,各自的关系就凑上来求情了。
且不说眼前为殷诰求情的殷士儋,亦或者孔孟那等圣人世家。
单是颜嗣慎一个破落户,就引来了不知多少人,长子的姻亲蒙阴县今裕州知州龚一扬,次子的姻亲济宁州知州署曲阜县事孔弘复、三子的姻亲阳信府同知郭才鼎、长女的姻亲太仆寺少卿刘不息,还有同窗,五军都督府戎政厅给事中贾三近,太常少卿刘观海……数都数不过来。
朱翊钧恍惚片刻才回过神来。
他没有立刻答应殷士儋的条件,反而又起了新的话题:“度田清户之事,江南形式最为诡谲,一如冰山藏海,善战者无功;而山东则最为激烈,数场民乱当头,敢为天下先。”
“朕端居九重时,尤其疑惑其中差别,如今见得殷卿,才觉得万事有迹可循,可谓理所当然。”
皇帝话头起得老远,殷士儋蹙眉不解。
“历代以来,江南变化最大,数典忘祖也好,推陈出新也罢,据申王两位阁老所说,江南一带离科举最近,实则离圣人经典却是最远。”
“三纲五常束之高阁,个人得失喜乐摆在第一,视官阶如蔽履,动辄挂冠归田,一心扑在士林养望,结党营私上。”
“而以朕行来所见,山东一省则恰好相反。”
“儒门祖地,时至本朝,古风尚存泰半,士人仍以朱紫加身为志,忧心天下。”
殷士儋听在耳中,不为所动。
为官多年,他自然知道皇帝这一番拉踩,并不是诚心夸赞。
殷士儋心中纷乱,口中只凭着本能,干巴巴地接过话头:“陛下过誉了,天下各省,风气或许有差,人心却一般无二,山东士人亦是逃不过门户私计。”
谦辞例来如此,优点我是承认的,对家的缺点我也有。
孰料,皇帝听罢,却是深以为然地点了点头:“这便是朕想说的。”
“江南士人帝力弗加,理直气壮地抗拒清丈,上下一心,新增三万倾就想与朕交差;而山东士人,既想抗拒清丈,又怕坏了仕途,便一副瞻前顾后,自相矛盾的模样。”
“尤其卿等最讲人情,省内不是门生故吏,便是姻亲同窗。”
“树大根深,盘根错节,自相矛盾了可不得了,只闹出几场民乱,都得仰赖诸位谨慎克制了。”
广泛的矛盾,显得古井无波;直接的矛盾,却是一点就燃。
截至民乱之时,山东丈出田亩二十余万顷,已经不知几个江南,要是真像江南一样,不把皇帝和中枢放在眼里,早就拿着这个数交差了。
但架不住山东士人正在道德转型,思潮最为纷乱之际。
官场大局上,有的想保住自身家财,有的则想在官场有一番作为——散尽家财,一心谋官之人,从来不在少数。
个人得失上,人人都既想迎合大政,又怕自身利益受损。
最终,有人想做事,有人想坏事,有人既想做事,又怕坏了自己的事,势均力敌,自相矛盾,反而闹得最直接,最迅速。
殷士儋的首鼠两端,分投下注,可谓是山东官场士林绝佳的缩影。
说者有心,听者有意。
殷士儋听懂了,落座的同时,也对号入座了。
所以,他无言以对。
朱翊钧:“都说子女不合,全赖老人无德。”
“殷卿你看,山东子女为清丈之事生出罅隙,以至于煽动民乱,相互拆台。”
“朕这个老人,难道要为了卿一再妥协,甚至要将煽动民乱,抗拒清丈的的罪过含糊过去,让山东子女如殷卿这般,继续是非不辨,天人交战下去?”
话音落入殷士儋耳中,不由一阵恶寒。
皇帝在此时此刻终于图穷匕见!
除非他殷士儋在清丈之事上站队,作为表率,否则就只能用兖州府民乱一案拨正人心!
若是他真能做到这种事,那他当初作壁上观,又是为了什么!?
“臣……臣……”
心乱如麻之下,殷士儋支吾半晌,也未说出个囫囵话来。
朱翊钧见状,失望之情溢于言表:“殷卿方才万分委屈,但扪心自问,纵容殷诰抗阻大政,卿又对得起朕么?”
若说先前是皇帝迫使功臣无罪致仕,殷士儋尽情怨怼,皇帝甘愿承受。
那么在殷士儋为殷诰求情之后,立刻便短了气势,被皇帝抓住机会,端起了君父的架子。
面对这番诘问,殷士儋自然无话可说,仓皇拜服:“臣教子无方,臣有罪!”
为清丈表率之事很难办,殷士儋宁愿与子同罪。
当然,最多是教子无方,纵容之说显然是皇帝口误。
朱翊钧闻言,却是慨然一叹:“朕这个君父,才是真个教子无方。”
说着,他摆了摆手:“也罢,也罢,这何尝不是殷卿的身不由己。”
身不由己的殷士儋,绝不可能敢拆姻亲同乡们的台,皇帝表示深深理解,那就不让你得罪彼辈了。
殷士儋分不清皇帝是刻意在此处等着,还是真的失去了耐心。
但此时此刻,他只能硬着头皮奏对:“臣愧对君父!”
朱翊钧竟是恬不知耻地点了点头:“是啊,殷卿理当是对不起朕的。”
好在皇帝并未太过为难老臣。
只听皇帝话锋一转:“愧对的话就莫与朕私下说了。”
“朕巡过南直隶、浙江,最后到江西时,要上武功山开个会,与江浙、湖广、河南、山东几省清点一番清丈中的是是非非,包括兖州府民乱一案,也在其中。”
殷士儋愈发难堪,艰难启齿:“微臣该当如何。”
朱翊钧目光幽幽,定定看着殷士儋:“这样,殷卿届时来当面与朕致仕,顺便为武功山会议起个调子,姑且就……”
“做个自我批评罢!”
……
殷士儋离开了。
在口呼天恩浩荡后,被于慎行扶着离开的。
李长春回想起殷士儋被搀扶着的背影,只觉这位三朝老臣,超品大员迈过门槛的一瞬间,身形佝偻了许多。
他将这一幕牢牢记在了心中,以为殷鉴。
一旁的蒋克谦还在疑惑:“礼部先前不是说,议事定在庐山么?”
朱翊钧瞥了瞥嘴,没有答话。
司礼监魏朝倒是客气回了一句:“陛下近日以来,天心示警,又夜观翼轸星象不稳,唯恐在彼处议事,遭天道谴责,便选了香火鼎盛的武功山,以人道压天象。”
李长春听入耳中,暗道稀奇,皇帝竟也信起天人感应来了。
皇帝显然不想在这事上多过计较,只扭头朝骆思恭吩咐道:“骆统领速去纠合布防的近卫,咱们今日还要先回行在露一面,再看过徐州沿途风情。”
“待朕更换戎装,即刻出发。”
哪怕白龙鱼服,也是有讲究的,出游,见客,赶路,都是不同的穿搭。
骆思恭毫不拖泥带水,领命便转身离去。
李长春见皇帝雷厉风行,连忙出声提醒道:“陛下,于学士送殷总督回衙门,或许要耽搁片刻。”
朱翊钧张开双臂,任由魏朝与蒋克谦为自己更衣,眼皮也不眨一下:“不等了。”
“啊?”李长春没料到皇帝如此回应。
朱翊钧莫名想起殷士儋方才那句“他们入朝才几年?懂多少东西?”,要学的东西还真不少。
他看向李长春,摇头失笑:“卿以为,朕特意带上你二人,在这里旁听半天,所为何事?方才提及二卿,又是所为何事?”
李长春愣了愣,旋即又似乎想到了什么,张了张嘴。
过了好一会,他才彻底反应过来,行礼告罪:“臣驽钝,后知后觉。”
朱翊钧倒是不介意翰林院的新兵多学学:“于卿由翰林院调任盐政衙门,任管盐郎中;李卿调任户部,任山东清吏司郎中,协管票务。”
两人都是殷士儋的学生,于慎行本身又是山东人,天然就能减小系统内的排斥。
这是朱翊钧与殷士儋都能接受的局面,没有分歧,自然不用摆到台面上来说。
今日这场谈话,充斥着类心照不宣。
不说别的,就朱翊钧最开始那句“首鼠两端”,但凡是公开场合说出口,殷士儋就少不了一个自缢的下场,盐政之事更是要从头再来,拿到私下来说,本身就是默契的一部分。
二人来回拉扯不知多少个回合,才总算是兑现了当年“善始善终”的承诺。
李长春、于慎行这些外人浑然没察觉到其中波澜,恐怕还以为他这个皇帝言出法随,殷士儋纳头便拜,好不顺遂。
“臣必不负陛下厚望!”李长春看不真切,却不妨碍他先下拜领旨,待日后慢慢摸爬滚打。
朱翊钧此时已然穿戴好了戎装。
犀甲锁肩,铜兽扣胷,平添三分英武之气。
“殷少保殷鉴在前,李卿,日后不要做让朕伤心的事情。”朱翊钧拍了拍李长春的肩膀,“走罢,去徐州。”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