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0章 跋扈的官二代
作者:青红      更新:2025-11-05 08:46      字数:1649
  组建势力李青已经做过了,当初道一至道九便是,只不过,那只是小打小闹。
  按照李浩的『將心比心』,大明在享受资本带来裨益的同时,也要承受其带来的弊端,那种情况下,小打小闹就不够用了。
  人手倒是不愁,作为武当山的大师兄,肯定要用『自家人』,问题是……用自家人也不是说就万事无忧了。
  人心最经不起考验,而资本家最擅长的便是腐蚀人心。
  哪怕静心修行的道士,也不见得顶的住……
  李青幽幽一嘆,拿方才激励朱厚熜的话,激励自己,“路虽难,行则將至。”
  ……
  自李青信口胡诌一通之后,朱厚熜的態度端正了不少,修仙长生仍是热衷,可国家大事上,较之以往更加努力认真了。
  上朝理政,下朝批註,称得上兢兢业业。
  李青虽知他目的不纯,仍是颇感欣慰,若是朱厚熜能一直保持下去,別的不说,帮其延年益寿,李青是不介意的。
  性格上,朱厚熜有缺陷,能力上,朱厚熜比之他堂兄朱厚照並不逊色,更有甚之。
  朱厚熜更沉稳,不容易衝动!
  扩建学院的款项已经拨付,商会也在有条不紊的进行,对此,朝堂上难免仍有怨言,却已威胁不到政令推行了。
  倒是一条鞭法,李青、朱厚熜、乃至內阁,意见高度统一,谨而慎行。
  於是,只在苏杭两地又做了试点推行,並不急著推广,唯恐火候过了,一盘好菜给烧焦了。
  当然,也不是什么事儿都顺风顺水,比如內阁几位大学士都受到了不同程度的弹劾,尤以弹劾张璁的言论最令人哭笑不得,也最凶险。
  张璁,朱厚熜,臣与君同名,大逆不道!
  二人的这个cong,並不是同一个字,不过,真上纲上线起来,却也不是小事。
  朱厚熜有一点李青十分满意,不糊涂,不会被人轻易左右。
  在政局上,尤其是这种权力权衡方面,几乎不用李青多费心。
  朱厚熜一招赐名张孚敬,就给完美化解了。
  作为大礼议的铁桿支持者,一条鞭法的力荐推行者,张璁不容有失,他若被踢出朝局,那一条鞭法的正当性,也会大受影响。
  这个道理不用李青说,朱厚熜也明白。
  不过,对於贾咏、石珤、费宏三人,朱厚熜就没那么仁慈了,此三人在內阁待挺久了,且也没有耀眼政绩,更对一条鞭法的推行没什么影响,朱厚熜便顺应『民意』给办了。
  李青劝了一次,朱厚熜却没听,直言政治上不能有情,换下三人之后,国策推行將会更加顺利。
  这话让李青无可辩驳,且三人的待遇又都是衣锦还乡,李青便也不再坚持。
  不得不说,朱厚熜还是有前瞻性的,新人入阁后,的確更有衝劲儿,亦或说更想证明一下自己,对朝局確实起到了更好的效果。
  此外,朱厚熜利用入阁三人留下空缺,又提拔了几个『顺眼』的官员,一时间,改革舆情进一步消停。
  为此,朱厚熜洋洋自得。
  李青却深知一次可以,两次也不会有大问题,可若以此作为平衡朝局的不二法门,那就大错特错了。
  国师殿上,李青详细阐述其中利害,最初朱厚熜不以为然,最终,朱厚熜还是採纳了李青的建议……
  接下来的事,就顺风顺水多了,几乎一切都在按预想的发展。
  五月,金陵文武学院建造完成,七月,苏杭两地再响佳音,八月底,江南商会正式落实,由李浩领衔的巨富,正在赶赴京师……
  同时,北方的河..北、山..东,两省的巨富也在进京的路上。
  朱厚熜见江南已步入正轨,便让陆炳去传回严嵩,並予以验查详情,同时,组建了一个临时小组,由国师、內阁尚书领衔,六部侍郎为辅,来指导这些商会代表的工作事宜。
  一时间,欣欣向荣之气象,几乎肉眼可见。
  李青心情愉悦之余,看朱厚熜都顺眼了好多好多,又给他炼了两炉丹药,朱厚熜自然开心,赏赐了李青不少金银细软。
  君臣相处这么久,还是头一次双向奔赴,日常相处的气氛都和谐不少。
  ……
  时间过得飞快,不知不觉已是秋末,冬季已然不远。
  京师的天气开始转凉,转冷,落叶枯黄,万物亦有萧索跡象,大街上,百姓都换上了厚实的衣服。
  李青閒散游逛,双手交叉附在脑后,十分鬆弛的欣赏著熙熙攘攘,身心轻鬆。
  这段时间他很忙,忙著制定会议內容,眼下终於一切敲定,他这才有暇出来逛逛。
  突然,一家商铺传来喧譁,好像是顾客店主发生了口角,李青閒著也是閒著,遂上前吃瓜。
  只见一个肩膀一高一低的少年人骂骂咧咧:“小爷我不就摸了你家姑娘一下吗,又没少一两肉,少他娘给我嚎,惹毛了小爷,信不信我让你这铺子关门大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