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7章 费解
作者:青红      更新:2025-11-03 13:43      字数:3023
  黄锦挠挠头,问道:“是李总兵的乾爹永青侯,李青?”
  “不是,是洪武年间的永青侯李青。”朱厚熜轻笑道,“说起来也挺巧合的,都是永青侯,都叫李青,连府邸都在一处……”
  他倏地顿住,脸上笑意缓缓消失,改为疑惑,自语道:
  “这也太巧了吧?”
  “原来洪武年间也有永青侯啊?”黄锦憨笑道,“別说,这还真巧,要不是时间关係,奴婢都要以为是同一个人了。”
  “同一个……人?”朱厚熜豁然看向黄锦。
  黄锦一呆,弱弱道,“皇上,奴婢是不是说错话了啊? 皇上,皇上……”
  “啊,没什么。”朱厚熜回过神,挥手轻笑,“不知情的话,是挺容易混淆的,对这两个永青侯,朕也了解不多,只知道有这么號人,以及少许有关事件,尤其是洪武朝的永青侯……”
  黄锦鬆弛下来,赔著笑问道:“皇上以为他们俩哪个更厉害些啊?”
  朱厚熜想了想,道:“洪武年间的更厉害一些。”
  他活动了下四肢,以一个舒服的姿势倚在椅上,道:“他的具体事跡朕知之不详,不过……非开国功臣,在太祖朝封侯,还是世袭罔替的爵位……难度不是一般的大。”
  “这样啊……那第二个永青侯呢?”
  “也挺厉害的,朕小时候听父王说起过,对他很是推崇呢,当初英宗……”朱厚熜咳嗽了下,转而道,“他也是个有大功的人,且也是第一个以勛贵之身入阁,还没人敢反对,连三杨那等权臣,都在他面前栽了大跟头,妥妥的顶级政治家……”
  “那確实厉害!”黄锦流露出钦佩之色,好奇道,“皇上您说两个永青侯的府邸都在一处,难道……第一个永青侯没儿子?”
  朱厚熜微微摇头:“有的话,又怎会断了传承?唉,可惜啊……”
  “皇上是可惜……他断了香火?”
  “不是,朕可惜的是,这軼闻录只写到宣德朝,且宣德朝的篇幅並不大,当然了,这也是没办法的事,受年龄所限,那时的他都辞官了……”朱厚熜嘆道,“朕是可惜他活的不够久。”
  黄锦疑惑道:“皇上,这大明軼闻录不是连景泰朝,甚至成化朝都涵盖了吗?”
  “不是一人写的。”朱厚熜拿起一册正统朝的《大明軼闻录》,道:“说狗尾续貂有些苛刻,可质量有明显下降,从笔法来看,这显然不是出自同一个人,理念有偏颇,看起来也得换一换脑子。”
  “皇上真厉害,这都能看出来。”黄锦拙劣的拍著马屁。
  朱厚熜好笑道:“什么时候变得这般了?”
  “人常说,千穿万穿马屁不穿,嘿嘿……朝堂上的大人们说话难听,奴婢可不得说些好听的让皇上您开心开心啊。”
  “噗!”朱厚熜一个没忍住,“调皮。”
  黄锦也陪著笑了两声,隨即劝道:“皇上这些日子,整日整日的看这大明軼闻录,也得多注意吃饭、休息,莫伤了龙体。”
  “嗯,朕知道。”朱厚熜慵懒頷首,接著又道,“不过,这都看到正统朝了,后面也没多少了,还是一口气看完吧。”
  他抬起手,黄锦立时送上凉茶,朱厚熜接过啜了一口,“这样就可以再接著重新看一次了。”
  黄锦:“……”
  有那么好看吗?
  似是瞧出了他的心思,朱厚熜笑道:“你读书少,不懂得常读常新这个道理,朕这些时日一直在参照著实录读这大明軼闻录,获益匪浅啊!”
  这哪是大明軼闻录,这就是大明实录,且基於足够客观的事实,加以足够客观的剖析……文字丁点不晦涩,且还生动有趣。
  在朱厚熜心里,它远远超出他看过的所有书。
  因为这本书,让他了解了真正的大明史,也让他对政治,以及大明的臣子,有了更深刻的认知。
  这样的书只读一遍难以消化所有精髓,得像牛羊进食一样,吃进去后再反芻上来细细咀嚼,品味……
  此时的朱厚熜,对之前张永的话非常认同,参照大明历代皇帝的实录,读起来確实惊为天人!
  同时,朱厚熜也总算知道为何堂兄会將这书跟《永乐大典》放在一起!
  它有这个资格!
  甚至,单从就对皇帝而言,它比永乐大典还要经典。
  想到堂兄,朱厚熜猛然意识到自己得做些什么了。
  比如:武宗实录!
  对这个堂兄,他没什么感觉,说不上討厌,也说不上喜欢,不过,心中多少是有些感激的成分在。
  毕竟,是他把皇位传给了自己!
  其实,若从功利心出发,最合適的人选是益王长孙,因为那一来,堂兄也算是有了子嗣,而传给自己……
  哪怕是名义上,堂兄也算是绝嗣了。
  至於进京之后,群臣的下马威也好,张太后的高傲姿態也罢,这跟堂兄没啥关係。
  朱厚熜是个明白人,连皇位都传给了自己,又怎会再给自己下绊子?
  怎么说,他们都是叔伯弟兄,同一个爷爷。
  无论是从血缘关係出发,还是大明皇帝传承的立场出发,堂兄都不会那般,最多也就是有让自己给孝宗继嗣的心理。
  朱厚熜对素未谋面的堂兄没有丁点恶感。
  之所以一直没著手武宗实录的编撰事宜,是因为他自打进京之后,糟心事就没断过,且群臣没一个人催他。
  显然,这群人很不受待见正德皇帝。
  朱厚熜虽也觉堂兄喜爱玩乐,治国理念太过刚猛霸道,甚至是胡来,可现在他做了皇帝,再看堂兄……
  除了肯定其施政的正確性之外,还有的就是敬佩了。
  將心比心,换作是他,哪怕亲老子是皇帝,以皇太子身份继承大统,也未必敢那般行事。
  名面上,皇帝是九五至尊,四海共主,可实际上,皇帝並不能我行我素。
  朱厚熜做了皇帝之后,更是深有感触……
  都嘉靖二年了,若再迟迟不提武宗实录的编撰事宜,难免让人以为我这个皇帝过於凉薄……朱厚熜吁了口气,道:
  “黄锦,你走一趟,唤杨廷和来。”
  若说谁最了解正德皇帝,非杨廷和莫属!
  他是正德皇帝一手送上权力巔峰的,且还是正德皇帝的老师,甚至是看著正德皇帝长大的,编撰武宗实录,他来主持再合適不过。
  “是,奴婢这就去。”黄锦有些不適应皇帝的思维跳跃,却也懂事的不问细节。
  一个太监,最好別掺和政治,且他又不是司礼监一二把手。
  黄锦行了个礼,转身去了……
  朱厚熜伸了个懒腰,再次拿起正统朝的《大明軼闻录》,翻了两页却又放下,轻嘆道:
  “不怕不识货,就怕货比货啊,正统一朝写的也不赖,可总归不如之前的……”
  顿了下,自语道:“说起这永青侯,还真是传奇,不仅洪武时期的永青侯如此,正统时期的永青侯也同样不白给……难道说……”
  朱厚熜苦笑道:“叫李青的人都是天才?”
  话一出口,他又觉如此说过於偏颇了,李青这个名字並不稀有,说大眾化也不为过,只是……
  按道理说,第一个永青侯虽绝了嗣,皇帝也不应该再封一个同样的,这是不成文的俗成……
  难道『半路出家』的中宗皇帝不知道第一个永青侯?
  这不太应该啊,连我这个远在安陆的藩王世子都听说过,中宗皇帝又没就藩,且距离第一个永青侯下野不算太过遥远……
  朱厚熜有些费解,不过,他也没太过往心里去。
  毕竟……费解的事不止这一件。
  永乐大典正本到底是咋丟的,他到现在都没个头绪。
  相比之下,他反而更在意这正统朝、以及后续大明軼闻录的作者是谁,尤其成化朝的作者。
  若是高寿的话,现在都还活著也是有可能的,他日杨廷和致仕还乡,自己也能启用……
  念及於此,他索性放下正统朝的《大明軼闻录》,改看成化朝的,尝试著推理著作者。
  “能被收录在一起,证明获得了宪宗皇帝的认可,想来差不哪儿去……”朱厚熜自我安慰地想著。
  吃惯了细糠的他,口味变刁了。
  结果没让他失望,成化朝的《大明軼闻录》质量依旧够硬,甚至比正统朝还要硬,本来是抱著推理著作者打算的他,很快就又沉浸在內容之中了。
  可看著看著,他就察觉了不对劲儿。
  这笔法,这看待问题的角度,这剖析事件的观点……咋跟洪武、永乐数朝的軼闻录如出一辙呢?
  费解的朱厚熜更费解了。
  好消息,熟悉的感觉回来了。
  坏消息,他头绪更乱了。
  这到底是咋回事儿啊?朱厚熜一个头两个大!
  这时,黄锦缓步进来,道:“皇上,杨大学士来了。”
  朱厚熜暂时压下心绪,頷首道:“宣。”
  黄锦转过身,尖声喊道:“宣杨廷和覲见。”
  少顷,杨廷和走进来,快到近前时,撩起下摆……
  “不必行礼了。”朱厚熜打断他,开门见山道,“朕唤先生来,是为武宗实录之事。”